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思想对苏东坡诗文风格的影响研究

2020-12-23王思语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苏东坡

王思语

内容摘要:苏东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集众家思想之长,其中道家思想无疑是苏东坡落魄失意时最好的精神良药,道家思想不仅带给苏东坡精神上的慰藉,也使苏东坡有了独具一格的诗文风格。本文就从苏东坡与道家思想的渊源入手,来分析道家思想对苏东坡诗文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苏东坡 道家思想 诗文风格

一.引言

苏轼,字子瞻,号称东坡居士,人们都称他为苏东坡。东坡其实原本是苏轼被贬黄州的一个地点,起起伏伏的东坡正好象征了苏轼坎坷的一生。北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盛,佛、儒、道思想并存发展,都对苏东坡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从道家思想对苏东坡的影响展开,分析道家思想对苏东坡诗文风格的影响。

二.苏东坡与道家思想的渊源

(一)道教的发源地

苏东坡生在四川眉山,眉山则位于蜀地的西南方向,因为蜀地多山水,所以当地巫风盛行,传说三代蜀王长生不死,追随者也能成仙,蜀地的神仙文化与道教追求的长生不老思想不谋而合,所以在蜀地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道教社团五斗米道,这种浓厚的道教之风,也在不知不觉中对苏东坡产生了影响。

(二)统治者的推崇

苏东坡生于宋代,当时主流思想虽然是“三教并用”,但是由于统治者想要依托一些宗教圣贤来神化自己及皇族,而道教的长生不老思想正好符合统治者的构思,所以统治者在当时及力推崇道教。到了宋神宗时代,他甚至还想要将道教作为国教,也正由于统治者的推崇,掀起了全国上下崇道的狂潮。

(三)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

苏东坡的祖父苏序虽然只是一个农民,但他信道学,又颇有见识,为人十分大度豁达,乐善好施,被当时的世人称为“端正道人”。祖父的言传身教也在幼年苏东坡的心里埋下了道家思想的种子。

(四)拜师求学

在苏东坡8岁的时候,曾经跟随蜀山道士张易简读书,这个人称的上是苏东坡的启蒙教师。作为苏东坡的启蒙教师,可想而知他在讲授诗书时必不可少的要向苏东坡传授道家思想,而少年的苏东坡就是这样听着道家思想长大的。同时成年后的苏东坡也十分喜欢读道家的经典著作,所以也能从中吸收不少道家思想中的精髓。

(五)自身的坎坷经历

早年的苏东坡意气风发,拥有满腔的政治热情,他认为读书人就应该考取功名继而报效国家,可是皇帝一笔诏书就将这个满腔热血的读书人调到了偏远的黄州,这使苏东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他的人生从此开启了另一个篇章,从那一刻开始,他就开始多次经历流放,直到老年也没能躲过这个命运,最后去世在异乡。在颠沛流离中,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道家思想无疑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他将自己的人生观重建,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洒脱、乐观又旷达的苏东坡。

三.道家思想对苏东坡诗文风格的影响

(一)被唤醒的道家思想

朱熹曾说过:“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在早年的苏东坡身上,我们能清晰的看到他为政事而奋斗的决心和大丈夫的担当。但是当经过“乌台诗案”这一沉重打击后,他对他心中的治国理想产生了怀疑,对官场产生了怀疑,此刻的他需要找寻一种安慰,此时他内心的道家思想被唤醒,让他有了“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与洒脱。在苏东坡与道家思想的融合中,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在颠沛流离中形成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他没有因为自身的遭遇而消極堕落,反而能自己拨开眼前的阴霾,去寻找生命中的美好,不会因为年华逝去而感到悲伤,而是旷达的说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不会因为离别感到难过,而是发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感慨,不会因为下雨而放慢脚步,而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他用一种超脱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让自己从平凡的事物中收获快乐,有时布衣芒履,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又能月夜泛舟,纵情于山水之间,从大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生活的情趣,体会生命的理趣。

