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针灸治疗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2020-12-24朱海燕
罗 权,朱海燕
(1.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成都 610000;2.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都 610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是一种常见的微血管病变,对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造成影响,从而出现运动障碍、麻木、疼痛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自主神经的功能障碍,提高了截肢的风险[1]。据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近几年来发病率提升很快,现今已高达85%。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发展过程比较隐匿和缓慢。在其治疗过程中,现代医学的临床治疗缺乏特异有效性,而相关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以《黄帝内经》中的人迎寸口脉法针灸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2]。本研究希望探讨应用脉法针灸辅助治疗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为临床推广应用本方法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 年1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诊治的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40 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 例。对照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4.6±1.3)岁;试验组,男35 例,女35 例,年龄26~77 岁,平均年龄(54.5±1.4)岁。2 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 年版)》中络脉瘀阻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结合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检查等确诊。主症: 1)肢端麻木;2) 肢端自发性疼痛;3)感觉异常或减退。次症: 1)口唇、面色紫暗;2)肢软无力;3)腰膝酸软。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脉沉细或沉涩。主症须 1)2)3)必备,次症须第 1)项必备,多于2 项即可,结合舌脉诊断。
1.3 纳入标准 1)患者血糖控制平稳,符合脉络瘀阻证候诊断标准;2)下肢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低于45 m/s、40 m/s,上肢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低于50 m/s、49 m/s;3)近1 个月内未进行相关治疗;4)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治疗研究的患者。[3]
1.4 排除标准 1)入院检查不符合研究的患者;2)转院患者;3)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患者;4)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5)凝血功能异常或严重皮肤病患者。[4]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治疗,患者严格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降血糖药物来控制血糖,每日2 次,10 天为1 个疗程。使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使用营养神经及改善循环的药物来治疗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每日2 次,2 周为1 个疗程[5]。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结合脉法针灸进行治疗,针灸时令患者仰卧在病床上,对针灸所用到的工具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按照《灵枢·终始第九》中的人迎寸口脉法定经,按照五腧穴的补母泻子的选穴法取穴,按照呼吸迎随补泻手法。具体如下: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泻足临泣、阳辅,补太冲或曲泉);一盛而躁者,泻手少阳补手厥阴(泻支沟、天井;补劳宫或大陵)。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泻足通谷、束骨,补复溜或太溪);二盛而躁者,泻手太阳补手少阴(泻阳谷、小海,补少府或神门)。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补足太阴(泻足三里、离兑,补大都或太白);三盛而躁者,泻手阳明补手太阴(泻商阳、二间,补太渊或经渠)。寸口一盛,泻足厥阴补足少阳(补足临泣、丘墟,泻大敦或行间);一盛而躁者,泻手厥阴补手少阳(泻劳宫,补中渚、阳池)。寸口二盛,泻足少阴补足太阳(补足通谷、京骨,泻阴谷);二盛而躁者,泻手少阴补手太阳(泻少府,补后溪、阳谷)。寸口三盛,泻足太阴补足阳明(补陷谷、冲阳,泻商丘);三盛而躁者,泻手太阴补手阳明(补合谷、曲池,泻经渠)。对各穴位进行常规消毒,消毒完成后实施直刺,进针尽量无痛感,补法缓进快出,泻法快缓出;局部无特殊要求针感,以感受双手脉平为期,即可取针[6]。行针后在穴位处施以艾灸,以达到局部出现温热感的效果,施灸时间为15 min,留针30 min 后将针取出。如果患者有肢体发凉的现象,可以增加足三里穴处的针灸力度;如果患者出现肢体麻木的现象,针灸时可以增加阳陵泉穴和神阙穴两处穴位[7]。患者连续针灸2 周,每日1 次。
1.6 观察指标 1) 有效性 通过分析2 组患者的疗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称为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称为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称为无效。有效率是指显效和有效的患者在此次全部研究治疗患者中所占的比例[8];2)血液指标 主要测定的血液指标包括餐后2 h 血糖(2hBG)、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3)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传动速度包括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两者的传导速度,主要统计右腓神经、左尺神经以及左正中神经[9];4)不良反应情况 计算不良反应的概率,此次研究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局部感染及部分瘫痪、肌肉萎缩[10]。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8.0 进行分析,其中无序计数进行χ2检验,有序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量资料在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前提下采用t检验,若不满足则采用非参数检验。按照α=0.05 水准P<0.05 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2.2 2 组的血液指标比较 见表2。
2.3 2 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见表3。
表1 2 组治疗效果比较(n =70) 例
表2 2 组的血液指标比较(,n =70)
表2 2 组的血液指标比较(,n =70)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表3 2 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n =70) m/s
表3 2 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n =70) m/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2.4 2 组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统计 见表4。
表4 2 组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统计分析表(n =70) 例
3 小结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糖尿病并发症,该病后期症状严重且治疗难度大,其会随患者血糖的升高而逐渐严重,还会出现肢端麻木、肌肉萎缩、疼痛以及感觉缺失等临床症状,致残率及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临床研究表明,较高的血糖浓度会引起人体的血管壁狭窄、血管壁受损以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使神经营养供给出现阻碍,对人体的末梢微循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1],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因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的便是把控血糖,给予神经营养支持,改善机体的末梢循环。
从瘀血学说的角度分析,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随着病程的增长,出现由阴虚内热转化到气阴两虚再转化到阴阳两虚的趋势,并且有合并症的患者大多会存在瘀血[12]。因此,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并发症出现的原因与气、阴、血、阳有着极大的关系,而它的主要病机便是血瘀。在对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治疗时结合脉法针灸可以疏通经络、减轻瘀阻、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同时脉法针灸还可以减少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3]。研究结果表明,各组治疗有效率对比,试验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局部瘫痪、肌肉萎缩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脉法针灸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秉承利用双手脉法来辨经络和脏腑气机的方法分析病员的整体身体状态,再从繁杂证型中找到病因、病位、病机以及病性,然后结合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分析,能更准确的辨出病变在哪条经络,哪部脏腑;再根据五输穴作用准确取穴,或泻或补、或针或灸或针灸同用,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使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和脏腑调和[14]。脉法针灸可以解除患者的病痛,提高生活质量,相较于常规治疗方法而言采取脉法针灸治疗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改善患者血糖浓度、临床症状以及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其都取得了相对显著且优越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FBG、HbA1c 以及LDL 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脉法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具有调畅气机、舒经通络、平衡机体阴阳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神经病变附近的血氧浓度,能够促进糖尿病患者的体内微循环,能够使神经的传导速度得到提高,促进病变神经恢复正常功能;此针灸疗法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血管和神经周围循环,促进功能恢复,以缓解患者的病情,而现在临床上使用的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末梢循环、控制血糖,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势,在治疗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结合脉法针灸可以提高疗效[15]。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运动与感觉神经的恢复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从两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看,脉法针灸治疗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在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过程当中,脉法针灸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得到提高,因此临床上应当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