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仿写式“想象性还原”写作教学研究

2020-12-23王志强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仿写写作教学

内容摘要:写作教学过程中“想象性还原”仿写是立足于真实情感,动态地还原写作例文教学过程的一种写作教学方式,其中“想象性还原”是“入”“破”“出”三者的辩证统一,对多种仿写式“想象性还原”教学策略的归纳和梳理,同时又为传统写作教学的路径突破带来了多层面的思考。

关键词:想象性还原 仿写 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老大难”的问题,其中仿写式作文教学和情境式写作教学作为构成我国理想写作教学的两种基本途径,在中小学常态作文教学过程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对仿写教学的策略的开发过程中,语文教师往往止步于素材和例文中静态的语言知识以及表面句式的仿写引导,而忽略了“仿写”教学中“教学过程”仿写的真正内涵和作用。从實际教学层面来看,常态模仿和习得的学习方式对一些可以实施的外化技巧和行为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对于内在的思维活动为主的写作学习的作用确是比较有限。尤其是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有着“只见森林不见木”的思维定势,容易就把许多优秀的例文和素材支解成遣词造句的句式仿写和修辞赏析。关于“想象性还原”仿写的真谛,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语文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写作的规律,这种规律应该是由模仿到创新。”[1]吕老所说“正确仿写”应该就是本质区别常态仿写的还原性仿写的一种表现,真正的还原仿写教学应该是由“教学——感悟——仿写——创新”的不断螺旋式上升的一个写作过程,仿写本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仿写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还原作者的写作过程从而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学创作,由此可见“想象性还原”教学仿写已是当今写作教学模式的必不可少的选择。

理想的仿写不是放任学生照葫芦画瓢机械地仿制,而是引导学生立足真情实感,对“优秀作文”的写作过程做“想象性还原”。[2]换句话说,仿写的作文教学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应该是在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思维的基础上动态地地体验例文的写作过程。王荣生教授也指出,在仿写教学的策略上“想象性还原”要做到“入”“破”“出”三者的辩证统一,这三点内涵也构成了“想象性还原”仿写的基本路径。

一.“入”——还原例文作者的写作过程

仿写的“入”指的是探究出作者的创作思路。首先就要还原作者的写作过程,理想状态下作者创作的过程并不能完全地被记录或者被保留,这里就必须引入“想象”的概念,当然这种“想象”并不是漫无天际地猜想,而应该是通过文本地细读展开我们合理地想象去“还原”作者的创作过程,从而把握住作者是如何把真情实感融入到写作过程中。例如部编版七年级教材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叙事文章,也是学生仿写记人写事的很好素材。开头作者交代“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走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3]开头作者就采用了别具一格的直接描写,鲁迅先生的笑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而且笑声是如此的明朗和乐观,先生本是幽默之人,听到有关的笑话就更乐的形象,可以说作者开门见山就一改我们对传统鲁迅先生严肃、不苟言笑形象的认识,这里的鲁迅先生显然已是一个赋予萧红情感色彩下可爱、平易近人的形象,但是我们还原到作者写作过程你会发现,此时的萧红是面对已故的鲁迅先生撰写的回忆性散文,所以字里行间更多地也应该是融入了萧红对先生的怀念和悼念,尤其是从原文“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我们可以想象出,鲁迅先生的身体是很不好的,这一细节旁人是很难发现,萧红发现并记录了下来从中也看出萧红是个注重细节之人;又如“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边上,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边,鲁迅先生在枕边睡着了。”[4]从还原的角度来看,萧红是不可能知道真实的鲁迅先生是如何每天孜孜不倦地忙于工作,尤其是睡觉真实的状态,但是作者在创作的时候用了两个非常经典的动词“站”和“停”并且巧用拟人手法烘托出毛笔是站着的,拖鞋是停在床边,这样就把先生最真实的工作状态给读者还原呈现了出来,毛笔的站着似乎随时等待着先生的召唤,而拖鞋地停靠仿佛只是暂时性的歇息,先生惜时如金的工作态度也刻画地淋漓尽致,当然这也为他的身体埋下了隐患,对照开头交代先生的“咳嗽”,也就可以理解“还原”的内涵了。

