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作教学中选材立意能力的培养
2020-12-23王桂红
王桂红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自主选题”“自由表达”等具体的建议,反对一切束缚学生思维、表达的行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和价值教育研究所所长金生鈜教授告诉我们: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应与学生共同进行有关学习主题、意见、思想、情感的交换和分享。这里的共同学习、互相交换、积极分享,对于习作教学中学生自主选题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围绕自主选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策略,唤醒、鼓舞、激励学生不断实践,广开视角,个性创新,不断提高他们选材、立意的水平。
一、共同学习:在不断实践中共生共长
一篇能够吸引人眼球的习作,除了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外,更多的是它有新颖别致的观点。然而,在平时的习作课或者现场写作中,有限的时间往往困囿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导致他们在审题时大脑出现短暂空白,难以想出一个契合题目的新颖的观点。为了尽快完成当前任务,他们只好退而求次,临场发挥甚至挤牙膏式地写完习作。这样做的结果,习作难免会落入俗套,很难让人眼前一亮。我们知道,习作中明确的观点非常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就看谁能够更快地想出好观点。因此,笔者认为,如何能够让学生学会快速审题,在短时间内想出新颖别致的观点,这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习作指导,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当前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让他们在练习中进步。如果不考虑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只从教师理解的角度出发,那么,学生习作的能力将得不到提高,写出的习作也必然又会落入俗套。
我们的习作课上,大多数教师先给学生抛出一个题目,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写出完整的一篇文章。没有策略方面的引导,学生就会有时间的紧迫感,即使他们写出的习作偶然观点新颖、独特,也不能切实提高其习作能力。今后他们在习作课上,依旧还会抓耳挠腮,穷于应付。这样的常规教学模式,总是希望课堂容量无限大,让学生把握整篇习作的布局谋篇、选材立意、行文表达,却忽视了根据题目快速明确观点的重要性,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的。
如果教师能够在抛出题目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所有想出的观点,并进行筛选,然后让学生解释最后确定的原因,在这样不断的练习中,学生就能够不断提高审题速度,快而准地抓住题目主题,并明确自己的观点。如在写“忙碌的早晨”(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单元习作多选话题之一)时,笔者引导学生由题目畅想内容,列出思维导图:忙碌—— 一路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田野里,人们已经开始了劳作;菜市场里,人声鼎沸,摊主早早备好各类新鲜的蔬菜、鱼肉,顾客的菜篮子瞬间填满;小吃店里,热气腾腾,店家来回穿梭,客人进进出出……笔者引导他们反思:“这些内容的共同主题是什么?”他们通过思考给出“劳动带给我们幸福的生活”。这样内容的观点和立意显然是大众化的。笔者继续引导:“忙碌,除了劳动的紧张,还有什么?”他们进一步思考,给出“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张罗我们的早餐,忙着洗衣、整理”“校园里也是忙碌的,大家都进入紧张的学习中”,这样,学生习作的立意从对生活的直白素描,走向感恩父母的付出、“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珍惜时光等深刻的观点。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练习、体验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的大量活动的产物。”针对叙述立意的薄弱现实,采取积极的练习策略,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自主选题、有观点的表达,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水平大有裨益。
二、互相交换:在思维碰撞中个性创新
习作既是学生个人心灵的抒发,属于个体化的写作行为,但同时又离不开集体的群策群力,策略交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对于习作内容的平淡,不少学生吐槽时,总把原因归结于“写的时间太短”“审题时压力大”“不能静下心来”……最后时间花了,却没能想到新颖的观点,只能采用烂俗的观点,挤牙膏式凑足字数,草草了事。
确实,如果匆匆忙忙,缺少审题立意的本领,再加上语言功底不够深厚,那么习作就很难让人眼前一亮,更别说得到别人的欣赏了。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多时候,我们的视角不够敞亮,主要还在于与别人交流太少,没有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交换意见,必然能够让他们扬长补短,共生共长,个性创新。“头脑风暴法”是一个很好的组织策略。如在指导学生写“生活中的一次实践”类习作时,他们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体育课上体能的练习过程,得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等大众化的思路。学生看着老师期待的眼神,逐渐有学生尝试提出“家务劳动”“集体大扫除”“一次值日”等相关的主题,而后又想到“劳动制作”“科技实验”“环保调查”等等,他们的思路一下子多了,曾经的个性体验也随之迸发。习作的选题、观点、内容的陈述,情感的抒写,都变得有血有肉,真实动人。
三、积极分享:在激励鼓舞中走向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大胆的探究、表达,需要教师的肯定、表扬,方能形成自己稳定的认识,并在乐观、自信中继续前行,开拓创新。反之,如果教师不置可否,不及时归纳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创意就会模糊,甚至自然熄灭。
如在写一次体育课活动时,一位学生写自己的累:“遥想当年,体育课风靡全校,可是一旦迈入跑步的大门,那向往,竟摇身一变成了一趟‘鬼门关。”“这节课的开始就是酸爽。全班在操场上做着蛙跳,那可是整整一圈儿啊!”“虽然个个叫苦连天,但都是忍着,咬着牙坚持跳,一刻也不敢松懈!”“我的天啊!那腿真叫一个酸。”“我趴在草地上大喊:打死我,我也不想起来了!”“同学们个个都像没电的车子,头上就像装上了喷泉,一边走,一边从头发里、额头上、鼻尖上淌出一道道浑浊的水迹。”……
筆者将这些紧扣中心的句子加以展现,立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共鸣。他们从各个方面给予了点评:“对比描写凸显体育课令人望而生畏。”“直抒胸臆的独白让人倍感真实。”“点面结合的方法让人如临其境。”“比喻、夸张的手法让练习后大家的大汗淋漓更加形象。”……这些,不都是我们平时所强调、所期待的吗?此时,从学生自己口中说出来,并让他们把大拇指送给这位优秀的习作者,这样的互相欣赏、激励鼓舞,比教师的说教有效多了。而且,这位学生在大家的激励下,自信满满,动力足足,后来又主动补充了对自己动作的描写,让这篇习作更加充满真情,更加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其他学生也在榜样示范的作用下,生成了“我也能做到”的不服输的思想,积极投入到自我修改、不断提升的追求中。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点肤浅认识和做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我们不要拘泥于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是否能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而要合理安排学生写作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进行选材立意,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相欣赏中,练习他们快速、个性、创新地选题、立意的能力。这样,当习作观点明确之后,习作的成败也就基本确定了,剩下的学生只要根据观点进行丰富就可以了。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