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敷贴治疗胃肠道术后顽固性呃逆疗效研究

2020-12-24唐雯琦马萍萍胡玉珍

吉林中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胃气顽固性胃肠道

魏 虹,唐雯琦,马萍萍,胡玉珍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233)

顽固性呃逆(Intractable hiccup,IH)是指膈肌发生阵挛性痉挛,导致声门闭锁而发出的声音,其持续时间通常超过48 h[1]。临床上,IH 多发于胃肠道疾病,经胃肠道术后常采用西药治疗,但西药治疗胃肠道术后IH 效果不明显,且易复发[2]。相关文献报道,通过中医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呃逆症状,其中穴位按压,具有疏经活络、活血行气之效,可改善胃肠道术后IH 患者呃逆症状,但单独采用该法疗效维持较短[3]。中医学认为,胃肠道术后IH 伤及中焦脾胃,其病因多为“胃气虚弱、胃失和降”,故治疗应以“补虚、调理脾胃”为主要原则[4]。有学者指出,穴位敷贴通过将中药敷贴于胃肠道术后IH 患者特定穴位上,具有益气健脾、和胃降逆的作用,可发挥降逆止呃之效[5],故本研究致力于通过探讨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压对胃肠道术后IH 患者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5 月-2019 年8 月我院收治的122 例胃肠道术后IH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1 例。对照组,男31 例,女30 例;年龄25~52 岁,平均(39.78±5.11)岁;病程3 d~1个月,平均(15.57±3.32)年;疾病类型:胃间质瘤27 例,胃淋巴瘤24 例,胃癌10 例;观察组,男32 例,女29 例;年龄28~54岁,平均(40.55±5.43)岁;病程7 d~1 个月,平均(17.89±4.12)年;疾病类型:胃间质瘤25 例,胃淋巴瘤27 例,胃癌9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内科学》[6]中关于IH 的诊断标准;2)经CT 或MRI 等西医检查诊断,呃逆持续时间超过48 h 未停止,呃逆声音或高或低;3)临床表现为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逆连声、无法自制者;4)耐受性及依从性较好者;5)知情同意者。

1.2.2 排除标准 1)非胃肠道疾病引起的IH,如胸腔脏器病变、颅脑损伤等;2)幽门梗阻、肠梗阻者;3)伴有严重恶性肿瘤者;4)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且凝血功能异常者;5)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6)临床资料不完整等。

1.3 治疗方法 2 组均行胃肠道手术,术后48 h 经实验室诊断为IH,给予注射用丁溴东莨菪碱(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75,规格:20 mg)0.3 mg 肌肉注射,每日1次进行治疗,治疗5 d 后,经检查患者呃逆症状改善不明显。

1.3.1 对照组 给予穴位按压治疗。取患者合谷、胃俞、中脘、膈俞、肝俞、神阙、足三里穴,分别对以上穴位进行按压,按压方式为以一侧拇指指腹按住所选穴位,食指在手掌面相应部位,轻轻揉动,按压穴位时,朝小指方向用力,以产生酸、胀、麻感为宜,按压频率为30 次/min,双手交替按压20 min,每日2 次,治疗1 周。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敷贴进行治疗。取穴:合谷、胃俞、中脘、膈俞、肝俞、神阙、足三里等穴;中药组方主要由厚朴、丁香、砂仁、大黄各3 g,半夏、枳壳、升麻各6 g,柿蒂、槟榔、九香虫各10 g 组成,将上述中药研磨成粉,用温水调为糊状,敷于所取穴位上,并用胶布固定,睡前敷贴,每日1 次,每次12 h,治疗1 周。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其中显效为患者呃逆症状完全消失,且3个月内未发作;有效为患者呃逆较基本改善,且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好转为患者呃逆较改善,且发作次数减少;无效为患者以上临床症状均未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2 胃动力学相关指标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江苏大卫医疗有限公司)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将彩超探头置于患者剑突下腹主动脉前垂体部位,测量并计算患者胃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及胃排空率,其中胃排空率为胃中流质半流质暗区形状的面积。

1.4.3 血清钙离子(Calciumion,Ca2+)、氯离子(Chloride,Cl-)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抽取2 组空腹静脉血2 mL,3 000 r/min 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采用离子色谱法检测血清Ca2+、Cl-水平。

