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史料教学的价值
2020-12-24陈士军
陈士军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升,课堂逐渐回归到学生本身;而在历史教学中,将课堂回归到学生本身的重要途径就是史料教学;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到了史料的运用;且近年的中考也对史论结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史料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史料教学 中学历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7-0120-02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升,课堂逐渐回归到学生本身。而在历史教学中,将课堂回归到学生本身的重要途径就是史料教学,因此史料教学在历史学习中愈发重要。史料教学应该遵守的原则,其意义如何表现,究竟怎样才能做好史料教学?本文将从史料的概念、史料教学遵循的原则、史料教学的方法及意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史料的概念
所谓史料,就是指能够帮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客观真实反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原貌的一切历史材料。史料是已发生且不可重复历史的遗存物,是历史教学的基石。历史史料包括历史地图、文物图片、表格图示、文字史料等等。
就中学历史学科而言,史料教学,有助于认识真实的历史原貌,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措施,是推动中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史料教学,能更好地展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正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史料教学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可以有效印证、解释、强化课本中的历史观点;
2.可以补充、完善课本中的历史观点;
3.可以质疑、推翻课本的历史观点。
二、史料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和考试中,史料的引用可谓是常见的。然而,虽然很多历史试题中有着材料分析题,教师在教学中也时常用到史料教学方法。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究竟怎样正确运用史料,事实上还存在太多的误区。下面,笔者就中学史料教学过程中应坚守的原则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一,真实性与科学性原则。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其科学的一大特点就是真实性。然而,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当下的人是很难了解的,只有借助史料去间接认识、了解。倘若史料不可靠、不真实,那么所得出的结论也就站不住脚,故而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
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为了历史课堂的有趣,宁可违背历史的真实性原则,搜集一些史学界未得到公认的资料或道听途说的一些虚假资料来激起学生的关注,这是当下我们历史教师最忌讳的。史料的选用必须进行甄辨,也就是对史料的可靠性和价值的高低做出最基本的印证、判断。因此,在教學过程中对一些影视资料、传说小说、民间故事等艺术化、文学化的资源,使用时必须慎重。最好选择一些学界、史家公认的正史资料,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历史的真实性,便于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第二,普遍性与典型性兼顾原则。普遍性史料指的是经过了很多史学界大家严格考证的“大众”史料,其公信力是有所保证的;同时,所选取的史料也应该是典型史料,最能说明历史史实,我们选取史料时应紧抓课本的重难点来选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历史现象的理解。
第三,实用性与趣味性兼顾原则。倘若选择的史料虽然有趣,但严重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最终效果只能是本末倒置;选择的史料虽具有权威性,但是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就体现不出史料教学的价值。由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据很大的一部分,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比较重,因此,适当选取形象的图片、实物、音频视频或与课堂内容有关联的历史小故事和趣闻轶事等,可能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古埃及金字塔”时,向学生展示金字塔的外观和内部构造图片,同时加上关于金字塔之最和金字塔之谜的相关资料,既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惊叹于古埃及人们伟大的智慧,增强他们对古埃及文明成果的认识。
第四,多样性与适度性原则。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注重选取不同类型的史料,尽可能做到图片、文字、地图等史料齐全,一、二手史料相结合。如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这节课时,把远古传说、考古发现、史家论述融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识别一、二手材料,而且还可以知晓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又如讲“租界”时,展示几组照片,包括外滩建筑群照片、巡捕房不同国籍的警务人员的照片、徐家汇天文台照片、上海租界工部局大楼照片、五卅惨案现场的照片等,使学生从多角度、不同层面了解租界对上海的影响;学生对租界既可以理解为“国中之国”,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殖民的大本营,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租界是中国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中学历史教学中虽然提倡史料齐全多样,但过量的“史料堆积”只会给历史课堂背上沉重的“包袱”。适度选取不同类型的史料,既要注重史料的“质”,也要关注史料的“量”,这样便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较高的史料教学效果。
三、史料教学的方法及意义
第一,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直以来,中学历史教学中则强调教师的讲、学生的记忆,导致出现学生“喜欢历史,但不爱上历史课”的现象;而教学中若运用史料教学,就取得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如讲《戊戌变法》这一节课时,变法的性质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了解、分析有关变法法令的史料。从史料中辨别支持变法的人会有哪些,阻碍变法的人会有哪些?最后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了变法的性质。课堂教学中多用史料教学,当我们再学习其它类似内容时,学生可能会自觉地运用之前学到的方法,这样一来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一个师生平等、合作、民主的有效的效果。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更加懂得思考,更加深入的思考[2]。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史料应该是教师精心选取的、涵盖多角度和不同层面的典型史料。故而,史料教学必将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实际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必要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诱因,而史料又是提出问题的“导火索”。在中学历史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教师既可以直接运用材料也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如:我们出示《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不同的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引导学生加以比较、分析“江南地区为何有这么大的变化?从什么时候产生这些变化的?”等类似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内容感兴趣时,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3]。
第三,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学生能获取学习方法、提高自身能力。
史料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史料,并从史料中了解、发现到总结出一些史实。史料突出的是运用性和操作性,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史料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先分析课本内容,教会学生区别哪些课本内容属于史实、哪些是史论,让学生明白史实是可作为例证的,这样以便给学生减负。如:在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时,教材内容中先列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点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这节课时,教师可重新设计教学:可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分析《辛丑条約》的具体内容,教会学生从条约的具体内容去理解中国当时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关注的不是结果本身,而是获得方法的途径,真正提高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养[4]。
第四,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
新课改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史料教学要求重视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有理有据,学生在课堂上评论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观点,教师必须注重引导他们寻找“依据”,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历史史实,也促使学生形成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史料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清楚地认识到部分史料的主观性很强,其佐证力不足,因此要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讲《戊戌变法》这节课时,大多数教师运用的史料是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这则材料说的是戊戌变法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支持[5]。但是这则史料佐证力有限,属于孤证、且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课题教学中运用类似史料,对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史料教学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还能促进其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和提升道德修养。
结语
中学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趋势,只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获取方法,有效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这几个方面出发,才是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真正趋势。
参考文献:
[1]朱颢.丰富历史阅读以优化史料的选择与呈现[J].读天下,2017(08).
[2]董开礼.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新课程(中), 2018(10):12-13.
[3]周韵. 史料实证:从能力培养到正确价值观传递——兼论深层化材料教学的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x):19-21.
[4]王瑾. 上位与下位的结合:史料教学与学生历史价值观的教育[J]. 中学历史教学, 2017(2):69-71.
[5]王延华.例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与运用[J]. 基础教育参考,2018(1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