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瘘功能丧失修复后的护理
2020-12-24文彩虹王先桥
文彩虹,曹 娜,王先桥*
(中国人民解放军庐山康复疗养中心,江西 九江 332000)
前 言
血液透析属于一种血液净化技术,可帮助患者症状改善,使其生存期延长。但是,若长时间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血管内瘘很容易发生阻塞、狭窄甚至形成血栓,最终产生功能障碍,或导致功能丧失[1-2]。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上应对血管内瘘功能丧失修复后护理工作更加重视,因此本研究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血管内瘘功能丧失修复后护理干预,探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7年6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内瘘功能丧失修复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2组,31例/组,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46~71岁,平均(58.54±4.28)岁,致血管内瘘功能丧失原因:内瘘阻塞或狭窄19例、血栓形成12例;研究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7~72岁,平均(59.53±4.25)岁,致血管内瘘功能丧失原因:内瘘阻塞或狭窄18例、血栓形成13例。将两组的基本信息作对比,发现不具统计学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并将患有恶性肿瘤、合并肝病、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患者排除在外[3]。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汇报给主治医师,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治疗期间应注意相关事项,给予适当的健康教育指导,心理护理,严格遵医嘱用药指导,并实施相应的饮食护理等。
研究组:对所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血管内瘘功能丧失修复后护理干预:
①血管内凝血预防护理:术后2~4d内遵医嘱对患者给予抗凝剂治疗,术后4~5d用抗生素进行血管内凝血预防性治疗,若有必要,可延长拆线时间(延长至10~14d)。
②功能锻炼:术后第3d,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术侧肢体手部锻炼指导,让患者术侧手握住橡皮圈,时间为10 min/次,每日3~5次;同时,在吻合口上轻度用力下压止血带,直至静脉有轻微扩张,予以患者反复握拳运动指导。
③并发症预防:(1)血栓预防:护理人员在行穿刺操作时要严格按规范执行,尽量减少早期内瘘使用可能性,以防术侧手臂负荷过重,若有必要,应遵医嘱适时进行抗凝治疗;(2)血肿护理:护理人员若发现患者内瘘有感染并血肿表现,当血肿发生在术后24 h内,可给予患侧血肿部位热敷处理,起到吸收促进作用,及时向主治医师告知,予以引流切开处理、反复冲洗操作,按时换药,并实施全身抗生素治疗;(3)出血护理:术后患者吻合口皮下渗血、血肿属于较常见的出血表现,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时尽量不要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避免出血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4.0软件统计、整理数据,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时,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经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血管内瘘功能丧失均得到了成功修复,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13%,包括血肿、出血各2例,血栓1例;研究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2=5.439)。
3 讨 论
血液透析属于一种典型慢性肾衰竭疾病治疗手段,可延长患者生命,效果较明显,而有研究表明,在血液透析治疗中血管内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但是长期血液透析治疗也会使血管内瘘功能降低,严重者可能丧失,对血液透析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负担,所以临床上必须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内瘘功能丧失者实施修复治疗,并予以相应护理干预,以确保治疗效果。
血管内瘘功能丧失修复术后,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帮助其增加对侧肢血管保护的认知程度,给予术后患侧肢体抬高指导,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肢体麻木、局部疼痛红肿等症状,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向医生汇报,并从旁协助处理。穿刺操作前,护理人员应于内瘘近端进行穿刺点指压,掌握管壁厚度、内瘘深浅与走向,了解内瘘震撼的强弱程度,以提高穿刺操作成功几率。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会以患者的血管条件、身体状况为根进行适合的穿刺方式选择,静脉内瘘使用时间有所延长,在内瘘修复成功后确保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开展。此外,血管内瘘功能丧失修复术会使患者的内瘘管变得更脆弱,提高血肿并发症发生率,发生血肿后护理人员应与冰敷处理,若24 h内血肿未消失则应热敷干预,同时要注意假性动脉瘤、出血、血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观察。
综上所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内瘘功能丧失修复后患者实施相应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利于治疗效果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