二.“破”——批判性地接受例文

“破”是“想象性还原”写作的关键,“破”也是指“有选择地学习和接受”。王荣生教授也指出,“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同样是真情实感但用另外样式表达的“优秀作文”;二是积极引导学生,对各种“优秀作文”抱以“批判性”的态度,而不仅仅是一味的认同。”[5]例如部编版教材中节选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和高中人教版教材《林黛玉进贾府》就是“优秀例文”的代表,同样都是以一个外人的视角来看贾府的富贵奢华,但是两者之间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却有着较大的差异。首先林黛玉进贾府是因为母亲早逝,贾母派人接黛玉前往照应,可以说黛玉是被动地“进”入贾府;而刘姥姥二进贾府大观园,是因为感激贾府第一次接济而带着好的瓜果蔬菜前来致谢,可以说刘姥姥这次是主动地“进”入贾府,两者的目的明显是有很大的差距;其次,在人物表达方式上,作者一个偏向于心理的表现,一个更注重外在的描写,但是两者所表达的主题确是类似的。林黛玉初进贾府,“唯恐被人耻笑去”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黛玉去见自己的亲祖母,本应该感到舒适和兴奋,但是却要步步留心,作者通过黛玉微妙的心理变化作为行文脉络的主线描绘了这样一个名门望族等级的森严;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自身的角色和心理本身应该得到转化,因为至少这次她是“体面”而来,但是在她真正进入贾府之后,却又依然发生着许多“不体面”的事情,根源还在于地位的相差悬殊。刘姥姥也怕被取笑,然而她却“以笑为乐”,作者通过刘姥姥滑稽的语言和诙谐的动作描写映射出了贾府奢华的巅峰。黛玉以高贵的小姐的身份“陪笑”着贾府的权势,刘姥姥则以底层大众的身份迎合着贾府的奢侈。可以说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就贾府兴衰主题的揭示给读者留下了印象深刻的记忆,这也从侧面为贾府的由盛而衰埋下了伏笔。当然学生在鉴赏曹雪芹匠心独运的表现手法的时候,也应该要批判地吸收,两者刻画的方式不同最终要还是因主人公人物的性格和地位的差异所决定,不可盲目地偏执一端。经典作品尚且如此,学生在面对“满分作文”的仿写阶段时,更需要因地制宜地有选择地仿写例文的行文布局和行文技巧,这也是“破”的关键原则之一。

三.“出”——创新表达自我情感

“出”就是在学中求创新,让学生回到本我,倘詳于个性化的内心世界,力求运用最贴切的方式完满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仿写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仿写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内心真情实感地表达,这是贯穿写作教学至始至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换句话说,“出”是“还原性想象”仿写最后的实践,而这种实践应该是高层次地,创造式地个性表达。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执教一堂以“一位出国的儿子即将远行,却未曾注意到身后有双深情的目光”为材料作文教学时就紧紧地抓住了这种回归本我、学中出新仿写关键。可以说表达母爱的话题已经是学生谙熟于心的话题之一,也是学生最有真情实话可说的话题之一。然而现实情况往往却因为课堂写作中缺乏教学过程的“还原”或者真实情境的创设,导致了许多学生对母爱情结的“硬化”、甚至出现了大片的虚构情节和无话可说的局面。以这则材料为例,黄厚江老师抓住“目光”两个关键词,首先让学生回忆起教材中也有位类似的母亲也喜欢默默地地望着自己的儿子,引出了学生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忘不了的便是母亲的目光“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候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的墙角……”两位母亲都是从背后看儿子,都是用一样的目光跟踪儿子,抚慰儿子,只不过一位儿子是痛苦的、愧疚的,而另一位儿子确是未曾在意的。[6]接着黄老师让学生模仿《我与地坛》的主题给这则材料续上一个结尾,学生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思考和个性表达,经过整理大致有这样几个角度:(1)在我们人生的路上,只要有母爱的陪伴,我们就不会感到孤单。(2)母亲的目光总让我们心心相连,无论身处哪里,都有家的味道。(3)无论我们走的多远,我们总要想到那些思念我们的亲人。(4)前行的人,心里装着总是远方;而那些身后的人,心里永远装着我们前行的人。这样的仿写教学无疑是成功的,尤其是第四类表达最为明显,学生的情感流露已经由例文中“母爱的目光”上升到亲情“人生目光”的感悟,学生读懂的也不仅仅是这则材料,更是突破仿写、突破自我真情实感的回归与倾诉。

总而言之,写作教学的过程本质是填补“学生现有经验”与“写作所需经验”两者之间的落差。“想象性还原”的仿写为这些需要填补的经验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可操作性的策略。“想象性还原”仿写教学必须在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下紧紧抓住“入”“破”“出”三大基本路径,转变传统教学“静态”的写作模式,明晰教学过程的仿写内容。与此同时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还需要注重“还原性想象”仿写教学策略的开发,抓住“修改还原”和“集体创设”的两大优势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想象性还原”仿写最重要地是启发学生自我真情实感的流露,从仿写到創新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在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突破。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

[2][5]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

[3][4]温儒敏.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6]黄厚江.作文课的味道:听黄厚江讲作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

[7]傅登顺.“想象性还原”仿写:构建作文教学新常态[J].语文知识,2016(14):93-96.

(作者介绍:王志强,赣南师范大学2018级学科(语文)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育与教学)

猜你喜欢

仿写写作教学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挖掘阅读教材, 实践英语仿写
探究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聋生句法习得与病句消减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