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编本教材的分析
2020-12-23陆媛媛
陆媛媛
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创新阶段,其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然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教师,要直面统编本教材,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听说读写齐头并进
统编本教材一、二年级的教学,对汉字的认知是关键。此阶段,教师需帮助学生积累语言,逐步习得语言表达。经过对统编本教材中不同板块内容的分析,得出每一节课对学生的汉字认知都有一定要求,如文本部分、习题部分等,甚至在插图中都有汉字,在无形中渗透汉字的积累。
汉字,凝聚着汉语言的文化与精神。经过对文本信息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统编本教材从多个视角体现了对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视,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不仅注重集中识字,更注重随文识字。教师可以将生字的教学融入在文本教学之中,如融入在韵文之中、诗歌之中、故事之中等等。在统编本教材中,每一个生字都有注音,可以让学生进行辨识,每一个生字在文本中都一目了然,从而能让师生准确把握生字词。在统编本教材中,识字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认知,更是“听、说、读、写”素养发展的齐头并进。如统编本教材中的生字,不仅重视字形,还重视字义、字音等;不仅注重对单个字词的理解,更注重对承载生字的文本的理解。以一年级上册为例,其中有14篇文章的课后习题有生字的识别、朗读与背诵,这就是学生对知识积累的过程,其中有6篇文章需要全篇背诵,其余文章虽然无须背诵,但对说与读也有所要求。如《影子》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可以精准朗读;《青蛙写诗》则对学生提出说的要求;《雨点儿》要求学生在朗读基础上,分角色扮演文本内容;《小蜗牛》课后练习则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有感情地阅读。
语文教学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其中占有比例最大的则为写与听,以此让学生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再对说与读进行合理分类,从而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教学。如教学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从精准阅读到有感情阅读,进而从对汉字的教学上升到情感教育。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对阅读的要求会更高,到二年级的时候,就需结合不同的文章体裁,使用多种阅读方式,并从最开始简单的阅读到后期带有逻辑表达的过渡。如《青蛙写诗》要求学生对标点符号有一定的了解;《树和喜鹊》则需学生了解为何树和喜鹊很快乐,并能通过阅读让学生找出答案并渗透情感。统编本一年级教材中的课文背诵比例占50%左右,二年级则重视汉字的识别,如象形字识别、韵文识别等,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要重视对其中内涵的挖掘。
二、呈现多种学习方式
经过分析,得出统编本教材变化最大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法。相比较于传统的教材,统编本教材内容更加多样,形式更加丰富、灵动,学生可以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样的教材编排,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个体化的学习需求,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
以识字为例,教材中标注的学习方法就有“形象字识别法”“看图识别法”等,从而以更多的学习形式让学生自主挖掘出汉字的组成方法,唤醒学习热情,当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后,就能自主学习汉字并积累汉字。如教材中“识字加油站”环节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通过游玩、工作等内容,让学生识别有关汉字,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另外,教材中还有展示环节,帮助学生构建汉字识别的学习平台。
图中“展示台”告诉了学生学习汉字的一种方式:从带有字体的物品中识别汉字,如路边商店的广告牌、包装袋外侧的汉字等,都是汉字学习的资源,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就可随时随地学习。又如二年级教材中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对相似汉字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区别,并做好记录,随时复习记忆。“我的发现”栏目中还向学生展示了汉字中会意字与形声字的特点与区别,学生可以有效区分。经过对教材中多种栏目的分析,向学生介绍了多种学习方法,并提倡学生自主探究,找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从而在学习的时候不断反思,提升学习效率。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构建了学生丰富的学习平台,充分发掘了他们的潜质,让学生积极展现自我。每一个平台,每一种学习方式,都能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的语文生命得以充盈、解放、舒展。
三、人文底蕴更加深厚
统编本教材中增加了古诗词的比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让统编本教材的视野更加宽阔,以传统文化内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的文化。
应该说,人文底蕴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汉语文化的根。没有人文底蕴的丰富,学生在学习中就容易迷失方向,就容易成為一个“异乡人”,成为一个无根之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的价值与意义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统编本教材不仅增加了丰富的诗词,还增加了一定量的小古文。这些小古文,一方面能为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濡染、浸润其中,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统编本一年级教材中就添加了古代诗歌的内容,如《江南》《池上》《小池》;二年级也有《登鹳雀楼》《敕勒歌》等,教学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更加浓郁。除了课文,识字教学中同样添加了传统文化内容,如《三字经》《百家姓》等,无形之中将优秀文化素养内化。当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也越是民族的”,统编本教材不但有体现传统文化的文章,也选入了一定量的体现外国文化的作品,如《雾在哪里》《一封信》《一个接一个》等,此类文章与传统文章不同,蕴含着异域风情、异乡文化。多样性的作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在对比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通过统编本教材,学生不仅能了解、感受、体验中国文化,形成中国精神,更能在了解外国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世界视野、世界胸怀。
人文底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没有人文底蕴,学生的知识就是一个空架子,没有生命力。人文底蕴还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骨架,能支撑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恒久站立,永不褪色。人文底蕴能够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从而建构完整的属于学生自己的文化结构、文化体系。
随着统编本教材的使用,以丰富的学习方法与人文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内容,与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相符,科学运用统编本教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将学生培育成为一个社会需求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白蒲镇白蒲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