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廉洁文化“微”传播策略分析

2020-12-23袁甲

声屏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微传播廉洁文化

袁甲

摘要:开展高校廉洁文化传播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廉洁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大学生廉洁价值观和廉洁行为规范,是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社会廉洁风尚形成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微传播时代背景下,碎片化的“微”文化、自反性的“微”主体、多元化的“微”表达建构起了廉洁文化传播的“微”场景,带来文化价值多元与行为碎片化、信息超载与茧房效应、自主性行为与群体盲从等多方面的挑战。廉洁文化的传播需实施价值观念“微”引导、青年学生“微”参与、信息内容“微”呈现的策略,以提高传播实效。

关键词:微传播 廉洁文化 微文 化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XW17207)、江西农业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高校廉洁文化传播是指在高校校园内,依托一定的载体和渠道,宣扬廉洁文化价值、理念、准则的行为活动,传播活动主要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传播活动的目的是增强大学生对廉洁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大学生廉洁价值观和廉洁行为规范。高校廉洁文化传播是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社会廉洁风尚形成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文化传播活动受媒介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制约。微传播是指以微博、微信、知乎、果壳、抖音、移动新闻客户端等移动智能化应用为平台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社交性、即時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征,是“正在兴起的主流传播”形式。微传播的出现,对个人行为方式、社会心态以及文化表征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为高校廉洁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渠道,同时对廉洁文化传播也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廉洁文化传播的“微”场景

作为一种补偿性媒介,微传播集成了既有传播形态的优势,推动形成了碎片化的“微”文化、自反性的“微”主体、多元化的“微”表达,建构了廉洁文化传播的新场景。

碎片化的“微”文化。“微文化是新媒体和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全新文化样式,它是在传媒技术现代化、信息碎片化、生活节奏快餐化的当下,人们生活方式与精神审美诉求结合的文化产物。”微传播聚合了微介质、微内容、微行为,有利于建立人们的微心理和微意识,有利于个体的信息参与以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行为互动,为微文化的形成扩散创造条件。

微文化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在形式上自由散漫,通常表现为只言片语的文字、个性化的图片、简短的视频,符合人们快餐化的信息需求,适应使用者“一键转发”的要求。此外,微文化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随着媒介使用门槛越来越低,即使不具备较高知识素养和话语表达能力,信息使用者也可以在微博微信空间、知识问答平台及视频直播平台发表自己原创性的信息内容,传统的文化权力等级被打破。

自反性的“微”主体。社会越是发展进步,人们对社会的认识越为全面深刻,对其不足和缺陷也会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因此,“自反性现代化问题”随之出现。从微观的个体角度来分析,便会发现“自反性是一个解放的过程,把个人从对权力的迷信与重负中解放出来,重新展现反思与批判的思维能力,重新审视、理解个人与社会存在的复杂关系网络。”换言之,个体对信息了解越全面,其对信息质疑的可能性将会越大。

微传播背景下,任一信息使用者都能够从多种渠道及海量信息中选择满足自我需求的内容,并且有多种途径和方式表达个人的理解和质疑,由此,自反性“微”主体开始形成。自反性“微”主体参与传播的过程其实也是信息的使用者积极参与内容传播的过程,信息、观点的选择、解读、质疑,无不和受众的参与密切相关。

多元化的“微”表达。微传播平台的运用和普及推动人们接收和使用移动化的信息,解放信息行为的时空限制,降低获取信息及表达意见的成本,“在传统媒体时代被忽略、被压抑、被定义的弱势方依靠话语‘释放和‘聚合的力量,对权力关系的强势方发起了挑战,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资本并不占据优势的青年学生群体借助微传播平台扩张话语权力和表达空间。

青年学生是最大的网民群体,网络是其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网络平台成为年轻人建构世界认知的主要知识来源,“青年群体的‘共享观念在网络促成的虚拟空间中充分互动并不断传播,构成了突出的文化景观”。这一系列共享观念,经过青年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以个性化的话语形式,借助微博、微信、知乎、抖音等“微”平台,形成多元化的“微”表达。

廉洁文化传播的“微”挑战

碎片化的“微”文化、自反性的“微”主体、多元化的“微”表达建构起了廉洁文化传播的新场景,对高校廉洁文化传播提出了新挑战。

价值观念多元与行为碎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益诉求的多样使得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发展趋势,各种社会思潮活跃,在校大学生深受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大学生不仅受到非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且对主流价值观念进行对抗式解读,致使“主流价值观虽仍有其外在话语权力空间,但却失去了昔日的内在感召力”。

“微传播的出现实际上是对移动互联网碎片化时间和场景适应的结果。”时间运用的碎片化、信息推送的智能化、操作使用的便捷化有利于使用者养成碎片化的信息行为。这种碎片化信息行为赋予使用者更大程度的自由,降低了检索阅读理解的难度,使得信息使用更为高效便捷,成为人们获取新知识、表达个人见解的重要途径。但是,碎片化的方式不利于人们理解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信息内容及其价值内涵。

信息超载与茧房效应。在多媒体时代,我们接触的信息有些经由传统媒体送达,有些则是通过算法推送、搜索查找而呈现,信息总量极大地超出了人们能够记忆、理解、接受的范围,因此出现信息超载的问题。信息超载增加了使用者搜索有效信息的难度,也增加了使用者利用信息的成本。同时,信息噪音也相应增多,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社会正能量信息极有可能被各种裹挟错误消极观点的信息洪流淹没。

