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
2020-12-24李昌勇
李昌勇
摘要:初中阶段正是初中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段,更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把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转换成兴趣体育教学模式,调动了初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增强了自身体质,兴趣体育教学模式还可以有效的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进程。本文就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培养和疏导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阶段;体育教学;兴趣
为了激发初中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制定以兴趣为基点的体育教学方案,培养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明确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把興趣体育教学工作的作用积极发挥,不仅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还增强了学生体质。
一、体育训练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质是学生健康发展、获得成功的关键,而体育锻炼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体育教师教学过程注重教学模式,让初中学生意识到提升体质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并且锻炼自身意志。
(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授课中,为了调动初中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积极性,体育教师经常会组队展开体育比赛的活动。比如排球赛,接力赛等,都需要团队合作共同完成,这种体育锻炼活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初中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无论在学校还是日后工作中都离不开团队合作,体育教学可以通过体育项目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帮助。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参与性不强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也越来越重,除了接受学校里学习的知识,还要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却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男生女生在身体正在发育时期,在运动中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也可能受情绪影响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
(二)体育教学模式不合理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内容也是单一乏味,达不到加强初中学生体质的目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也不高。此外一些学校忽视体育锻炼提升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教学活动简单开展,导致体育教学效果不强,学生对体育课程也越来越不重视并失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初中体育教学进行兴趣教学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
据了解,初中学生喜欢在体育课进行自由活动,而对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太多关心,所以导致学生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体育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内容单一乏味,教学效果不明显,学校也没有设置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案,对体育课程的重视不够,体育教学工作自然没有进展。所以学校、体育教师、初中学生和家长都需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学校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上加大投入,并增加体育课程的数量,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增加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当然家长在重视初中学生文化课程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应当减少游戏娱乐次数,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为日后学习和工作取得成功而创造条件。
(二)增强初中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
学生是体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只有提高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才可以使体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为了增强初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创新教学方法,以兴趣为基点形成兴趣体育教学模式,了解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条件,结合教学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比如在体育教学时开展体育小游戏,不仅释放了学习带来的压力还提高了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三)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始终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为了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开展高效的体育教学活动,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比如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对初中学生讲解和强调体育锻炼中安全的重要性,其次要维护好教学秩序后才可以进行体育技能的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只有教师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前提下才可以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学校不能局限于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并设立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案。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把兴趣体育教学融人授课内容,既能使初中生身体得到锻炼又能让精神得到放松,促进了兴趣体育教学工作的进展。同时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必须意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对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鹏,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分析[J].学周刊,2020(10):157-158.
[2]牛海峰,以兴趣为基点的体育教学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0(05):96-97.
[3]耿加春,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