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2020-12-24肖鑫媛
肖鑫媛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颅内动脉瘤属于神经外科疾病,因管壁严重损伤或者老化引发,造成颅内血管变形,最终出现囊状的瘤体。引起疾病的原因包括外伤刺激、动脉硬化、颅内损伤等,如果出现症状治疗不及时的情况,则会发生动脉瘤破裂、癫痫、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为严重。栓塞术属于治疗该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手术创伤较小,安全性高,但是手术之后的护理较为关键,需防止术后的各项并发症。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实施,在手术完成早期立即实施各项护理,整个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较为理想,整体护理得到认可[1]。本文结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实际情况对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接受手术8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均自愿加入实验,借助隐匿随机数法分组,组别为参照组n=44,实验组n=44,详细资料:参照组男24例(54.54%),女20例(45.46%),年龄36~68岁,平均(52.00±22.63)岁;实验组男23例(52.27%),女21例(47.73%),年龄37~68岁,平均(52.50±21.92)岁。分析两组患者病例数、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沿用传统护理模式,术前做好常规准备工作,介绍手术内容同时,解释取得配合,而在术后配合饮食、生命体征监控等日常护理。
实验组以上述护理为基础增加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该措施围绕围术期开展,包括以下内容:术前将快速康复相应理念以及注意事项告知,获取患者以及家属的认可,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增加呼吸功能锻炼和床上排便训练,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稳定患者的情绪,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指导正常饮食;术中对温度进行控制,减少液体输入,降低术后并发症;术后指导早期呼吸功能康复,待患者麻醉清醒恢复自主呼吸后将气管插管拔出,将床头调高至45°,并在2h之后进行雾化治疗,20 min后进行翻身扣背,在术后24~48内鼓励患者咳嗽,并做深呼吸;及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并在术后3d进行深呼吸运动,10 min/次,实施双膝轻度曲其使腹肌放松,注意使用鼻部深吸气后收缩腹部,逐渐对呼吸进行恢复;术后根据清醒和昏迷患者不同情况提供不同营养方案,如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则给予肠内营养,按照125 kJ(kg·d)计算,如患者术后恢复至清醒状态,则及早进食和饮水,术后的6 h即可给予流质食物,判断患者无不适感觉后恢复正常饮食。及早进食和饮水,术后的6 h即可给予流质食物,判断患者无不适感觉后恢复正常饮食,并及早给予静脉输注抗血管痉挛和抗颅压药物,液体量控制在1000~1500 mL。在术后24 h即指导其进行床上肢体活动,48 h可实施床旁活动[2]。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效果研究的数据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s),计算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下床活动时间(1.32±1.11)d、住院时间(8.32±1.34)d、生活质量评分(76.32±6.93)分、并发症率6.82%,参照组下床活动时间(1.32±1.11)d、住院时间(13.23±1.86)d、生活质量评分(65.83±5.32)分、并发症率25.00%,实验组患者康复质量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颅内动脉瘤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发生率较高,危险性也较高,如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因为动脉瘤壁破裂而造成的各种不良后果,严重时可出现死亡,因此针对性的治疗非常关键,并且在治疗的同时注意预后效果,需要使用科学的护理措施,保证整个围术期的各项指标稳定,对情绪、生命体征进行综合监控,促进患者恢复[3]。
快速康复护理理念的提出,转变了传统护理模式,使用早期营养、早期活动的方式,提升患者术后的恢复质量。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包括颅内动脉瘤,脑出血,颅脑外伤等,加入快速康复护理理念可以降低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应用循证医学证据将麻醉学、外科学、护理学以及营养学等不同的学科相结合,术前指导科学饮水和食物,为手术做好准备;而在术后积极配合康复护理,及早进行呼吸训练,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促进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同时增加肢体功能的床上训练,及早恢复感知功能,待患者可自主移动后,立即安排进行康复训练,更加快速的恢复神经功能,最后结合不同疾病症状给予营养支持,可为患者术后恢复提供充足的营养,可提升恢复质量,减少住院时间。
上表数据分析可见,实验组患者康复质量显著高于参照组,综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在实施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各项指标得到改善,整体的满意率较为理想,为患者康复创造更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