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生字教学策略探讨
2020-12-23姜金凤
姜金凤
进入小学后,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任务就是识字。对于生字,不仅仅是要求认识,更要求会书写、会讲解意思、会灵活运用等。识字有助于学生的语文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中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如课时不均衡,音、形、义讲解存在割裂,教学内容过于集中化等,都影响学生对生字的全面掌握。为此,笔者提出三点改进策略。
一、注重生字的选择性,突出对难写、难记字的教学
儿童的认知多是感性的、直观的。对于生字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会读其音,更要求学生熟悉其形,领会其义。为此,教师要致力于建立生字的表象,在建立字形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生字比较,从而突被那些难写、难记的字。
在生字教学中,教师要走出按部就班的窠臼,对生字进行分类教学。对于易学、易认、易写的字,让学生自主识字。如观察字形、分析字义,较为浅显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记忆,对于难写、难记的字,教师要给予专门讲解。字之所以难写,一方面表现在字的笔画多,另一方面表现在字的易错性。如一些笔画相近、笔顺相似、结构相同的字,在写法上容易出现错误。对于“蒙、耀、蔽、薄、搜、蹲、覆”等字,笔画多,易写错,这类字要进行重点学习。一些汉字,难识记的原因还表现在易读错,不易理解。如“薄”“铺”和“扒”等字,很易读错;对于“梢”“拆”等字,也易写错;对于“允”“辣”字,不好理解,字形与字义没有较紧密的关联性。教师通过梳理中年级生字,设计教学重点,尤其是对多音字、形近字进行专门辨析,让学生从中把握其字形结构、字义内涵,提高识字效率。
注重对汉字进行比较、鉴别,符合学生识字的认知规律。在生字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学,结果总是手忙脚乱,学生也常常张冠李戴。而教师采用变式教学,将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进行比较,能有效地让学生辨别,从而提升识字教学的整体效率。
二、把握字的字理,突出音、形、义的多维结合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华夏儿女的生命实践活动智慧。每一个汉字,不是枯燥、无味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充盈着呼吸的生命体,拥有着无穷的韵味。汉字是一种文化。在生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汉字的字理,将汉字的音、形、义结合,对作为符号的汉字进行解压缩,展现汉字诞生、演变的过程、历程,从而恢复汉字鲜活的生命,以期让学生切实感悟汉字、领略汉字。
在生字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陷入“为字而教”的习惯中,面对不同的汉字,对于学生而言,无法全面感知音、形、义的特点,使得学生对识字的积极性不高。汉字具有多种类型,生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识得字形,还要理解字义,更要学会运用汉字。
1.音、形、义相结合
在学生识字时,示字旁、衣字旁有学生易搞混,分不清。对于“福”字,观察“衬”字,如果教学时说,衣字旁是示字旁多了一撇,这种教法显然是不理想的,枯燥、单一,学生辨析不准确。抛开字形的分辨,我们来分析字义,这些不同的汉字,其偏旁部首的选择,与其自身的意义有密切关系。通过追溯文字的源头意义,配合图示化讲解,让学生深刻领会示字旁与衣字旁的差异性。示字旁,需要联系字形的演变历程,从甲骨文中,示字旁多与祭祀活动有关,示字旁上面的两横,就好比神台上放置的祭品。如此讲解,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示字旁的认知趣味,更好的将示字旁与神、神事等关联起来。再如,对于“蜘蛛”“莲蓬”“蜻蜓”“窟窿”等字,观察其字形结构,都有相同的偏旁部首,为形、义结合提供条件。再如“赢”与“慕”等字,这些字偏旁多,需要学生格外注意。
2.注重识字与写字相结合
识字不止步于认识汉字,还要让学生会写。先认识再学写是基本识字教学逻辑。进入中年级的学生,对汉字的结构已经有所了解,教师要结合汉字的间架结构,带领学生去总结识字规律。心理学强调多种感官统整教育,将视觉、触觉、听觉等综合起来,让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写字是强化识字的有效手段,在平时,结合语文课,安排相应的写字时间,让学生将所学的字进行书写,特别是一些难写字、易错字,更要加强写字练习。另外,要注重识字评价。结合认字、写字,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让学生从字的音、形、义等方面,获得深刻记忆。
汉字,具有丰富的意蕴。把握汉字的字理,汉字就能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通过对汉字字理的发掘,汉字不仅富有了情感,而且变得富有灵气、生气,富有生命。这样的生字教学,是一种言意共生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能掌握汉字之形,更能深刻领悟汉字之意,领略汉字所承载的文化、美德等。
三、強调随文教学,让学生结合语境来理解字义
汉字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存在的。所谓语境,即语言环境、语言情境。一个汉字,通常只有放置于句子、放置于语篇、放置于语境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一般来说,严格意义上的孤单单的汉字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在生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将汉字放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中,引导他们随文识字。只有浸润于一定的语境,才能促进学生对汉字字义的深刻理解。
在生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集中地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尽管看起来能提升生字教学效率,但事实上,学生对许多汉字的字意都不甚理解。处于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识字基础,集中式识字教学,无法更好地让学生将汉字与语言相结合,导致字与义的分割。随文识字,就是结合课文教学,将识字融入其中,便于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把握字义。
1.注重随文识字
教师应围绕某些句子、段落,对新授汉字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学会认读,并动手写字,再结合语境来体会字义,促进课内识字向课外的延伸。教师要指导学生准备“识字本”,在平时,将新学的汉字以及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生字都抄写下来。同样,除了汉字的抄写,还要摘录名人名言,成语、谚语及精彩句段。教师要完善“识字本”评价体系,每周定期对学生的识字本进行检查,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摘录的内容,对字、词、句进行交流学习,互读互学。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增进学生对难字、难词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学生也从精彩片段欣赏中积累了语言知识。
2.注重随文解字
在课堂上,课文教学不能停留于会读字、读准字音,还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字的意思,特别是一些多义字,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其意思也有所变化。通过随文解字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探析字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语境识字的途径、路径是广泛的。教师可以将生字放置到儿歌之中。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尝试将相同的汉字放置在不同的语境之中,从而让学生能感受、体验到同一个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在语境中识字,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字义、词义,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生字教学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积极创新教法,结合学情“应时而变”,强调对难字、易错字的专门讲解,注重随文讲解、随文练字,追求一种“字理共生”“字意圆融”的生字教学境界。生字教学,要实现双重目标,一方面是“识好字”,另一方面是在识字的过程中、在识字的基础上“学好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识字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此,生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一种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大公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