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说意象 寻觅诗美

2020-12-23高东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1期
关键词:桃花意象诗词

高东霞

古诗词中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思意趣的文化物象。教学古诗词,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在意象中寻觅诗词之美,就是在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仅能让学生深悟诗词的优美意蕴,还能在学生心田播下文化的种子。

一、虚实相生,解构诗词之美

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虚实相生。通过虚实相生,诗人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景巧妙融合起来,在实境中营造出虚空的境界,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意象顿生,牵人思绪。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赏析诗的意象,才能走进诗人的世界,解構诗词之美。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山行》,描绘了诗人秋日行经山麓时所见的景色。通读全诗,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远上”“石径”“斜”等字词感受到山路的曲折,山脉的陡峭,山里的空幽。接着,让学生在通读中将自己置于高山之巅、白云之中,这种虚实相生的意象,不仅渲染了生机盎然的气氛,还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枫林、二月花的联想,此时,学生的情感喷薄而出,他们才能跟随诗人一起流连忘返在这色彩绚烂的秋景里。虚实交相辉映间,言虽止而意无穷,诗中那生动而含蓄的形象,优美而深远的意象深深烙印在学生心田,为他们继续解构诗词之美提供了广阔的审美时空。

二、引导联想,品味诗词之美

古诗词篇幅短小、意象丰富。对于诗人在诗词中赋予事物思维和情感交织的无限意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立体呈现。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度品味诗词的意韵,还能让学生在鉴赏中获得审美意识和情感充盈的快乐。

王昌龄的《采莲曲》前两句呈现出人花相映、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构思无疑是匠心独运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置身莲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尽情想象:十亩莲塘,荷花盛开,少女红润艳丽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分辨不出哪里是荷花,哪里是少女的罗裙,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曼妙。一个“裁”字,恰如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裁”,不仅让诗句熠熠生辉,还让人顿感荷叶与罗裙似乎都出自大自然的巧手。此时,教师再追问:“作者写采莲少女,为什么不让她们直接出现在画面中,而要若隐若现地写呢?”学生在思考探索中,亦会逐层浸润在田田荷叶和少女美丽衣裳恍若一体的优美意象中。联想,不仅能让诗词生动活泼、富有诗情画意,还能让那悠然不尽的情韵和含蓄隽永的美好跃然于心。

三、融汇文化,创生诗词之美

古诗词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展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教材中,文化意象频频出现在古诗词中,桃花、梅花、菊花等都是鲜活的文化意象,教师可以让这些意象所寄寓的文化元素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时,发现诗词之美。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簇簇桃花竞相开放。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符合了人们审美的心理,成为春天到来的文化意象,也成为人们公认的“桃花文化”。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了“桃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桃花,体会和煦的春光:隔着稀疏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桃竹相衬,春意喜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链接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桃花?”可能是某一个早春,漫山遍野;也可能是一个明媚的日子,满园芬芳。总之,桃花朵朵、喷火蒸霞。结合之前的“桃花文化”,配以鲜明的想象,给学生独特的视觉冲击,让他们悄然进入诗人巧妙营造的美的意象中,感受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这样的迁移,“桃花”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学生的生活经验,丰盈着学生的情怀,让他们在创生中生发美的认知。

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关联意象的视角来寻觅诗词灵动的美,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优美的意境,还能让学生徜徉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自觉弘扬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淮海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桃花意象诗词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诗词书法作品
桃花眼
【诗词篇】
来自林间的风
喊桃花
斗牛犬“桃花”
背诗词的烦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