(二)以旷达为主,豪放婉约为辅的词风

道家思想否定尘世,追求超然旷达的心境,不仅使他获得了精神慰藉,而且还治愈了他内心的创伤。这也构成了苏词旷达的基调。比如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下雨路滑我就拄着竹枝,哪怕穿着草鞋走路我也能“轻胜马”,“谁怕?”体现了他那种不畏风雨的洒脱,仅凭“一蓑”就可以轻易的抵挡一生的风雨。“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他在途中遇到的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这是雨过天晴之后的苏东坡的感慨,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大自然中的风风雨雨不可预料,人生也是这样,我们如果能从容的面对,那么多大的风雨对我们来能算得了什么呢!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大境界。再比如《临江仙·夜归临皋》中,“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东坡喝醉酒,半夜归家,却发现看门的家丁都已经熟睡过去了,敲门多次如果对方没有回应,可能大部分人都会心情很急躁了,尤其是半夜睡意袭来的时候,但此刻的苏东坡却并没有呵斥家丁,而是重新开辟一条道路,既然家门进不去,那就趁着夜色去听江水声吧。此外苏东坡的旷达词风还体现在他对待和朋友的离别上,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面对和好朋友钱穆父的离别,苏东坡并没有以泪相送,反而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来安慰勉励即将前往瀛洲的好友,道出了人生离别的真谛。在思念弟弟的《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将词中的旷达之风展露无遗,苏东坡在这里旷达的想到人虽有悲欢离合,但月也同样有阴晴圆缺,人生有很多遗憾,月亮不也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什么事情都不能十全十美。所以我们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但苏东坡却将豪放词中的豪情壮志和婉约词中的细腻愁丝全都融合在道家思想给予他的旷达中。比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词作开头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用“狂”字展露苏东坡内心的豪气,“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又将打猎时的壮阔场面完整的呈现出来,这本是一首豪放词,但是苏东坡在此又加入了“鬓微霜,又何妨!”的洒脱,喊出了自己不服老的那种豪情。再比如,苏东坡写给自己妻子的悼亡诗,本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悲伤,这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沉的思念,营造了一种深沉的悲伤,但苏东坡不愿过多的沉浸在悲伤中,所以苏东坡勾画出妻子在梳妆的日常场景,回忆过去的喜悦,用这种由悲转喜的方式来开导自己,让自己走出这种悲伤。

(三)平淡自然、富含哲理的诗风

苏东坡的诗虽没有词那么的脍炙人口,但却也包含着许多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十分注重自然的变化,他们认为只有写出物的变化才能体现出物在自然的环境中生存的状态。所以苏轼在诗的创作中大多都是描写自然的美景,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了西湖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景色,写出来动态中西湖的美,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来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再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用平淡的几句,就道出了人生。飞鸿虽然在雪地上留下了足迹,但它不会在留下足迹的地方过多的停留,转眼就要奔向下一个旅程,哪里还能记着这次留下的足迹呢?就像我们每个人拼命的想要在这个世界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但当你去追寻另一个方向的时候,可能你自己都不会记得这些印记了,所以不必为了眼前的“印记”而苦恼,要用一种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东坡将这种平常的现象赋予哲理,也体现出他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运用。

四.结语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虽坎坷,虽颠沛,但他从没有过怨天尤人的情绪,反而用一种淡然,一种旷达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这些坦然都来源于他内心深处的道家思想。这种道家思想引导下产生的超旷胸襟和浩然个性,使得苏东坡的诗文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所以说,如果想体会苏东坡诗文中的风格,就不得不去考察道家思想對苏东坡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立强.苏轼文学作品中的儒道释思想解读[J].语文建设,2018(29):38-40.

[2]司聃.苏轼出川前的道家因缘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02).

[3]刘春霞.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论苏轼“平淡”诗风与老庄道家辩证思想[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6):80-82.

[4]张帆.论苏轼黄州前后词风的变化[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

[5]高安琪.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1).

[6]陆雪卉.道教与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1):16-21.

[7]高纯林.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8(01):4-6+21.

[8]王璇.道家思想对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01):58-59

[9]李芹香.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D].贵州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朝韩学院)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苏东坡
苏东坡《献蚝帖》
苏东坡与佛印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
苏东坡的睡眠“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