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冷暴力”,温暖孩子心
2020-12-23梁钰芬
梁钰芬
摘 要:教育“冷暴力”损伤学生人格和尊严,使其心理产生长久的阴影,如果长期持续,后果堪忧。要摆脱此困局,老师要用爱架设师生心灵间的桥梁,了解、赏识学生,拉近彼此的距离,师生共长、共养,感受教育的春天。
关键词:“冷暴力”;了解;赏识;期待;付出
近年来,老师对学生的直接性惩罚的行为减少了,却出现了另一种惩罚方式——冷暴力,如:对学生嘲讽、冷淡、区别对待等。这种冷暴力的伤害具有内隐性,它更多的是对学生人格和尊严的损伤,是对学生的心灵体罚,它的危害不亚于直接的体罚,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长久的阴影,甚至影响其一生。
老师在对学生实施“冷暴力”的同时,自己也是处于痛苦的状态,如果长期持续,后果堪忧。那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
一、对学生了解多一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想、兴趣、才能、禀赋,就谈不上教育。”所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内心世界等各方面有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发展。
在教育中,后进生和品行问题生往往成为了受到“冷暴力”的主要对象。他们比其他学生都特殊,如:父母不管不顾、孩子思想偏激、被过度溺爱……因此,接新班时,我都会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如:父母的工作、感情怎么样?孩子自小是谁带的?是否有不良的习惯等。这样,我就能全面立体地了解学生,换位思考,走进他们的内心,更好地引导他们。
记得,新学期的第一天上完课,很多孩子都围过来套近乎,只有一个女孩坐在最边角的座位上静静地看着,眼中充满了羡慕。后来,我了解到这孩子父母离异了,跟着爸爸生活。爸爸忙着农活,无暇顾及她。幸好她的学习习惯也还可以,就是个人卫生问题不太好,没有同学愿意与她同坐,老师也不太喜欢她。我觉得这孩子挺让人怜惜的,便思忖着如何帮助她。直到一天班里搞大清洁,她干得最认真,于是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表扬了她,还借口说她清洁时头发弄乱了,帮她梳理一下。梳着梳着,她突然说:“妈妈走后就没人给我梳辫子了。”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我还把梳子送给了她,让她每天都梳成这样,她点头答应了。我又慢慢地教会孩子如何搞好个人清洁,还找了班上热心的女孩成为她的同桌,现在她已经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了。就这样,了解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远离“冷暴力”。
二、对学生赏识多一点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再糟糕的学生也会有闪光点。如果老师在教育中能丢掉那些无意的讽刺、挖苦,多一些有意的赏识、激励,挖掘学生的亮点,学生就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爱,学生奋发向上、刻苦求知的动力也能被激活。
班上的小峰人很聪明,口才也不錯,但却自以为事,上课要么不发言,要想发言的话就没人拦得住,老师不提问他的话就旁若无人地把答案大喊出来,老师常批评他,慢慢地,他干脆就趴在桌上不听不说。于是,有一天,我对他说我想在班上开一个辩论会,想请他当主持,他当时愣了,我立即又狠狠地把他的优点详述了一遍,后来他就爽快答应了。在同学们的配合支持下,辩论会很顺利。会后,我大力地表扬了他,还跟他总结了成功的原因,当中我特地强调了同学对他的支持与配合,他也很认同。我又趁机告诉他,他当主持人其实就等于老师在上课,如果同学不配合,老师也上不好课。此后,孩子的缺点也慢慢地改正过来了,学习成绩在班上还名列前茅。
对孩子的赏识,就是孩子进步的动力源泉。而这种赏识实际上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好好把握能有力地驱散教育中的“冷暴力”。
三、对学生期待低一点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教育也就有了复杂性。学生受到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心理生理、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与限制,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行为、成效及其过程中出现偏差和困惑,难免会出现问题,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要允许“蜗牛”的存在,要懂得不要对学生预设太高的要求,把对学生过多的期待减少一点,以宽容的态度欣赏学生。这样,我们的教学生活才能变得轻松愉快。
有一次要召开老师紧急会议,英语老师就布置科代表带读刚学的课文。可由于带读得不好,顽皮的男孩子又瞎起哄,结果在自主管理评比中严重扣分,英语老师火冒三丈,除了批评起哄的男孩子,还批评了科代表,要撤了她的职。我了解后,与英语老师进行了沟通,劝解她孩子本身是个很负责任的孩子,做事也仔细,本来选她当科代表时就看中她这点。但她智力算不上太好,接受新知识比不上聪明的孩子,带读得不好,值得原谅。不应该就这样否决了她的成绩,这样多伤孩子的心啊!英语老师也意识到这样的处理确实不妥。我也对她的工作进行了指导,后来,她还被评为优秀班干。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冷暴力”相待,要懂得孩子成长的规律,允许他们在错误、失败中反思、磨练。
四、对学生付出多一点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还是师生间思想、情感、爱好等心理活动的双向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有利益共享、忧虑共担的共生关系。当产生问题时,横眉冷对和憋气自伤都会于事无补,只有用爱与智慧来解决问题,师生才能达到和谐共乐的状态。
相信,只要我们能用客观、公正、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架设师生心灵间的桥梁,拉近彼此的距离,师生共长、共养,“冷暴力”便无处遁形,我们也能体会到教育职业的幸福感,看到教育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屈桂芳,杨天江.(2017).用爱熔化“冷暴力”.新班主任(5),30-30.
[2]覃生谋.班主任如何赏识学生[J].考试周刊,2014(17):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