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定额投资文献综述研究
2020-12-23夏鹏佳王薇淇胡阳
夏鹏佳 王薇淇 胡阳
【摘 要】定期定额投资是目前实务界普遍流行的投资方式,然而针对这一投资方式,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偏少,国外虽研究较多但却充满着争论。为了进一步了解定期定额投资策略的价值和西方学术界对其存在争议的原因,本文从支持定期定额投资、反对定期定额投资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与整理,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献综述;定期定额投资;基金定投
一、引言
定期定额投资(Dollar cost averag ing,简称DCA)是在固定时间间隔内固定地投资少量资金进行定期存款的过程,其目前与基金投资结合,在实务中被广泛运用。据2016年财经期刊统计,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在我国已经占到了基金投资的1/3。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我国学术界相对忽视定期定额投资的学术研究,与之相关的核心期刊文献更是十分匮乏,除胡阳(2016)发表的相关文章是CSSCI论文外,鲜少有其他C刊论文为定期定额投资的研究提供参考。而核心期刊以外的普通期刊文献绝大多数也仅从理财角度探讨一些理财建议而较少关注学术研究。但整体来看,国内大多数学者和投资者对这一投资策略持支持态度。相比之下,国外学者对于定期定额投资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多,但是西方学者普遍对定期定额投资策略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甚至是予以否定,认为全额投资(简称LSI)等策略更具有优越性,因LSI要求在投资期开始时投资全部可用资产,而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较小的投资,这一特点使得其可帮助投资者在股市呈上升趋势时获得更为突出的回报。但是这种观点亦遭到了部分支持定期定额投资学者的反对,支持者认为股市目前来看并非在未来会保持上行,所以要将下行市场情况纳入考虑范围,而在波动性和下行市场中,定期定额投资被证明是更为优越的投资策略。正因为定期定额投资存在着研究欠缺及争论,本文对2013年至今的文献,尤其是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西方学术界存在着支持与反对定期定额投资这两个学派的争论。对此,本文将分成两部分对DCA进行进一步探讨。
二、支持定期定额投资的文献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定期定额投资存在的合理性在西方学术界一直颇具争议,其中绝大多数国外学者还是一直秉承着反对的态度。但是DCA能够在实务中得以广泛运用必然还是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现有文献中支持定期定额投资策略的学者一般从择时、风险规避、货币时间价值、市场下行收益率、定期储蓄、经济压力、决策焦虑等方面来阐述其优势。
Denis and Ugo(2014)认为定期定额投资策略是定期购买某项投资的固定金额,如ETF或共同基金,而不是试图把握市场时间,从而规避择时风险,因而定期定额投资策略是轻松投资的好方法。在规避择时风险这一方面上,DCA能够通过减少受价格波动影响的风险敞口,使投资者避免市场时机选择,因此,定期定额投资在一些研究中被发现可以不必运用复杂的市场时机选择技巧便能为普通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进而使得DCA能有效规避择时带来的风险。Marwood(2014) 通过蒙特卡罗分析发现,每月随机购买一只股票是一种稳健的策略,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带来5%左右的复利年回报率,并且在1500次的模拟中不存在策略回报低于投资总额的情况,这一结果同样适用于定期定额投资策略。Cho and Kuvvet(2015)基于均值-方差分析,通过计算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观察到,虽然全额投资的预期收益高于定期定额投资,但全额投资的标准差即风险也高于定期定额投资。对于风险厌恶者来说,其可能不想一下子把所有的钱投资于风险资产,他们可能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等量投资以降低风险,所以,尽管定期定额投资比全额投资的回报率低,但对于倾向于风险规避的投资者来说,定期定额投资策略是规避风险的良好选择。胡阳(2016)通过数学运算表明定期定额投资可以充分运用货币时间价值地作用获取收益。晏艳阳,朱文颖(2017)对基金产品进行模拟实验发现,定期定额投资策略在市场下行与波动震荡的情形下,要优于全额投资,定期定额投资策略能够更好地运用负向波动获利。一些学者还认为,定期定额投资相比较于全额投资,不必在投资之初一次性注入大额资金,而是允许投资者每月在固定的时间每次投入固定的小额资金,进而不会对投资者造成过重地经济负担,还能够鼓励甚至是迫使投资者储蓄。此外,定期定额投资还会被用作一种风险缓解策略,通过系统性地在一段时间内投资少量资金的方式,防止或减轻买方在市场崩溃或调整时的懊悔情绪。
