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词语本源义与文中义的有效贯通

2020-12-23侯春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本源本义语境

侯春艳

词语,是语言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在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如果仅仅是符号化、抽象化的概念呈现,就会减弱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加速学生的遗忘。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适当借助字理对所学的字词进行析解,把词语的理解化为形象的图画和生动的故事,则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更好地建立起字词句之间的联系,深化对汉字所在的词语及句子的理解,并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品析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但是,一些教师在借助字理解析词语时,只注重了词语的本源义,至于如何让本源义和文中义建立有效的贯通,则常常出现忽略或脱节的现象。

如执教统编本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在讲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 时,告诉学生:“‘颗是页字旁, ‘页表示头部的样子(     ),页字旁的字一般与头部有关……”讲完后,教师便不再与语境中“一颗一颗”这个量词联系起来,学生听到此处并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要讲页字旁,为什么要讲头部……由于教师讲的字源本义与文中义并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系,不仅对促进文本的理解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的阅读。

字理析词,是从构字本源上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教学方式,能有效避免词语意思抽象化、概念化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先用字理解析词语的本源义,再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文中义,这是阅读教学中字理析词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文本理解、培植良好语感、提高“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阅读教学中的字理析词如何做到从词语本源义到文中义的有效贯通呢?下面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顺延贯通

顺延贯通是词语教学中从本源义到文中义理解的基本方法。詞语本源义到文中义的理解,一般可通过“分解词素—析解关键词素—组合本义—结合语境进一步理解文中义”四个步骤进行。如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中,课后习题要求“说说‘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在“狐假虎威”一词中,“假”是理解上的关键词素。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借助字理,解析本义,再结合语境理解文中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分解词素

先把“狐假虎威”这个词分解为四个词素——狐、假、虎、威。其中,“狐”指的是狐狸,“虎”指的是老虎,“威”指的是威风。“狐、虎、威”几个词素的理解都比较容易,难点在于“假”,学生容易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不真实的”这一意思结合起来。

2.析解关键词素

教学时,可先通过字理解析关键词素“假”: “假”的右边就读“叚xiá”,中间的“   ”像陡峭的悬崖    ,下面的两横就像悬崖上凸出的石块,最右边“   ”是两只手的象形   。“人”(亻)要攀登陡峭的悬崖,要用到手,手要借助突出的石块才能攀援上悬崖,所以“假”的本义就是“借助”。

3.组合词素得出本义

把“狐、假、虎、威”四个词素组合起来,就可得知“狐假虎威”的本义,即为“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

4.结合语境进一步理解文中义

读文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这句话,进一步深入理解“狐假虎威”的文中义。之后由“狐狸是如何借助老虎威风的呢”这一问题,引入对文本的学习,从而读好狐狸和老虎的对话,演好狐狸和老虎走进森林深处的表现。

对于单字构词一般遵循“先通过字理解析本义,再结合语境进一步理解文中义”的步骤。如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神州瑶》是一首篇幅短小却内涵丰富的识字歌谣。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在识字析词的过程中感受到“黄河奔”中动词“奔”的传神表达呢?可以先通过字理溯源,对照古文字解析“奔”的本义:“同学们看,‘奔(    )上部是一个人在奋臂奔跑的样子,下面是三只脚(止,即脚趾)的象形,强调快速。从字形上我们可以看出,‘奔的本源义就是‘急跑。看着‘奔的古文字形,咱们一起做做‘奔的样子吧。”(师生模拟跨腿奋臂奔跑的形象)

通过字理溯源引导学生理解“奔”的本义,现场动作模拟体验“奔”的象形,教学到此,还不能就此打住,还需顺延到“奔”的文中义:

师:在文中“奔”是指一个人在奋臂急跑吗?

生:不是,是说黄河好像人一样在奋臂急跑。

生:“奔”其实在说黄河水浩浩荡荡。

……

师:看来,一个“奔”字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浩荡奔腾的气势。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先通过字理解析“奔”的本义,并结合动作体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奔”的形象,再结合文中语境理解“奔”的文中义,如此,学生对滔滔黄河水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形象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二、反向贯通

反向贯通一般是指学生已经通过注释或工具书等方式知晓了词语的文中义,再反向溯源词语的本源义,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词语文中义的理解。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收录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句。文旁的注释对“厌”的解释为“满足”。教学中,教师一般是让学生记住注释就到此为止了,至于“厌”为什么有“满足”的意思,则不再去理会,以至于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反之,如果我们的教学再深入一步,根据文中义进一步探究其本源义,学生不仅能知其所以然,还能进一步形成识字析词、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用反向贯通的方法教学“厌”字——

师:同学们,从注释我们可以知道“厌”就是“满足”的意思。为什么“厌”有“满足”的意思呢?我们通过“厌”的字形进一步理解字义吧。你看,“厌”原来写作“猒”,古文字就像一只狗的嘴里叼着一块肉非常满足的样子(      )。“厌”的本义就是“满足”,后来才引申为“不喜欢,憎恶”的意思。那么,根据“厌”的本义,你能说说“贪得无厌”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贪心而不知满足。

师:不错,再猜猜“夫晋,何厌之有”讲的是什么。

生:好像是说晋国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

师:非常对!大家知其所以然,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从而读懂更多的文句。

师:文中的“学而不厌”就是——

生:学习知识不知道满足。

再如统编本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文中,有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一句,句中 “鬻”字在文后注释是“卖”的意思。为什么“鬻”有卖的意思?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知其所以然,教师可以用反向贯通的方法,由文中义进一步推想其本源义,使得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而把注释中抽象的词语解释变为形象的意义感知。

师:同学们,根据注释我们知道 “鬻”在文中是“卖”的意思。为什么“鬻”有卖的意思呢?我们尝试从“鬻”的字形上来进一步理解。

生:“鬻”是上下结构,上面有个“粥”字,会不会原来的意思是卖粥?

师:这样的推测很有道理。你看, “鬻”字下部是“鬲(lì)”,是古代的一种炊具,像三条腿的鼎锅形。上部是“粥”,这个字就好像“鬲(lì)”这种炊具里有粥,一个人正在舀着锅里的粥在卖……

生:所以“鬻”就是卖的意思。

师:是的,那文中这个人是在卖什么呢?

生:卖矛和盾。

……

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应试之需,遇到难懂的字词时,很多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抄写或背诵文后的注释,这样抽象的识记,学生难记易忘。而字理析词,从本源义顺延到文中义,或者由已有的文中义反向推知本源义,则可帮助学生把抽象的识记化为形象的感知,词语的理解则易记难忘。

字理析词是一种理解词语的策略,也是一种文本的解读方式。在字理析词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字理解析本源义,更重要的是,把词语的本源义和文中义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对文本语言的进一步感知,从而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这是阅读与识字析词“双赢”的做法。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字理析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18YQJK034)阶段成果】

(作者單位:广东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本源本义语境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何以为家
韩嚼牙
简析庄子思想中的“大美”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