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

2016-02-18张东泽

求知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社会化

摘 要:在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发展是多方面的,这个时期的道家思想通过一系列途径实现了繁荣发展,在社会上被推广普及,并且得到实践应用,道家思想对社会拥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本文从“道”与“学”两个方面对两汉时期道家思想社会化作了相关探讨,以期对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两汉时期;道家思想;社会化

收稿日期:2015-09-22

作者简介:张东泽(1989—),男,硕士在读,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两汉史。

1.道家思想之“道”的社会化

道家思想更为注重理论方面的思考,关于理论的研究在深度与方法上,相对于儒家思想发展得更好,并且在有关信仰方面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对道家而言,信仰是一种心理状态,即关于一个人或民族思考与行动时的心理活动,这也是对终极世界的一种认可。

在两汉时期,道家便开始认为 “道” 是宇宙的原动力,甚至是宇宙的根源。比如《淮南子》中有“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这样一段话,里面的描述比先秦时期的道家著作更详细与理论化,从而得知比起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已经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并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实践。

“道”注重融于万物之中,与万物联系紧密,不但被认为是宇宙演化的特定规律,也被认为是社会演化的特定规律。道家思想在社会政治领域与个人生活领域都以“道”为行为准则,并把“道”作为个人追求与奋斗的目标。这样的信仰性质使其拥有了众多信徒,并且让道家信徒相对别派而言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思考世俗之间的问题。

又比如,班嗣有这样的一番言论:

“若夫严子者,绝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荡然肆志,谈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贵也。”由此可见在班嗣这些人的思想里,“道”并非一般人能理解与接受的。因为对班嗣这些人而言,“道”不但需要从理性方面去理解,而且需要通过自身去付诸实践,并参与到“道”的化生中去,从而融入生生不已的宇宙大化之中。而道家的信仰也来源于这样的信仰性质,信仰虽然是道家思想建立的根基,但也只是为道家思想撑起了一个支点,所以在道家信仰的基础上对学术方面、实用方面进行研究,是道家思想发展的必经之路。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在“道”上便是遵循了这一发展规律,这也是“道”发展社会化的一个存在模式。

2.道家思想之“学”的社会化

两汉时期,尽管儒家思想在学术上更具有地位,但在这个长达四百多年的时代长河里,道家思想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并被当时许多汉人所需要,没有间断其对道家的传承与发展。

道家立派者老子曾言“淡泊无为, 蹈虚守静,出入经道……世间诡异瑰奇之事”等,两汉时期里邻氏、傅氏、刘向等阐释者为原始道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及充分的条件。而两汉时期的统治者在政治方面对道家思想中一些方面进行汲取利用,更是为道家在学术领域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道家思想中“学”的社会化的一个方面的呈现。道家思想在两汉时期与诸子百家的相互融合与利用更是促进了道家思想在学术方面的蓬勃发展,在道家思想汲取别家思想里符合自身的精华时,也让自身得以创新与进步,而别家学派则又对道家思想进行了传播。

道家思想“学”的发展途径多种多样,不但与诸子百家互相利用来促使自身发展,也在史学、文学等作品中运用,而在文史领域中的汉赋里更是普遍存在。道家思想为汉代士人提供了一处精神乐园,汉代士人所作的汉赋中不但充满道家的哲理,甚至有的直接引用道家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而汉代士人对道家思想的借用与发挥对道家的学术普及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也显示出道家思想在两汉时期被社会所接受与应用的程度,使其更具社会化。

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不只在实践上亲身践行,也在学术上进行传播与创新,使道家思想一直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人思想世界的一个构成部分。两汉时期,道家思想独特的信仰性质被更多民众所接受并信奉,在“学”的领域被更多汉代士人借用与发挥,在社会上被推广与普及,这是两汉时期道家思想在社会上的一种存在形态,也是其社会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佘红云.两汉士人对道家哲学的汲取把握及其发展流变——兼论汉末庄学勃兴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J].家园(教育科研),2012, (9):29-30.

[2]王永刚.两汉三国时期汉中道教考略[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46-48.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社会化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森田疗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若干思考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