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重构课堂教学生态
2020-12-23何新华
内容摘要:以学生为本,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以学生为本,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立足点,通过系统设计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等途径,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组织文化和教学生态。
关键词:教师 学生 人才培养 课堂教学设计
学校因教育事业而存在,教育事业的出发点是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高等院校发展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把他们看作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1]。学生是教育的起点亦是归宿,以学生为本,合乎院校发展本然的追求。因此,高校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价值旨归,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必须积极转变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模式,创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热情,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1.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缘起及诠释
长期以来,受苏联教育,尤其是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的影响,知识本位教育观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高校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将课前准备好的系统的教育内容通过讲授、板书等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學生较为被动地接受灌输而来的知识。由此,学生很难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更难以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对教师有着强烈的依赖。学生就像是迁移的硬盘,缺乏独立思考与探究,课程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学生很少去质疑与探究,造成学习与探究脱节,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扼杀了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杜威的教育哲学观念中与“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相并列的新教育观的“三大中心”之一被提出。随后,美国高等教育中利用市场的思维诠释这一理念,认为作为消费者——学生理应被置于学校发展的中心地位。在我国,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需求和体验。要诠释“以学生为本”这一命题,必须深入分析什么是本,什么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什么为本等三个具体问题。以学生为本是指在理解“教师与学生、学校(管理方)与学生、教导与学习、服务与发展”四对概念和处理师生和校生两对基本关系时,要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最应当首先考虑的因素,做到重视学生、关怀学生,又要将其统筹于坚持师生利益、校生利益共同实现的辩证统一基础上予以兼顾,做到理解学生、依靠学生[2]。以学生的什么为本,就要既关注于学生的现实,又考虑到学生未来可能的塑造与发展,关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问题。
2.构筑以人为本的课堂生态的路径
2.1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索的重要性,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高校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设计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成为师生共同的目标,学生会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激发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设计上,教师首先要进行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和大学生特征分析两方面;然后进行学习目标的阐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接着依次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论对教学设计的前期工作进行修改、完善。为此,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设计教学目标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指导学生选择实际、具体的学习目标。
2.2深挖教材内容,培养创新思维
教材是教学理念的文本体现,是师生交流的引子,是学科内容全面、稳定、序列、准确的载体。教材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提供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体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也只有在真正弄懂教材编写意图和明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
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涉及的题材也比较广泛,高校教师应利用教材的这些特性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教材里挖掘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自然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探究性学习,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打好学科专业基础。教师教学中的讲授不仅要讲知识,更要讲学习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没有定论,凡是能引起学生学习的,便是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出“什么”、“为什么”、“怎样”、“结果怎样”等前后连贯、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问题,这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发展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改变教法,如发现学生的眼神有些呆滞或注意力不集中、深色怠倦时,可以引用生动的实例、做些有趣的活动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引导学生精神饱满地愉快地上好课。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力求丰富多彩,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和新鲜感。
2.4加强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的融合
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加强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的融合。如,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在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情感的熏陶、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课,既要依据学科基础,又要“高出学科基础”,也就是要讲出学科知识的新意,讲出学科前沿最新的研究,讲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所不理解的内容,讲出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所蕴藏的奇异珍宝。而那些“照本宣科”或停留在基础知识表层意义的分析等讲法,只能强化学生的“满足”,这种师生处在同一思维水平的教与学,会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甚至会造成课堂凝固的心理范围,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背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审视自己的教学,分析、关注学生的需要。
2.5构建民主化的教学关系,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关系是导与学的关系,即师生关系应为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是教学计划的实施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负有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德的责任;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积极而又主动的因素,是主体。因此,要做到师生的心理同步,就必须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使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和谐统一,使教师的“问”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使教师的讲解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谐统一。而要做到和谐统一,首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备学生”,使教师所要输出的信息符合学生的理解、吸收和消化的实际能力,以达到“学会”和“会学”的最终目标,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活动,培养他们的“参与感”。
高校课堂教学应坚持民主化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民主的教学双边活动气氛中,必然能获得作为学习主人的心理参与体验,产生对学习目标的认同感,增强努力实现学习目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状态,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善于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通过捕捉学生瞬间的微笑、点头、皱眉、叹息等举动、表情,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此时此刻心理活动的某些特征,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收获,关注学生的个体存在。
参考文献
[1]赵中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98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概述[J].教育发展研究,1998(12)1-8.
[2]邓建平.“以学生为本”:何以可能及如何实现[J].教育研究,2014(6):67-7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疫情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B0420
(作者介绍:何新华,商丘工学院教育与现代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