在微传播平台上,基于技术运用的算法新闻及个人兴趣爱好的定制信息,造成“只听我们选择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现象,信息茧房不断形成。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和技术革新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信息行为习惯有着深刻的关联。微传播平台的黏性和深度使用既重构信息的内容关系,又重构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微博标签、微信朋友圈、知乎话题为中心,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合在一起,形成联系紧密的社交群体;而对于相关内容的共同关注,则强化了群体内部认同和异质群体的疏离,不同群体形成一个个信息茧房,群体成员围绕感兴趣的信息开展传播、解读、讨论,兴趣以外的信息内容难以对其产生影响。

自主性行为与群体盲从。在微传播时代,大学生信息选择、内容解读、话语表达有更多的选择,其媒介信息行为具有自主性。不同的个体面临相同的信息内容时,因生活经历、理解能力、兴趣爱好的差异做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同时,微传播平台降低了个体表达的门槛,个体就关心的问题和现象发声变得更为便捷,媒介被视作追求事实真相、满足信息需求、塑造自我形象的途径和渠道。

然而,处于人生成长关键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其价值观念尚在构建和形成当中,在自我满足和自我塑造过程中,易受外界一些错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干扰和影响。由于共享相同的时空环境、具有相似的知识结构和行为经历,大学生群体中新颖的思想观点、行为方式甫一出现,即会有大量的追随者和模仿者,形成群体的盲从现象。群体盲从遮蔽个体理性,影響人们正常的认知、思维、行为。

廉洁文化传播的“微”策略

微传播建立在智能便携终端、移动网络、大数据等技术基础之上,微传播时代的高校廉洁文化传播应当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条件,实施适应时代的“微”策略。

价值观念“微”引导。1.传播廉洁文化的“微”声音。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校园官方“微”媒体平台,在微传播生态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掌握运用“微”话语表达技巧,为廉洁文化“微”传播找到聆听者和关注者;合理设定“微”议题,广泛宣传廉洁故事、廉洁人物,引导廉洁话题成为学生乐于谈论和议论的议题。

2.发挥学生意见领袖的“微”影响。大学生意见领袖来自于学生群体当中,和广大学生共处相同的学习、生活、社交环境,易于被学生认可接纳。要积极打造大学生意见领袖廉洁文化传播的“微”影响,引导意见领袖争做廉洁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在学习、生活“微”场景传播廉洁文化。

青年学生“微”参与。在校大学生自我表达意愿和表达能力较高,是具有自反性的青年群体,应当发挥大学生积极主动性,引导其参与廉洁文化传播与廉洁教育过程。“参与式廉洁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建立廉洁教育长效机制,同时也是促进公民参与意识的题中之义。”广泛开展廉洁微视频大赛、微作品征集、廉洁情景剧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廉洁文化传播活动,在“微”参与过程中接受廉洁价值、准则、理念的熏陶和感染。

发挥大学生廉洁教育社团的影响,大学生廉洁社团以廉洁价值理念宣传、廉洁教育活动开展为主旨,兼具“自愿性”和“公益性”的特征。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廉洁社团,有利于培养其廉洁文化归属感和廉洁文化传播的主动性。作为廉洁文化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参加廉洁社团的大学生对于廉洁文化观念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其对于廉洁文化的理解和态度也能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

信息内容“微”呈现。一、以“微”形式呈现廉洁文化产品。满足大学生微传播的兴趣要求,生产制作一批廉洁教育微作品,通过微视频、微博图文、微信公众号文章等形式,传播廉洁准则理念,推动大学生接触、理解、记忆廉洁信息,推动廉洁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鼓励学生在个人微传播平台发布廉洁文化信息,推动廉洁文化内容的裂变式传播和扩散。

二、以“微”话语呈现廉洁文化价值。改变廉洁文化传统的话语形态,以短平快、兼具趣味性和可读性的图、文、视频形式传递深奥的文化价值理念。借鉴大学生的廉洁文化“微”表达,这些碎片化的内容表达“既是‘舆情场又是‘知识场,蕴含着丰富的可开发资源”,是廉洁“微”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可资利用的廉洁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

结语

作为新兴媒介技术的代表,微传播重构了信息传播的语境,带来了文化特征、行为主体、话语表达的变化,造成高校廉洁文化传播面临价值观念多元与行为碎片化、信息超载与茧房效应、自主性行为与群体盲从的挑战。应对上述挑战,需要实施价值观念“微”引导、青年学生“微”参与、信息内容“微”呈现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媒介技术和传播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技术条件和传播情境,适时调整高校廉洁文化传播的策略。(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唐绪军,黄楚新,刘瑞生.微传播:正在兴起的主流传播——微传播的现状、特征及意义[J].新闻与写作,2014,(09):5-8.

[2]顾璟,朱博闻.新时代高校廉政微文化研究[J].廉政文化研究,2018,9(02):39-44.

[3]曾振华.自反性现代化理论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传播——以大学生为受众的研究[J].当代传播,2015,(05):109-112.

[4][德]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政治、传统与美学[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5.

[5]张爱凤.微博空间的文化政治[J].新闻大学,2012,(03):100-105.

[6]刘婷.微传播环境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J].学术探索,2014,(10):81-84.

[7]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8-11.

[8]王佳.微传播:移动化新闻传播新范式[J].编辑学刊,2018,(03):106-109.

[9][美]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

猜你喜欢

微传播廉洁文化
微传播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新模式构建研究
浅谈发电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考
依法治校背景下的学校廉洁文化建设探究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强化廉洁建设 提升医院形象
“微传播”环境下多功能图书馆藏品推介文案的撰写与利用
高校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实施途径研究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现状:国家战略推动行业发展,促进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