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探索式歌唱教学研究
2020-12-24郭卫红
郭卫红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对幼儿未来的成长影响深远且不可或缺,而幼儿歌唱教学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更是需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好的歌唱教学可以使幼儿在歌唱中感受生活,品味情感,从而提升幼儿的审美和学习能力。本文基于此对幼儿探索式歌唱教学提出了相关看法,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育;歌唱教学;研究分析
在歌声中感受生活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赞同的观点之一,而在幼儿教学中加入并倡导歌唱教学有助于幼儿在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快速感受教育的魅力,从而为其世界观的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健康而积极的歌唱教学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培育具有重要价值,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添砖加瓦。
一、幼儿探索式歌唱教学意义
歌唱作为一种教学科目在现阶段的初高中乃至大学普遍存在,而其作为一项专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幼儿教育中并没有得以重视,现阶段的普遍倡导使其在幼儿教育中奠定了一定的教学基础,研究中发现:在幼儿教育中增添新型探索式歌唱教学,实现幼儿探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在歌声中感受艺术的美,实现对艺术兴趣的挖掘与培养,同时还可以养成幼儿在接受其他知识时实现自主思考、自我研究的习惯。此外,探索式歌唱教学更能使幼儿的自我世界满足感,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这能为其在未来的成长阶段解压、抒发情感等提供良好途径,同时,探索式歌唱教学鼓励幼儿在教学阶段进行大胆的创作与发挥,让幼儿在人前的表达更具特点,通常可以起到意想之外的效果。
二、幼儿探索式歌唱教学的六大环节
幼儿教学中探索诗歌唱教学也与传统的六大环节相似,其区别主要是将传统以教师为主要角色转变为以幼儿为主要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探索为主题,让幼儿在歌唱与歌声中主动探索、主动寻求各项学习方法与潜在问题,从而实现歌唱技巧与歌唱方式的掌握。
(一)课程导入阶段
探索式歌唱教学方法要求在歌唱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幼儿的探索能力提升,在歌唱教学的课程导人阶段可以充分实现幼儿在歌唱教学前的预备学习工作。首先,在教学之前应使幼儿对此项教学内容具有充足的兴趣,这样才能发挥其主动探索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导人的方法使幼儿实现积极性的提升,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并没有严谨的思考能力与逻辑,死板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提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以丰富而有趣的故事为形式进行导人,幼儿在听故事听得入迷的同时会对歌唱与歌声的唱法进行思考,从而实现课程的良好引入。这里需注意的是,教师所讲述的故事必须与歌唱内容和歌曲有深刻的联系,能够实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从故事到课程教学内容的转变,激发其创造性。
(二)欣赏环节
在順利的开展完课堂导人环节后,便正式进入课堂的欣赏环节,教师应正确运用多媒体或相关录音设备为幼儿播放教学内容,让幼儿多多聆听、多多欣赏,期间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方法让幼儿们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欣赏,例如《歌唱春天》这首歌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播放歌曲的同时,为幼儿们讲述春天的美好风景,同时让幼儿们联系自身生活场景进行感悟,询问幼儿“你们知道春天有哪些动物或场景吗?”、“在你们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均能实现幼儿对歌曲的想象力拓展,从而实现课堂欣赏环节的顺利进行。
(三)理解吸收环节
一首歌曲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使幼儿欣赏,还应在欣赏之余进行理解与吸收,理解吸收环节着重在于幼儿对歌词的理解,幼儿们需对歌词所表达的意思进行大胆的想象,充分明白歌词所想表达的内容,这里可以采用情景法实现歌词的理解,在幼儿阶段歌曲的教学往往是一幅画面或一个故事的表达,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理解对歌词的内容进行情景的创设并传授给幼儿,让幼儿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情境,从而实现幼儿对歌词内容的深刻理解与吸收。
(四)学唱音乐
在对歌曲歌词进行一定的了解之后便应学唱此首音乐,幼儿需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进行歌词的学唱,这一阶段主要是幼儿能够对歌词和歌曲进行自我表达,在传统幼儿教学阶段,主要以教师教唱的方法进行,教师唱一句,幼儿唱一句。但这一方法往往不能发挥出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与探索意识,我们可以利用时代的进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实现幼儿对学唱环节的探索式学习,例如可以对学习的歌曲进行PPT的制作,《歌唱春天》教学过程中便可采用生活或动漫场景中的春天奖项,并设置成PPT,在动画与场景过程中感受歌唱的内容,从而学唱音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歌唱教学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充分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在现有阶段的各项设备支持下,实现幼儿的探索式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能动性,具体可以从上述教学过程中的六个环节出发,在每个环节中充分重视幼儿的作用,以幼儿为主体,实现幼儿歌唱探索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成蕾,让幼儿乘着歌声的翅膀快乐飞翔[J].课程教育研究,2013(33):245.
[2]赵亚婷,浅谈多媒体在幼儿歌曲教学中的巧妙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