1.4.4 呃逆症状及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分 呃逆症状分为正常、轻、中、重度4 级,其中正常记0 分,表示无顽固性呃逆症状;轻度记3 分,表示顽固性呃逆症状<5 次/h,不影响进食;中度记6 分,表示顽固性呃逆症状6~10 次/h,影响进食;重度记9 分,表示顽固性呃逆症状>10 次/h,呃逆时伴食管反流,且不能进食。TESS 总分范围0~10 分,分值越低,说明副反应越少。[8]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频数表示,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2 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疗效比较(n =61) 例

2.2 2 组胃动力学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胃动力学相关指标水平比较(,n =61)

表2 2 组胃动力学相关指标水平比较(,n =6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

2.3 2 组血清Ca2+、Cl-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血清Ca2+、Cl-水平比较(,n =61) mmol/L

表3 2 组血清Ca2+、Cl-水平比较(,n =61) 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

2.4 2 组呃逆症状及TESS 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呃逆症状及TESS 评分比较(,n =61)分

表4 2 组呃逆症状及TESS 评分比较(,n =61)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

3 讨论

IH 常并发于胃肠道疾病,经胃肠道术后易刺激患者膈神经,引起膈肌痉挛所致,导致患者进食及睡眠障碍[9]。临床研究表明,应用西药治疗胃肠道术后IH常出现口干、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导致给药受限[10]。中医将胃肠道术后IH 称为“哕”,认为该病病变在胃,病因多为气机受损、功能失调,清者不升、浊者不降而致胃气上逆[11]。有学者指出,穴位按压具有疏通人体经络,改善顽固性呃逆患者气血瘀阻之效,但单独使用该法,常致患者病情反复[12]。杨思源等[13]指出,穴位敷贴可刺激顽固性呃逆患者穴位,在改善呃逆症状的同时,还能调节患者阴阳平衡,可弥补单用穴位按压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不足,因此本次研究联用二法,对胃肠道术后IH 的疗效进行综合性分析。

IH 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据《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胃为气逆,为哕……”,认为该病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故治疗应以宽利胸隔、和降胃气为首要治则[14-15]。穴位敷贴主要是通过将中药敷于胃肠道术后IH 患者合谷、胃俞、中脘、膈俞、肝俞、神阙、足三里等穴而发挥作用的中医手段,其中中药半夏具有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厚朴可下气宽中除满,二药合用可发挥降逆气而止呃之效;升麻具有升举阳气之效,槟榔行气宽中除满,配伍九香虫理气止痛、温中补肾,共奏理脾胃之气逆而降胃气的作用,以上中药敷于患者合谷、胃俞、中脘、膈俞、肝俞、神阙、足三里等穴,具有宽胸和胃、利膈镇逆之功,在配以穴位按压,患者经络得以疏通,气血得以顺畅,故脾胃气弱、气机郁阻等呃逆症状得以改善,使得疗效提升[16]。王绍霞等[17]指出,给予胃肠道术后IH 患者穴位敷贴可发挥补脾和胃、止呃之效,改善患者呃逆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呃逆症状及TESS 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给予胃肠道术后IH 患者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压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呃逆症状,提高其临床疗效。

据有关研究[18]报道,提高胃肠道术后IH 患者的胃肠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呃逆症状,且患者血清中电解质Ca2+、Cl-水平与该病关系密切。本研究中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收缩频率、收缩幅度、胃排空率、血清Ca2+、C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穴位敷贴中的厚朴、半夏、丁香具有下气消积之效,枳壳、砂仁具有开宣肺气,升降气机之效,以上中药合用敷于患者特定穴位,辅以穴位按压可发挥宽胸利膈、理气调肠、降逆止呕的作用,故患者胃肠功能得以改善。又因现代药理研究[19-21]证实,厚朴中的活性成分厚朴碱具中枢性肌肉松弛的作用,半夏可发挥镇吐作用,枳壳中所含挥发油可促进胃排空,加速肠蠕动,丁香能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肠道术后IH 患者血清Ca2+、Cl-水平,解除其胃肠痉挛,从而提高胃肠功能[22-24],因此给予胃肠道术后IH 患者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压,可显著提高患者胃肠功能。

综上所述,穴位敷贴治疗胃肠道术后IH,可显著改善患者呃逆症状,升高其血清Ca2+、Cl-水平,从而恢复患者胃肠功能,提高疗效,且具有较少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猜你喜欢

胃气顽固性胃肠道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托伐普坦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效果观察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