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及护理对策
2020-12-24魏妙竹段雪剑
魏妙竹,段雪剑
(云南省中医医院滇池院区,云南 昆明)
0 引言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各类相关因素直接导致的盆底支持功能薄弱造成盆腔脏器功能或位置异常,一般包括大便失禁、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盆腔脏器脱垂等,严重影响女性患者产后的恢复和生活质量,属于威胁性慢性疾病[1-3]。目前针对此疾病一般以预防、干预为主,起到早发现、早诊治的功效,同时还应增强女性患者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为预防和干预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抽取我院妇科患者进行研究调查,并将200例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引入到此次研究中,研究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患者年龄20~45岁,平均(30.82±3.97)岁,体质量指数在20.03~33.10 kg/m2。
1.2 方法
200例女性患者均采用适宜筛查和护理措施实行。
①盆底功能测定方法—由临床专业医师和专业护理人员辅助对女性患者进行POP-Q分期,一般在女性患者产后42 d采用手测盆底肌力,同时依照国际尿控协会的诊断进行评测。由康复师采用医院提供的康复治疗仪压力探头予以评估,评估维度包括盆底肌肉Ⅰ类及Ⅱ类肌纤维肌力。临床医师应用国际性的盆底肌力测试法予以实行,按照盆底肌肉收缩次数和时间进行评估,将测定的两类肌纤维肌力进行分级处理,标示包括0~Ⅳ级。
②评价标准—异常标准:盆底肌肉肌力≤Ⅱ级;产前后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壁前后膨出[4-6]。
③资料收集—自行收集女性患者产后的影响因素调查表,包括生物学因素(分娩方式、体征、新生儿体质量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年龄、职业等)。经过检查的女性患者均需在产后42 d进行复查,积极配合询问和调查。
1.3 数据处理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筛查结果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产后42 d经过系统性、全面性的筛查可得,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肌力异常的概率最高,最常见的是阴道前后壁膨出,详见表1。
表1 筛查结果[n(%)]
2.2 分娩方式
200例患者中采用不同分娩方式生产后,患者的盆底功能性疾病类型各有不一,两种分娩方式的差异相对明显,详见表2。
表2 分娩方式[n(%)]
2.3 特征各异患者情况对比
按照年龄和体质量指数、分娩次数等综合考量,出现产前后尿失禁、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对比具有差异性,各项指标的人数不一,详见表3。
表3 特征各异患者情况对比[n(%)]
3 讨论
近年来,因女性分娩方式的差异和产后引起疾病概率持续增长的态势从而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7]。女性妊娠和分娩阶段是生产的必要阶段,而这一时期也是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或其他生理因素逐渐改变的时期,其中女性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高危时期也在于此。为避免或降低女性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可能性,临床专业人员需对女性患者进行系统性筛查和护理,并适当指导女性患者开展康复训练,恢复盆底肌力,避免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概率。而针对已经出现此类疾病的女性患者则需要对其进行尽早诊治,并为女性患者提供具有安全性、高效性的护理和舒适安心的环境,帮助女性患者提高治疗信心和综合治疗效果,实时给予鼓励和情感关注[8]。本次研究将集中探讨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及护理对策,制定合理的筛查方式及护理策略。依据此次研究结果可知,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经过系统性、全面性的筛查可得,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肌力异常的概率最高,最常见的是阴道前后壁膨出。200例患者中采用不同分娩方式生产后,患者的盆底功能性疾病类型各有不一,两种分娩方式的差异相对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按照年龄和体质量指数、分娩次数等综合考量,出现产前后尿失禁、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对比具有差异性,各项指标的人数不一;比较其他相关因素对患者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其中包括侧切或未侧切、分娩镇痛或无镇痛、自然分娩或产钳助产或胎头吸引,但此类比较的差异不太明显。
综上所述,对女性产后的疾病进行筛查和护理,并实行有效、合理的干预措施,可明显提升女性患者对相关性疾病的认识和自我防御意识,并在临床专业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做好筛查和护理,防患于未然,将女性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概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