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络配穴配合远阿是穴治疗膝痛的理论探微
2020-12-25吴海洲刘飞
吴海洲,刘飞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我们在谈原络配穴法之前,关于命门与三焦的一些概念必须先要介绍一下。
命门为人体内生命的原动力,相当于人体的“发动机”,人体内心阳通过小肠温化肾水,肾水,产生气化,膀胱“当心而散”,通过膀胱经别上济心阳,阴阳交汇,水火既济,目为心之外窍,目的神与色的润泽,直接会反应命门的功能是否正常,这是人体一身上下的“原动力”,通过这段论述,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不管《黄帝内经》所说的命门为目,还是《难经》所说的“右者为命门”其实并不矛盾,只不过是着眼点不同,一个从本,一个从标,一个从核心,一个从表象,另外值得注意一点的是《难经》所述命门的位置,其实指的是脉象的位置,其实这与古人“重阳”思想有关,重功能轻结构,重作用轻解剖。由于心肾之间产生水火既济,便产生了五种气化状态,以升发为特点肝的功能形态,和宣降为主肺的功能形态,而它们之间的气化间的过程就是土的功能形态,“土枢四象”。
三焦是人体周身内外气化的共同通路。《金匮要略》“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很明确的表达了三焦就是肌肉与肌肉膜的空隙,是人体内气的通道,《黄帝内经》也有类似说法。了解完命门与三焦,我们接下来就谈谈原络配穴法。
《难经》谈到原气“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故名曰原”、“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是人体的根本,又说“原者三焦之尊号也”,《难经》这句原文又在强调三焦是十二经的通路,这就是十二经的原穴,针刺原穴可以直接调动生命元气,所以在临床上效果特别好“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络穴归属于络脉,络脉加强沟通表里两经,起到渗灌的作用,可以把表里两经想象成为两条河流,当其中一条河流因为河道的淤积水量的减少出现干枯时,络脉就像沟通两条河流间的闸口,通过释放水量大的一条,来补充水量不足的那条,而能触动两条河流之间的闸口,正是络穴,通过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原络配穴法,当一条经脉出现“是动则病”时我们可以针刺原穴调肾中能量到这条经脉,针刺络穴调表里经精气进入病变经脉,使其恢复平衡,这就是原络配穴法。
我们了解完原络配穴法,会有一个困惑,究竟应该怎样应用原络配穴法?这些都是临床上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下面笔者将从“一点两面”简单谈谈使用的心法。
“一点”指的是以脉诊为核心着眼点。古人在扎针之前很注重对脉的探查,因为脉能集中反应人体内气血运行的状况,直观反映患者的病变位置,病人的预后也主要以脉象是否归为正常,当然脉并不是单单指寸口脉,古人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总结了“三部九侯”、“十二经脉”,“三部九侯”我们可以选择几处最重要的位置作为探查点,例如人迎、太溪、跗阳,作为判断病人病情的一个“窗口”,对于十二经脉,笔者通常选取到肘膝关节,经络的巡行位置,作为循经探查,针灸大师王居易在这方面作出了非常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两面”主要为颜面和手面的望诊。面部是人体气血非常充盛的位置,“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路,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人体内脏腑功能正常时,人体会维持一个平衡的状态;当五脏中某一脏腑功能失常时,其所属的相应系统会出现与之变化相同的病理性变化。人体内有各种各样的全息结构,这些全息结构都能非常准确的反应人体内复杂的变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脉诊、面诊、手诊都是全息外延的一个个范例。面诊笔者主要参考看《灵枢.五色》;手诊笔者主要看董氏奇穴的掌诊,关于掌诊,具体可以参照著名针灸家邱雅昌相关著作,具体原则无非就是红为热、青黑为寒、黄为虚或者湿、白为虚,道理和法则都是相同的,知道灵魂就可以做到“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另外根据患者的疾病表现症状,我们可以选择针对性比较强的方面进一步确定我们的诊疗角度,例如笔者好友遇到一个奇怪的病例,患者总感觉胃里面有巨大的响声,但是西医检查却没有任何问题,脉诊上患者胃脉明显有芤脉之感,结合十二经的病候中胃“贲响腹胀”我们再综合其它诊断判断为胃阴虚,给予患者延年半夏汤(此为岳美中老先生的常用方),三剂即愈。中医最为精华即是在于人体各部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性。临床上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病症,但真正的病因与病机通常并不是表现出来的那个,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综合各种诊断病因与病机的手段,来抓住病机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诊断要比治疗更重要,方向对了无非就是快与慢的问题,而方向错了就是南辕北辙。
这个概念著名针灸家杨维杰在《针灸宝典》中已经强调过了,远阿是穴是相对于局部阿是穴而谈的,笔者理解的远阿是穴可能更广泛一些,相对于局部阿是穴,这个“远”不是代表距离远,代表角度广,并不是只着眼于疼痛这一方面,而是更多的代表引起病症的因素,远阿是穴更能直接找到病所,更有效的协助原络配穴解除疼痛,临床上在使用远阿是穴往往对医者的医学知识与临床经验要求的更高,需要医者拥有更敏锐的观察能力。寻找远阿是穴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
(1)根据病因寻找。如外感六淫,风邪取风府、风池;瘀血取膈俞、肩井;
(2)根据病变经络的上下游。此为笔者根据针灸家陈立新的“上下游”思想做的临床应用,例如一个腰腿疼的患者我们可能会取后顶来治疗,足太阳膀胱经这条河流从头上往下流动,当上游出现瘀堵时,下游得不到经络之气的充分濡养温煦,会出现虚性疼痛。
(3)根据西医一些神经肌肉解剖分析。
以膝关节疼痛为例,临床上引起膝痛的有很多,例如我们通过望诊和脉诊了解到膝痛与风寒相关,而风寒最易犯膀胱经,出现太阳经证,我们可以针刺京骨激发膀胱经的抗御外邪的能力,京骨用补法,针刺肾的络穴大钟,大钟用泻法,用泻法才能更快速地引导肾经到膀胱经,远阿是穴可以取祛除风寒的穴道如风门、风府,也可以加一些发散风寒的中药,加强疗效。
笔者通过原络配穴法结合远阿是穴简单做一些理论上的论述,中医博大精深,更可贵的是它思考问题的角度,以膝痛为例,中医的思考角度是多维的,从五脏的角度五脏的异常皆可出现膝痛;从病理产物的角度上来说,有瘀血、痰饮、寒邪;从病机的角度上来说营卫不和、气滞血瘀、寒邪;从经脉的角度肾经、督脉、膀胱经等等,我们谈到这会有个疑惑,我们究竟要从那个角度去作为诊疗的立足点?首先我们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最重要的是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与肾之间产生一种气化叫作命门,命门下一级就是五脏间,其次是经络系统,经络系统之后就是外邪。这就像一棵树一样,层层分级,如果从外邪的角度我们接着推最后会推到五运六气为代表的传统中医气候致病学,这就是《吕氏春秋》所说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由此而产生的中医标本思想,以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外邪致病思想;以李东垣《脾胃论》为代表内伤思想,象征着中医太极阴阳的两面,一阴一阳,一左一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古人博大精深的智慧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百姓日用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