APP下载

脐静脉置管联合脐动脉置管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20-12-27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523110赖宝添夏晓芹张志刚张家杰许瑶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脐部置管胎龄

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523110)赖宝添 夏晓芹 张志刚 张家杰 许瑶

早产儿指的是没有足月即分娩出生的婴儿,由于身体各组织系统没有发育完全,对外界环境难以顺利适应,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在早产儿的抢救中,对输液通道快速建立,是最为重要的[1]。脐静脉置管的方法在早产儿中比较常用,不良反应较少,对早产儿预后改善较为有利。脐动脉置管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早产儿病情监测和治疗提供更大的便利。而目前关于两种技术联合应用,相关研究较少,应用效果也有待考证。基于此,本文选择2016年9月~2018年9月医院接收的早产儿60例,研究了脐静脉置管联合脐动脉置管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9月~2018年9月医院接收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胎龄28~34周,平均胎龄(31.3±1.4)周;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胎龄28~33周,平均胎龄(31.0±1.5)周。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胎龄均在35周以下,符合早产儿的诊断标准,均有明确的置管指征,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活动性出血的患儿,合并脐部感染的患儿,合并其他严重先天性功能不全的或先天性畸形的患儿。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单独脐静脉置管,将早产儿在辐射台平放,四肢固定好,常规心电监测。对脐带残端和周围皮肤进行消毒,留2~3cm脐带,保持断端平整,使脐部血管充分暴露[2]。静脉为扁平者,导管使用3U/ml的肝素生理盐水充盈,向患儿身体右侧略偏,缓慢插入到制定深度,导管插入深度以患儿体重×1.5+5.6cm计算,再加上脐根部距离。回抽血流,观察是否通畅,如果感到阻力较大,可退出2~3cm重新旋转推进,确保导管插入顺利到达。完成插管之后,使用丝线在脐根位置打结,防止导管位置移动。在导管与脐带断端相距1~1.5cm的位置打结,将导管两端的丝线,采取正反两面环形打结的方式。使用5ml空针管抽吸后缝扎,线扎力度按照抽吸畅通程度决定。常规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在腹壁上固定牢固,与输液器连接。通过X线检查,对插管位置进行观察,目标位置为膈上0.5~1cm。如果插管深度过深,缓慢拔出到合适的长度[3]。如果插入深度不足,不能继续插入,将导管拔出至肝区以下血管,X线定位在肝影下。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脐静脉置管联合脐动脉置管,在对照组操作的基础上,确定脐动脉位置,缓慢旋转插入导管,在到达脐动脉适当长度后(首选脐动脉高位置管,公式为:高度(cm)=出生体重(kg)×3+9,低位置管公式为:高度(cm)=出生体重(kg)+7,上述公式计算出的高度还应加上脐带根部的长度),轻轻回抽,确认导管进入动脉当中,对导管缝合固定。采用床旁X线检查,对导管位置进行确认。完成操作后,用输液器连接,使用0.5U/ml的肝素生理盐水,按照1.0~1.5ml/h的速度,持续输注,确保管道通畅[4]。对患儿生命体征、双下肢肤色皮温等进行观察,同时对插管时间、保留时间做好记录。置管后,采用桥式固定方法,确保妥善固定。每24h更换一次输液系统,避免感染,对三通接头、肝素帽进行消毒,确保脐部干燥,对脐根部随时观察,避免出现感染情况。脐静脉插管保持1ml/h以上的输液速度,如果是极低体重初生儿,可以采用0.5ml/h的输液速度。脐动脉插管后,使用0.5U/ml的肝素生理盐水,按照0.5~1.0ml/h的速度持续微量泵入,避免导管堵塞。对皮肤颜色进行观察,脐动脉置管后,主要对患儿臀部、双下肢的皮肤色泽和皮纹,以及动脉搏动情况进行观察[5]。注意避免空气栓塞,在静脉注射中,避免存在血凝块或空气,输液时避免空气进入,拧紧各个链接系统。每次输液或抽血操作后,要对胶布粘贴情况进行检查,确认各项标记和导管外露长度。对拔管指征严密监测,如发现患儿臀部、双下肢出现发绀或发白,脐静脉置管位置过深,导管堵塞处理后没有解决的,需要尽早拔管。此外,患儿病情稳定,导管留置期限已到,或是病情明显缓解后,也应及时拔管。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的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包括脱管、脐渗血,脐部红肿、导管堵塞。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的形式代表,用t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7.53±1.49)d,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7.17±1.78)d,无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孕周不足,身体各个组织器官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往往需要采取脐静脉置管辅助治疗。具体可采取单独脐静脉置管或脐静脉置管联合脐动脉置管的方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7.53±1.49)d,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7.17±1.78)d,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采取联合置管的方式,相比于单独置管,不会导致导管留置时间缩短,也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有效性和安全性较为理想。而且,联合置管能够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痛苦,操作也比较方便快捷,能够使抢救成功率提高,节省医疗资源,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6]。

早产儿在刚刚脱离母体的时候,血压、体温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由于外周血管代偿性收缩,会引起外周循环情况不佳,外周静脉充盈情况不理想,建立静脉通道难度较大。由于早产儿外周静脉表浅,血管壁厚度较小,进而使用常规静脉留置针,难以维持长时间置管,需要频繁的反复穿刺。而相比之下,脐静脉管径比较大,能够满足中心静脉压监测、血液置换、药物输注、静脉营养等方面的需求。对于患儿需要血管造影、快速换血、血气监测等频繁操作,以往通常是选择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采血。但是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由于皮下脂肪不够丰满,动脉比较浅表,无法妥善固定针头,操作难度大大增加。如果反复穿刺,将破坏血管和周围组织,并且动脉穿刺还会对患儿造成较大的痛苦。因此,可以采用其动脉穿刺的方法,对常规动脉穿刺加以替代,满足相应的治疗操作和指标监测需求,使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增加,患儿痛苦也能减少。脐静脉与脐动脉联合置管的方式,能够使患儿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得到提高。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功能没有发育完全,需要长期静脉营养和药物输注。而早产儿皮肤水肿,外周循环情况不良,血管壁薄,具有较高通透性,因而常规PICC置管比较困难。脐带连接胎儿脐部和胎盘,含有脐静脉1条和脐动脉2条。血管更容易辨认,能够降低置管操作难度,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不过,脐静脉与脐动脉置管,也属于侵入性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和家属提前沟通。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的临床治疗中,联合置管相比于单独置管,不会缩短导管留置时间,也不会增加并发症,但可以避免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痛苦,同时操作方便快捷,抢救成功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脐部置管胎龄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理念在新生儿脐带护理中的应用及对脐带脱落的影响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宫内生长异常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及相关关系对新生儿ICD-10编码影响
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特点与临床意义的对比分析
78例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穿露脐装注意事项
雏鸡质量检查及孵化程序调整(1)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科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