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价值
2020-12-24相宏艳
相宏艳
(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急诊科,北京 1015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突然,且致死率极高。该病急救难度较大,故需要在急救过程中有一套完整且高效的急诊护理模式辅以治疗才能保证最终治疗结果[1]。因此本院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例,来分析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价值。研究的过程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我院于2017年10月~2019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入选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51~73岁,平均(61.3±6.4)岁;实验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53~72岁,平均(60.5±6.1)岁。以上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武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实验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急诊室护理,即开通绿色通道,在救护车转运时对其做十二导联心电图,进行初步确诊后立刻通知急诊抢救室及心内科医生,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采取常规的检查措施,2 min内快速完成面罩吸氧、血氧饱和度监测、血压监测及其它基本工作,在4min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诊时,应做到先抢救后挂号、先用药后付费等便捷措施。
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急诊护理,护理的方式具体如下:
①由急诊护士、急诊医师等共同组成急救医疗小组,负责对危重患者进行急诊分级预检分诊和紧急救助处理,做好接诊的准备。
②对需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进行转运,将急救过程中记录的患者心电图、生命体征情况等进行整理,让家属协助护士转运并签署转运同意书。提前通知医院导管室,将患者基本情况发送过去,造影做好患者相关检查,让其有充裕的时间制定手术计划,做好手术相关准备,包括制定手术计划,合理布置手术中需用到的设备和药物,以保证患者已经送达便可立即开展手术。患者送达后介入治疗的相关医护人员立即配合临床医师完成病情评估工作,并进行有效沟通。患者进入病房后,将患者轻轻抬在床上,并完善转运交接表。
③急诊护士需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若患者意识清晰却因疼痛难以平复,此时可通过注射吗啡等药物进行镇痛,并通过心理护理方式鼓励和安抚患者,使其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不安情绪。在患者注射镇痛剂等相应的药物后,还要及时做好患者监测、护理、救治的记录,以供入院后做参考。若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则对患者的病情及转运风 险进行评估,并携带抢救仪器如除颤器、简易呼吸囊、监护仪、氧气以及患者的相关资料如病历、护理记录单等,在将其送至介入室后,要及时地针对患者的病情、皮肤、用药、生命体征以及管道情况等做好交接工作。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将抢救后发现,实验组(n=40)抢救总时间为(4.6±1.1)min,急救后住院时间(8.9±1.6)d;对照组(n=40)抢救总时间为(7.9±1.6)min,急救后住院时间(13.2±4.9)d。两组患者抢救总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急救后住院时间分别为(t=10.749,P=0.001,P<0.05);(t=5.276,P=0.001,P<0.05)。
3 讨 论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病程进展快,在对该类患者进行抢救时往往难度较大,故需要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以及完善的护理措施才能保证抢救能够有效开展。
早期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过程中流程较为复杂,使得患者在送医直至交接的过程中急诊需签订较多的转运或其它手续,导致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被浪费,从而使整个急救护理的效果不明显[2]。
目前经医护人员对该病的研究和经验积累越来越丰富,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优化急诊护理被应用实际的治疗中,将严格的制度引入抢救的护理中,通过建立急救小组,从接诊开始到最后交接完成,期间所有的时间经优化后都被合理地应用,同时严格检查每个步骤,简化两个步骤之间的过度流程,以减少医护人员期间的失误,以此来优化整个抢救过程,提高抢救的效率[3]。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采用优化急诊护理的实验组急救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以急救的过程中应用优化急诊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急救效果,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