三、反对定期定额投资的文献
目前,反对定期定额投资的文献仍占主流,有大量的学术文章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模型进行论述或者开展实证研究来证明定期定额投资策略的效益低于其他投资策略,如LSI或价值平均投资策略(简称VA)等。
Kamphol(2013)运用平均终端财富、修正夏普比率和修正索蒂诺比率衡量投资绩效时发现,当投资期限较长且/或目标终端财富较低时,VA将更有效且优于定期定额投资策略。然而,当以缺口概率和优势概率评估投资效率时,VA往往在每种情况下都优于定期定额投资。R affaele(2013)发现,全额投资在大多数情况下的表现都优于定期定额投资,大多数定期定额投资的倡导者没有考虑到每次购买股票所支付的经纪费。Ugo and Denis(2014)用30只国际基金和30只股票来模拟不同时期窗口的投资,模拟结果表明,DCA产生更高投资组合价值的说法似乎并不成立,相反,LSI将会产生更高的投资组合价值,特别是当考虑到基金时。Kamphol and Zhu(2016),证明了定期定额投资策略近似等价于一种资产配置策略,其中约50%- 65%的财富投资于风险资产,其余的财富投资于无风险资产,但是与50%- 65%的风险资产配置相比,定期定额投资策略还表明是无效的,因为它位于资本配置线之下。Michele andPaola(2018),考虑了一年期和两年期的定期定额投资策略,并比较了它们在不同的中长期投资期限(5至20年)的总回报与全额投资的总回报,发现全额投资的总回报通常高于两种考虑的定期定额投资策略,并且全额投资策略优于两种定期定额投资策略的百分比在较长的投资时间范围内更高。R ichard(2019),运用年度内部收益率来衡量定期定额投资和自有年金(簡称SA)的投资收益和风险,结果表明,定期定额投资和SA的收益波动性和风险性都高于基础收益,并且发现只有在均值回归市场下,定期定额投资才能降低风险,表现得更好。还有学者认为,定期定额投资策略过去和现在都是低效的,而且会受到非常高的机会成本的影响。
四、评述与展望
我国的学术界对于基金定期定额投资重视程度较西方学术界来说远远不足,目前可以于CNKI检索到的相关核心期刊文献数量也远少于国外文献数量。通过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到,即使是在近几年基金定投火热的市場情况下,国外学者仍对定期定额投资策略存在争议,但是相较于国内来说国外已经在定期定额投资方面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随着基金定投的广泛运用,我国学术界应该重视这一现状与争议。此外,在实务投资中,定期定额投资目前已经被众多投资者接纳与采用,逐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学术界对其的反对与质疑却一直占据上风,这一现状便造成了实务与学术之间的重大矛盾,并且至今也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因而在未来,学术界与实务界均应努力探索缓解这两种学派矛盾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1.天津商业大学会计学院;2.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创新与评价研究中心,天津300134)
参考文献:
[1]Cho,D.D.andE.Kuvvet,Dollar-Cost Averaging: The Trade-Off Between Risk and Return.Journal of Financial Planning,2015.28(10).
[2]Hansen, K.A. and S.J. Carlson, UsingA Dollar Cost Averaging To Range Trade In BearMarkeys. Journal of Business &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14.5(1).
[3]胡阳等.ETF基金定投的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经贸,2017(31).
[4]胡阳等.基金定投的风险与收益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17ZLZXZF00270)京津冀商业协同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夏鹏佳(1999—),女,本科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王薇淇(1998—),女,本科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胡阳(1971—),男,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证券投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