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体式新闻语言与新闻报道语言风格关系探析

2020-12-23王文钦

声屏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语言风格新闻报道

王文钦

摘要:跨体式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语体的一种特定而又特殊的标记,特殊之处在于其融入了其他语体标记。新闻报道记载的新闻事实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因而文本在呈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当下时代的烙印。文章所要探讨的就是跨体式新闻语言与新闻报道语言风格之间的关系,从语体心理场、形式组合特征、时代影响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析。

关键词:跨体式新闻语言 新闻报道 语言风格

跨体式文学语言来源于文学写作,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而使用的风格色彩差异很大的表达手段。梵·迪克(Van Dijk)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提出,以新闻故事为例加之所有的论述更易于读者理解,为此他要做的仅仅是话语的结构分析。本文探讨的跨体式语言的新闻结构特征,是将跨体式文学语言范围缩小,对新闻文本进行话语分析,主要探讨的是新闻文本中跨体式新闻语言与其报道语言风格之间的关系。新闻报道风格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仅从语体心理场、语体特征、时代影响三个角度进行探析,试图分析出跨体式新闻报道与新闻报道语言风格二者之间的关系。

语体心理场

跨体式新闻语言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新闻记者的角色转换造成的,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新闻记者的角色从过去的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过渡,为此促进了跨体式新闻语言的发展。而新闻文本则是记者根据事实真相和自己的经验与认知,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修缮,最终将文本呈现。在记者创作新闻文本的过程中,受语境因素激活的其他语体标记和非语言符号组成的部分就是跨体式语言生成的主要方面。

由于构成跨体式语言内部生成机制是记者个人对现实世界的掌握和理解,是记者内心感悟外化的语言表现形式,记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使其写作风格具有个人化倾向。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记者都服务于一定的传媒集团,而我国新闻工作的宗旨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还要承担桥梁的作用。为此,跨体式新闻语言的诞生,不仅是感知,它还是记者对于个人职业追求与行业素养杂糅发展的心理驱动力,当描述对象与记者个人情感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便形成直接心理驱力。

因此可以得出,跨体式新闻语言的生成源于语体心理场的集合。简单来说,语体心理场就是人们经过自我收敛的思维经验运动,借助语体标记通过语用实践和知识教育等途径内化为一种具有心理实在性质的语体心理场。可以说,从语体心理场窥探出心理语义记忆是有一定依据的,以此表明人类收敛式的思维经验运动的重要作用。

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Kurt Koffka)提出:“事物之所以像我们所看到的样子,是由于近刺激的配置所引起的场组织的作用。”因而,语体心理场是一种心理预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不同社交领域、类型化交际功能中。而新闻报道语体范畴化的具体倾向表现为,不同新闻题材会根据各自功能需要对语言进行选择。

这种基于受语体心理场直接影响报道风格的呈现,最典型的呈现是娱乐新闻报道。由于娱乐新闻充满不确定性,相较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民生新闻而言,更具灵活性,又因其受众与其他三种类型新闻的受众存在一定的区别,这导致娱乐新闻报道更具有特性。例如,《南都娱乐》微信公众号2019年11月14日推文《豆瓣8.4,最新嘴炮日剧来了,看完竟然觉得有点暖》;2019年11月10日推文《张大奕和国内网红“脱轨”了》等,其中涉及的“嘴炮”“脱轨”等词语原本都有自己的特定使用领域,记者在公众号推文中根据自己文本的需要进行了词语的挪用,使得文本呈现的效果更贴近受众需求,更加符合娱乐新闻的定位——轻松、活泼、有趣。

语体特征

跨体式新闻语言的组成方式多样,涉及的语义信息丰富、构成方式多变,这些通常是制约记者行为题旨情境的重要因素。从表达手段来看,不同文体在句法功能呈现方面有着各自的作用。跨体式新闻语言通常将不同文体取材范围内的语义信息混入特定的写作之中,因此跨体式新闻语言是具有信息整合的作用,将不同性质的语义信息整合成具有复合性语义的现象。

