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多元化外语人才培养研究
2020-12-23许丽云
【摘要】各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多元化的外语人才观,结合本校实际,突出特色,更新师资队伍配比,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联合,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选修一些文化类课程,培养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加强对学生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播使命感,培养学生国家意识,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多元化外语人才;文化自觉
【作者简介】许丽云(1980-),河南邓州人,郑州西亚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语言教学。
【基金项目】郑州西亚斯学院2018年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8-YB-45);郑州西亚斯学院2018年校级教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8JGYB28)。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入,智能手机等各种通讯设备及各种教学软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已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英语资源,模拟更为真实的英语学习情境,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认知能力。然而,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国家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的外语人才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家对外交流的需要。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认清现阶段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历史时期对外语人才的要求,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专家学者关于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讨论不断,大家对这些问题各有见解,说法不一。很多的国内学者就新的历史时期对外语人才提出的要求以及我国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进行了探讨。戴炜栋,王雪梅(2012)提出要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庄智象(2011)探讨了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蔡基刚(2020)讨论了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指出国家和社会目前最紧缺的是能够用英语在工科、医科、农科等领域从事研究和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从最初的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双基”目标培养到现在的主张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等的能力目标培养的转变体现了国家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但是在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过于注重技能的培养。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基于市场的需求,立足于各所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各自的培养目标。各所高校的生源不同,学生的就业取向不同,因此培养目标应体现各自的特色,不能采用一刀切式的培养目标,高职类高校、应用型高校、专门的外语类高校和综合性的高校应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制订出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方案。而我国目前很多的高职类高校都是简单照搬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也基本相似。因而,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不能根据本校实际,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简单套用其他高校的培养目标等问题还比较严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主流趋势还是将外语视为工具性语言,在教学中重视语言技能的训练。大多数的院校还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着眼点,课堂活动主要围绕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为目标。
2.人才培养缺乏实用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每年培养出了大批外语人才,但是在就业市场,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他们仍感到人才匮乏,难以找到企业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而大批外语类毕业生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现象。这种外语人才的“过剩”和企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矛盾,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缺乏实践应用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需要了解目标语文化,能够进行有效沟通,一上岗就能开展专项工作的毕业生。蔡基刚(2020)指出,当今外交界和联合国组织需要的不仅是能够说一口流利漂亮的英语,而是能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学科共同体默认的话语方式进行交流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已经成为高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人才培养缺乏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大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而我国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还是侧重于学生词汇语法知识的牢固掌握,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甚至有很多学校还是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教学目标。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意识教育也仅仅是提一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或者简单让学生搜集一点关于西方文化的资料。英语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主要方式,不能只关注于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应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更应使他们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认知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产生文化自信,成为本族文化的传播者,产生传播文化使命感。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多元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基本的含义是整合了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答疑解惑有机结合,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建立多元化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1. 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多元化外语人才培养观。庄智象(2011)等通过分析英美一些国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现,这些国家除了对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要求之外,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学生学习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实际上体现了其对多元文化的引介以及学生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的重视。因此,各高校应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这里所提出的多元是指人才培养目标要实现多元化,不同类型学校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制订多层次的教学大纲,设置多元化的课堂模块,制定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广大的高校教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更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观念。
2.高校要突显本校特色,做好定位工作。胡壮麟(2020)指出对外语人才的培养不必按统一的教学大纲操作,专业性强的高校可以制定适合自己本校的教学大纲。各所高校应该根据本校实际,结合所在区域特征,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生源特点,做好合理定位,从而制订出符合自己实际,有自己特色的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校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外语的结合,增加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制定专业+外语的特色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本校职业教育课程,注重实用英语的学习,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实用性外语人才。
3. 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所谓“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指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的教师,而是切实具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具有真正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因此,从高校教师的师资队伍配置来看,高校还应聘请一些来自企业,有丰富企业或相关行业实战经验的教师或兼职教师。这些教师熟悉企业实际运营模式,生产流程,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实际的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来源于生活实践和工作经历,高校还应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比如一些国际会议的会务工作,或是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志愿者服务项目都是不错的锻炼机会。地方高校还应积极主动与当地企业沟通交流,推进校企联合,安排学生参与一些涉外企业项目,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企业联合,协同育人,增强学生实用性知识技能的提升。
4. 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性,增强文化自信。大学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学习外国的社会和文化,增强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沟通交流能力。庄智象(2011)等认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创新型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这就需要学生对中外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的外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学习了解外国文化,更要彰显文化自觉,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费孝通先生指出,外语教育的文化自觉是指外语学习者对己文化和他文化既能会通又善比较,明其来龙去脉、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发展趋向以及共同差异。外语学习者要能对己文化和他文化的差异共向能够进行比较和反思,从而增强跨文化的思辨能力。高校的外语教师要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线上资源,开启文化自觉理念,开展对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意识。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蔡基刚(2020)指出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多元化的外语人才观,结合本校实际,突出特色,更新师资队伍配比,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联合,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社会政治活动,引导学生选修一些文化类课程,培养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加强对学生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播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再论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纪念《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发表22周年[J].当代外语教育,2020(1):44-57.
[2]戴炜栋,王雪梅.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战略规划的思考[J].外语界,2012(3):2-9.
[3]胡壮麟.对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若干认识[J].当代外语教育,2020 (1):5-8.
[4]庄智象,韓天霖等.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11(6):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