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0-12-25河南省南乐中兴医院457400陈利涛
河南省南乐中兴医院(457400)陈利涛
重症结石性胆囊炎存在发病急骤、病情凶险等特点,随年龄增长,且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病死率高达15.0%~20.0%[1]。目前临床治疗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仍以手术为主,虽可减少致命威胁,但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术后病死率。因此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选取82例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研究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82例,依照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各41例。造瘘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9.74±2.13)岁;切除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0.03±2.29)岁。两组基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纳入标准: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年龄>60岁;均经腹部X线摄片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重症结石性胆囊炎。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予以低盐低脂饮食、抗感染、补液等基础治疗。①切除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行仰卧位,取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给氧,建立人工气腹,于腹部取小孔(3个),并将腹腔镜及手术器械置入腹腔,解剖胆囊三角区,夹闭与离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将胆囊切除。胆囊体积过大者,移动胆囊至穿刺口,使用吸引器吸出胆汁,取出塌陷胆囊。最后利用腹腔镜严格探查腹腔,无误后,取出腹腔镜,依次缝合切口。术后应用抗感染药物,并配合相应营养支持。②造瘘组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利用B超准确定位,并选择肝脏、胆囊与胆囊横断面接触面积较大层面为穿刺点。行平卧位,取局部麻醉,于B超引导下使用导管针穿刺,进针点避开重要血管(肝脏或胸膜腔)。进入胆囊后,拔出导管针针芯,使用注射器将胆汁吸尽,应用取石钳将结石取出。手术完成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残腔,放置引流管,并利用B超确定导管位置,放置无误后固定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围手术期基本情况,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②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基本情况 造瘘组住院天数(9.62±2.73)d、手术用时(2 4.4 2±3.9 8)m i n均较切除组的(18.27±3.51)d、(50.59±6.83)min短,术中失血量(45.68±14.82)ml较切除组的(105.79±21.55)ml少(P<0.05)。
2.2 并发症 造瘘组出现1例胆瘘,1例肠穿孔;切除组出现3例胆瘘,1例气胸,2例肝脏损伤,4例肠穿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造瘘组4.88%(2/41)低于切除组24.39%(10/41),差异有显著性(χ2=6.248,P=0.012)。
3 讨论
传统开腹式手术作为既往临床治疗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常用术式,存在创伤大、术中失血量多、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无法适用于部分高龄患者[2]。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整体用时,缓解术后疼痛。此外,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利用B超定位,可精准确定病变部位。本研究针对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应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结果发现,造瘘组住院天数、手术用时较切除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切除组少(P<0.05)。可见该术式在缩短术后康复进程方面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本研究显示,造瘘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切除组(P<0.05)。表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应用于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总之,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实施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的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