跨体式新闻语言的语体特征使得记者在平日的写作里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阅读经验、充足的阅历以及广阔的视野,从而创造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和丰富翔实意义的报道。由于写作类型的复杂和语言特征的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记者的选择,因此跨体式新闻语言的结构必须巧妙地处理描述对象的复杂性。

很显然,新闻报道语言风格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跨体式新闻报道的结构特征也彰显着风格的存在。笔者通过对新旧媒体文本的分析可知,无论是哪种媒体使用跨体式新闻语言,都能使文章增添风采。《每日经济新闻》公众号2019年11月13日推文《央行首次发布“双十一”“剁手”数据:人均花了1000块》;《人民日报》微博《“鸡娃”成家长圈流行病?减负需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等等。其中,“剁手”“鸡娃”这些词语的使用使得新闻语言不再传统、板正,而是根据文本内容与受众接受丰富文本内容,进行一定程度上跨体式语言的应用,获得受众好感。

时代影响

时代影响会使得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特定的语言风格。从新闻报道诞生至今,一直恪守真实客观原则,如实记录发生的事实并将其报道,从这里可以看出,记者在进行新闻稿件撰写的时候,其语言基调相较其他文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尽管记者需要恪守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进行创作,但是,谁都没有办法否认,记者记录的都是其自身所处时代发生的事件,在这一过程中,记者撰写文本在呈现的时候自然会受当下所处环境影响并随之发生些微变化,这种变化所呈现出来的格调和气氛就是新闻语言的时代影响。

根据前文分析,跨体式新闻语言作为一种风格手段,记者在进行新闻文本撰写的过程时,为保证新闻文本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虽然在行文之中会尽可能避免使用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句,但当新闻事件被报道出来时势必会涉及可读性问题。显然,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是从新闻语言中提炼分析出来的。而文本质量决定着传媒集团的未来,它所传递的符号系统需要考虑是否有助于受众进行解码,能够让受众了解最需要的信息,提供现实世界最新的图景,能够切实让新闻语言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为了探究跨体式新闻语言及其在新闻报道语言风格之间的关系,笔者通过对2011年9月份的《南方周末》报纸进行研究发现,跨体式新闻报道能够让一家媒体的新闻语言更具个性,能够更有效地拓展新闻报道的修辞效果和交际功能,甚至能够从中窥探其思维方式的转变。例如,《南方周末》2019年10月10日A4版《二十年申报超两千,从家珍到国宝舌尖上的土特产:选秀、赶考、出圈》 ,编者按:十年来,不“纸”如此,我们刊发了两千多篇报道,它们是“一绿”的千篇,是至真的“健言”,见证着环境、健康、城市、能源等领域的变与不变。这是《南方周末》连续十年都在进行的《绿色》版的报道。其中跨体式词语的使用使得原本晦涩的信息变得更易理解,并且很好地诠释了纸媒在时代变迁中语言风格的转变。

综上,跨体式新闻语言与新闻报道语言风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语言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语体心理场、语本特征、时代影响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跨体式新闻语言的应用之所以能够风行,是因为它能够传递出更多信息量,这种写作方式能够直接建构新闻体裁中的审美与功能。由于语体心理场语体特征、时代影响三者的影响,跨体式新闻总是能够促成记者或传媒集团塑造独特的个性,并可以因此优化传播条件。当然,跨体式新闻语言也对记者本身产生了更高的职业要求,要求记者能够根据新闻真实客观的要求对语言进行转换,从而更好地表达文本的真实性需求以及记者本身的表达意图,真正发挥跨体式新闻语言的语用功能。(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芸.试论跨体式文学语言的结构特征[J].当代文坛,2007,(01):67-70.

[2]周芸.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心理空间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06-111.

[3]楊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4]周芸,吴蕾.从跨体式新闻语言看新闻报道语言风格的形成[J].学术探索,2009,(04):134-139.

猜你喜欢

语言风格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语用表达本位的实践思考
艺术语言学视角下方言节目分析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老舍《茶馆》的语言风格评析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