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文插图 创设魅力课堂
2020-12-23陆燕红
陆燕红
翻开统编本教材,可以看到一幅幅生动、灵动的插图。这些插图紧扣文本内容,极富人文性、趣味性。课文中的插图,可以称得上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插图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意义和价值,遗憾的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只重视语篇的教学,而忽视了语篇中插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插图仅仅成为教学的点缀,而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如何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掘其功能、意义和价值,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统编本教材插图考量
在教学中,将教材中文本与插图融合,能够扩展学生的具象思维。统编本教材添加了很多的插图。以插图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中的文化与精神。经过对统编本教材中的插图条分缕析,笔者产生了一些思考。
1.内容更加丰富
统编本教材中的插图内容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更加丰富,种类更多,如人物、动物、自然现象、故事情节等,都能体现教材中的人文性与核心思想。这些插图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我是中国人》一文中的配图占篇幅较多,以北京天安门为背景,讲述五十六个民族小朋友身穿自己民族服饰准备上学的情景,此插图很好地体现了爱国与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融入到学习之中。教师对插图的解读,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
2.传承传统文化
统编本教材中的插图大多以水墨画与水彩画形式呈现,生动与鲜艳的形象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审美,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尺幅千里”,讲述的都是图形所蕴含、所包容的意蕴、文化与精神。以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例,插图往往是中国画,融入了鲜活的中国元素,寥寥数笔,往往旨趣深远,因而更符合古代文人创作的意境、意趣。如《池上》《小池》《江南》《咏鹅》等古诗词旁边的插图就是以水墨画、水彩画的形式呈现,就是以插图为载体、为媒介,有效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如果巧用这些课文插图,就可以为学生创建富有魅力的语文文化课堂。
3.体现儿童趣味
儿童是“感性的王子”,儿童的思维是以直观、具体、形象为特质的,因而儿童喜欢读图,如绘本等。统编本教材中的插图不但内容丰富、蕴含多种文化,更主要的是和文本的文字、内容等相符合,便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插图体现了一种“儿童文化”“儿童趣味”“儿童精神”。在统编本教材中,每一册都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绘画而成,既贴合主题又不失童趣,能有效地吸引儿童欣赏、品味、解读。如《怎么都快乐》一文分为四小节,每一小节都对应相应的插图。如此,学生可以一边读文字一边看图画,一边阅读一边欣赏,这样的阅读,学生的趣味更强、更浓。
二、巧用插图,构建魅力课堂
插图往往突出的是故事的重点,突出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一般来说,插图中蕴含的信息内容往往与课文的重点难点密切相关。在对统编本教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插图的直观性,找准引入教学的切入点、契合点,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师巧用插图,就可以构建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
1.以插图激发研究兴趣
统编本教材中的插图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插图可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文章内容的图画。但是课堂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插图的讲解,单单依靠课文内容,很难在学生脑中形成完整的故事脉络,况且这种单一的讲解方式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再加上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通过插图的观察可以激发想象,可以对文本有深入的认知。总的来说,只有将文本与插图结合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语文知识。如,在《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单单通过课文的阅读,学生头脑中不能形成水缸的大小、深度的概念,也不能体会到当时情形的危险。但是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利用院子与水缸的比例可知其大小与深度,当读到“足跌没水中”,配合插图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危险场面,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2.以插图延伸知识点
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图画,可以是全景,也可以是片段。若是全景,则插图具有指导性;若是片段,则插图具有暗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景式插图还是片段式插图,都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催生学生对文本的想象。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图文比较法,让学生从静态图感悟动态内容,以形象思维学习更多的知识。如《树之歌》一文中一共介绍了八种树木,其插图也应该是按照顺序展示八种树木,其实则不然,需要教师丰富插图,先对教材详细探究,提前制作各种树木图片,并在讲解或者学生阅读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每一种树木,丰富学生的认知。所以《树之歌》这首兒歌的教学顺序为:阅读儿歌,了解内容,播放图片,探讨分析,评价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弄清树木的区别,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精准掌握知识点,通过插图让学生认知树木的种类与形态。
3.加强图文联系
每一篇文章和插图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探索两者关系入手,一方面依靠插图来理解文本,另一方面通过文本来更好地解读插图。换言之,插图与文本具有互相阐释、互相生发意义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联系上下文,将插图与文本融为一体,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如统编本教材中《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讲述了雷锋在雨季的泥泞中,带迷路孩子找家、背年迈大娘的故事,以细节的描写向学生展示了一曲乐于助人的赞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为其朗读文本,令其感受文章想要表达的含义,总结出哪里有困难,雷锋叔叔就会出现在哪里的中心思想。
4.通过插图展开想象
统编本教材中插图的设置,从风格、色彩上都发生了变化,融入了更多中国传统元素,提升了文本和插图的一致性,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以文本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一般来说,插图总是一种“未完成的作品”,具有意义召唤的作用。作为教师,可以从多个视角充分发掘插图的内容,充分发掘插图的形式,从而借助插图,盘活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补充、补白等。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讲述了老屋中几个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屋一直倒不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加上使用插图弥补文章对童话的表达缺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你借助插图想象一下老屋慈祥的面庞。”以小组合作形式为学生提供充足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形象表达出来,并结合生活经验,布置续写作业,继续扩展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统编本教材更加重视插图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创建魅力课堂。插图是统编本教材中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插图中的信息,找准插图和文本教学的契合点,探寻插图与文本之间存在着的信息差,将插图融入到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之中,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插图,延伸语文学习知识点、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兴趣,利用图文开展文本联想、想象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南苑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