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020-12-24孟海刘蓓蕾朱利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8期
关键词:切除率息肉胃肠道

孟海,刘蓓蕾,朱利玲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人民医院,江苏 滨海)

0 引言

胃肠息肉病是常见的消化科疾病之一,其中包含:胃息肉病、肠息肉病两大类型[1]。胃息肉是一种在胃粘膜表面长出的突出上皮组织形式。一般来说,小的胃息肉不容易被找到。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一般是在胃镜检查或进行其他胃手术中被发现;肠道息肉是肠内局部粘膜增大引起的一种隆起样病变[2-3]。肠息肉在大肠中更常见。现阶段,随着内窥镜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胃肠息肉检测率有所提高。过去,氩束凝治疗被临床用作治疗胃肠息肉的主要方法。该手术操作具有操作简单,方便,但是不适合较大的及带蒂息肉治疗,内镜下电凝切除手术适用于较大的及带蒂的息肉和隆起性病变的治疗,较大息肉和带蒂息肉氩束凝治疗,容易发生穿孔等并发症[4-5]。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新型的内镜下的手术形式,对胃肠道息肉有着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胃肠道息肉病变的患者,探讨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推广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胃肠道息肉病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在观察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6~68岁,平均(52.1±3.2)岁;在对照组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5~69岁,平均(52.1±3.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同意书。②患者符合胃肠道息肉判断标准。③患者的息肉直径<1.5 cm。排除标准:①免疫系统有缺陷的患者。②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配合度低的患者。③有传染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在确定手术时间之前,医护人员应该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患者如果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应该建议患者在手术前5~7 d停止服用药物。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在术前1周停止服用药物,避免凝血功能被影响。护理人员引导患者摆出利于手术进行的体位,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进行麻醉。肠镜先从远处慢慢向后退,检查患者的息肉的数量、直径大小和患者息肉的准确位置。

对照组患者采用氩气凝固术治疗,具体方法:通过内镜管道插入氩束凝导管,看到探头的第一色环显露出时,放在息肉的正上方2~3 mm,通电,通电时长:1~3 s,持续到息肉组织消失。使用同样方式将创面进行止血。

观察组患者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体方法:①对患者的息肉黏膜使用美兰溶液进行注射染色,确定患者的息肉类型。②使用圈套器将息肉基底紧套扎实,使用高频电流电凝切除的同时收紧套圈。③检查创面出血状况,如果严重出血就是用钛夹对创面进行止血操作。少量出血,就使用被稀释过的肾上腺素均匀喷在创面。

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医护人员紧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必要时加用抗生素及止血治疗,及时补充水解蛋白质和营养,详细统计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和恢复情况。叮嘱患者和家属注意在术后必须卧床静养,避免活动,禁食24 h后改流质饮食。

1.3 效果判定

3个月后复查胃镜或者肠镜,了解患者伤口愈合及息肉复发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具体临床效果的判断标准:①治愈:经过治疗后,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出息肉已经被彻底清除。②显效:经过治疗后,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出息肉的体积减少70%。③有效:经过治疗后,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出息肉体积减少30%~60%。④无效,经过治疗后,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出息肉体积无减少。总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治愈)/总例数]×100%。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息肉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出血情况。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息肉复发概率。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在对比治疗效果中,观察组患者(97.5%)的治疗效果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90.00%),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的息肉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穿孔情况对比[±s, n(%)]

2.2 两组患者的息肉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穿孔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差异不大(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距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息肉完整切除率、穿孔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患者情况要好(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概率

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1例,复发概率2.50%,对照组术后复发4例,复发概率10.00%,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胃肠道息肉在消化内科中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群。初期发病,胃肠道息肉的患者并未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在病症开始恶化时,患者就会出现:呕吐、恶心、便秘、便血、腹痛等症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窥镜粘膜的注射治疗逐渐成为内窥镜领域的新技术之一,其基础是粘膜下注射。由于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治疗效果理想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黏膜下注射形成液体垫是该方法的一个关键技术。该方法的一个关键技术,从而不会对患者的外膜或肌肉层造成损害,从而显著改善了手术的安全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一般来说,患者的胃部息肉注射必须从肛门侧开始。而肠道息肉患者的注射必须从口腔侧开始,以确保在对着内窥镜头的同时能够完全看到病灶,并方便随后的切除操作的顺利进行。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对比治疗效果中,观察组患者(9 7.5%)的治疗效果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9 0.0 0%),P<0.05,观察组患者的息肉完整切除率、术中、术后出血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患者要好(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距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病变复发1例,复发概率2.50%,对照组术后病变复发4例,复发概率10.00%(P<0.05)。这表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胃肠息肉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且该方法的安全性更高,并且由于胃肠道息肉患者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的过程中由于息肉的病变的部位不相同,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对胃肠道息肉病变的患者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也表明了有较强的安全性,患者息肉的复发率也降低了,有着一定的临床治疗应用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切除率息肉胃肠道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眉弓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加速康复外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新辅助化疗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胃癌的效果分析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肠息肉为何不切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