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守孝”的实用主义传统
2020-12-23叶飞龙
叶飞龙
内容摘要:古人百日“热孝”或三年“守孝”的习俗,其初主要是源于现实的需要,先民为防止逝者遗骸被侵犯,遂以“守孝”的方式提供生后的“安全感”。“守孝”传统也一直在遭遇各种挑战。
关键词:热孝 守孝 丁忧 实用主义 孝文化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写道府上演戏,正在热闹之际,宝玉下席往外走,贾母不见大丫鬟袭人陪伴宝玉,责骂袭人“拿大”,发了脾气。王夫人回道:“他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①贾母听了之后的反应耐人寻味,先是“点头”,继而笑着否定了袭人的做法,批评“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点头”是对袭人缺席原因有“热孝”的接受,笑着批评议论则既是在这件事上对袭人表示不满,也是顺便指导丫鬟们的日常工作,因为当是旁边还有其他人众。当然最后凤姐儿一番陪笑的说辞②不仅帮袭人解了围,还让老祖宗心悦诚服。
在贾母看来,“热孝”既算个事也不算个事。那么到底算个什么事?“热孝”,即新遭遇父母或丈夫丧事,孝子女或孝媳要披麻戴孝,暂停娱乐和交际活动,以示哀悼,时间限制为一百天。其“完整版”为“守孝”,时间往往为三年。而其“变种”,儒家官员的“丁忧”,时间为二十七个月。
古人百日“热孝”或三年“守孝”的习俗,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不会平白无故在逝者近旁呆那么长时间,先民行为大多有实用主义需要,习俗也多与实用主义的诉求密切相关,“守孝”传统不例外。
据《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越王勾践与范蠡所推荐善射者楚人陈音的对话中,隐藏着这一习俗起源的线索。
越王曰:“孝子弹者柰何?”
音曰:“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古人歌曰:‘断竹属木,飞土逐肉。遂令死者不犯鸟、狐之残也。”③
彼时殡葬方式较为简捷,用白茅草包裹之后置于野外即可。这种简捷当然也为蠢蠢欲动的野兽们提供了便捷,于是先民们带着武器开始“守孝”。先民制作弹弓防守在死者周围的任务其实很明确,是防止死者的尸骨为鸟狐等禽兽所残害食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逝者提供某种“安全感”,或者为伦常道德律令提供“安全感”。
三国时期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为逝者提供“安全感”的故事,也与“守孝”的实用主义传统不谋而合。《晋书》记载,名孝子王裒,“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母亲生前怕打雷,母亲死后,每遇打雷,他就到母亲坟前去陪伴守护,为逝者提供“安全感”。
习俗往往源于现实的诉求,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逐渐被灌注入文化的因素,升级为传统。对“守孝”传统的执行力度,往往也并不是“一刀切”,有现实考量的权衡因素。
《论语》中记载了宰予与孔子关于“守孝”的一次争执。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④
孔子认为年少时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的呵护,理应在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这其实有一种礼尚往来等量回报的意味在其中。而宰予认为不守孝也心安,所以拒绝了这种习俗在他身上演变成传统。
同时,儒家认为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个月,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果遇到父母去世,则必须即刻辞官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是谓“丁忧”。事实上这一传统也常常遭遇挑战,比如大名鼎鼎的万历首辅张居正,就曾因种种原因未能守制,惹出了不小的麻烦。
再看袭人的“热孝”,在老祖宗眼里“既算个事也不算个事”就不奇怪了,“守孝”既然因实用主义的诉求而起,也会因为更大的现实诉求而让位。
注 释
①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33-734页。
②凤姐儿忙过来笑回道:“今儿晚上他便没孝,那园子里也须得他看着,灯烛花炮最是耽险的。这里一唱戏,园子里的人谁不偷来瞧瞧。他还细心,各处照看照看。况且这一散后宝兄弟回去睡觉,各色都是齐全的。若他再来了,众人又不经心,散了回去,铺盖也是冷的,茶水也不齐备,各色都不便宜,所以我叫他不用来,只看屋子。散了又齐备,我们这里也不耽心,又可以全他的礼,岂不三处有益。老祖宗要叫他,我叫他来就是了。”贾母听了这话,忙说:“你这话很是,比我想的周到,快别叫他了。但只他妈几时没了,我怎么不知道。”
③赵晔、张觉:《吴越春秋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8页。
(作者单位: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