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桥接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0-12-25河南圣德医院464000王飞
河南圣德医院(464000)王飞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缺血性卒中已经超过肿瘤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多数患者是由于颅内血管狭窄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因此,对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做血管再通,对治疗缺血性卒中意义重大[1]。临床上通过抽吸取栓实现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再通,随着医学的发展,发现静脉溶栓桥接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治疗效果更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现就静脉溶栓桥接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详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6年5月~2020年1月间的88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实施研究,依据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44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在46~85岁,中位年龄(56.97±4.61)岁,类型:前循环23例,后循环2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在49~83岁,中位年龄(57.09±4.53)岁,类型:前循环24例,后循环20例,对比试验组与参照组的一般资料没有差异(P>0.05),可以比较,且研究伦理资料具符合规定。纳入标准:所选择患者经医师诊断和影像学手段检查为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排除标准:同时存在颅内肿瘤患者;合并有肾脏、肝脏功能不全患者。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患者做常规支架取栓术,局部麻醉后实施股动脉穿刺,放置动脉鞘,以8F球囊头端放置于病变血管近端,扩张球囊近端血管,然后将支架、血栓缓慢拉至导引导管中,直至拉出体外。
试验组患者做静脉溶栓桥接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前为患者注射0.9mg/kg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做静脉溶栓,局部麻醉后,血栓近端放置5F Navien导管,对运输困难的患者可将支架先于血栓处释放,后以支架锚定作用再输送至血栓近端,回退10cmNavien管,开始关闭冲洗水,缓慢取出血栓及取栓支架,对操作过程中局部新形成血栓,通过微导管置入替罗非班溶栓,手术结束后封闭局部穿刺点,并复查头部CT,无出血即可给予适量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时间和取栓次数。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检测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以SPSS21.0统计软件计算数据,将率表示的计数资料做χ2检验,将±s表示的计量资料做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栓再通情况 试验组血管再通时间(81.65±5.77)min、取栓次数(2.04±0.35)次均低于参照组(86.69±7.06)min、(2.63±0.42)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因子 试验组BDNF(62.83±5.49)μg/L高于参照组(5 5.6 0±4.1 8)μ g/L,NSE(9.05±0.84)μg/L低于参照组(13.94±1.2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常用的静脉溶栓手段是首选治疗方法,尽快为患者实施静脉溶栓帮助节约时间,但在单独使用时血管开通率较低,不容易取得理想效果[2]。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会影响脑组织的血液灌注,进而使得血流速度降低,为此,联合取栓支架、抽吸导管实施局部抽吸,减少血栓逃逸风险,缩短血流灌注恢复时间,促进取栓效果。将静脉溶栓桥接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应用在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中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血管再通时间短,取栓次数少,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好。静脉溶栓桥接支架联合抽吸取栓通过机械取栓技术降低血栓转移及支架直径变化,同时静脉溶栓使得血栓松软,便于微导管通过,协同发挥优势,实现良好的血管再通效果。
综上所述,静脉溶栓桥接支架联合抽吸取栓较好地实现了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