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旅游体验研究
2020-12-23陈夏夏
陈夏夏
摘 要:近年来,随着邮轮产业在中国的持续发展,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邮轮旅游研究,以不同的思路、视角对邮轮展开了持续的思考与探究,留下大量学术成果。然而,相比西方,邮轮旅游作为国内一种新兴的旅游体验方式,人们对它的了解和研究还不够深入与透彻。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类比一般大众旅游,从认同视角进行研究,分析了邮轮体验过程中的四种认同,即混合文化认同、场所认同、情感认同以及自我认同,并将邮轮旅游与传统旅游的特点相对比,分析了邮轮旅游中认同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邮轮旅游;认同;体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0)11-0023-03
邮轮旅游是用邮轮将一个或多个旅游目的地联系起来的旅游行程。这种旅行方式始于18世纪末,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起,邮轮旅游一直是全球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板块,因此引起学界广泛关注[1]。近年来,随着邮轮产业在中国的兴起,国内很多学者也开始展开对邮轮的研究,以不同的研究方法、新穎的研究视角、多样的研究理论为基础,展示了邮轮旅游的别样趣味。同时,随着邮轮产业的不断发展,邮轮旅游与许多学科、概念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邮轮旅游为中心,游客体验为载体,各种研究百花齐放,为邮轮旅游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学术基础。
1 认同的涵义
不同的主体、视角、环境下,人们对认同的涵义和理解是不同的。《辞海》中对“认同”是这样解释的:认同在社会学中泛指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他人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感情和经验足以同化他人,彼此之间产生内心的默契[3]。《辞海》是从社会学方向对认同做出了定义,主要表述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勾稽关系。在《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中这样定义“认同”: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范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弗洛伊德最先使用这个概念。他认为凡是人们对他人的情况表示同情,或能体会他人的感情经验,或待人如待己者,都可称为认同。可见,弗洛伊德对认同的理解偏向心理学和人的情感方面,且范围更加宏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无形中接触到很多认同与被认同,小到个人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角色认同,企业的品牌认同、品质认同、价值认同,大到社会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正是这些形式的认同,使得旅游者的心理保持一种正常的状态,并生成各种愉悦。
2 文献综述
对于国内文献,以“旅游”和“认同”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搜到1225篇相关文献(时间为2020年2月12日)。
国内针对旅游体验过程中的认同研究相对较少,其中陈才提出的旅游认同概念模型,他认为:认同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直接涉及人们对于“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2]。陈才认为旅游认同如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由下而上分别为:目的地认同、角色认同、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这种层次理论由外到内、由浅至深,最终归咎于人类自身的自我认同,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也是反映出,旅游对人的影响最终是对旅游者自身灵魂的提升,情怀的熏陶。对于国内关于旅游与认同相关的文献,尽管研究对象各不相同,比如古镇、遗址、农家乐、少数民族景区等,学者们谈到的相当多的还是文化认同。的确,当游客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与宗教习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体验当地的风俗习惯,这种探知、理解、体验的过程就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当然,在如今这个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量的时代,旅游景区也在做出努力,为了迎合游客需要,传统文化不断包装成游客需要的形式[5]。历史文化旅游开发者对其细致挖掘,将历史文化的深厚悠远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给旅游者,让旅游者的游览行为不止局限于休闲与娱乐中,更多的是对能够接触与领略当地历史文化的震撼与满足,这就在无形中为旅游者与目的地的历史文化直接构建了一条紧密联结的沟通桥梁,这座桥梁便是旅游者的一份文化归属与自信之感[6]。
3 邮轮旅游中的认同
3.1混合文化认同
伴随着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及旅游行为的异质化,旅游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呈现出品项纷繁的态势[7]。而邮轮旅游作为近几十年才在中国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既包含着一般旅游的特征,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对于邮轮旅游的文化认同,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十八世纪末的欧洲,从以交通运输为主要目的,逐步发展为有着豪华装潢、精致服务的旅游方式。在人们眼中,邮轮旅游成为了财富的彰显、身份的象征。尽管邮轮在中国发展或多或少融入着中国元素,但不管是邮轮的外部造型、内部构造、活动服务或是娱乐设施都留有欧洲邮轮的影子,这些影子吸引着游客去探访、去感受、去了解邮轮历史的演变、邮轮文化的传承。相对的,对于邮轮为迎合更多中国人的口味,进行的本土化发展,何尝不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同。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它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过文化演变、融合形成了多种文化要素有机结合的文化整体[9]。而邮轮本土化,是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文化差异,更好地将西方文化融入东方文明,从而使邮轮适应中国游客的口味。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体验,文化的融合与多元共存,促进着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结合,在邮轮旅游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混合多元化的体验,给游客带来了新奇、刺激、愉悦与无限遐想。
3.2 场所认同
邮轮旅游是一种邮轮与目的地结合的旅游方式,游客对场所从陌生到熟悉,从拘谨到从容自得。不得不说,邮轮旅游的场所是如此的特别,它连接海洋和陆地,室内和户外,具有全方位和整体性,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完美的结合。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人种的人们在这里汇合,共同完成了这一场邮轮体验。
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认同主要受到目的地意象、旅游动机与旅游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启程之前,游客对目的地大多持有美好的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目的地认同的基础[2]。事实上,在出发以前,游客已经怀揣着对邮轮的向往之情,并通过书籍、广告、网页或是口耳相传等方式,了解关于邮轮的信息资料,进而在心中抱有期待和想象,这种期待与想象构成最初的场所认同。“奢华享受”“浪漫之旅”“休闲观光”“经典海岸”“体验之选”等是邮轮广告的关键词,也涵盖了邮轮体验的特征,这些特征以邮轮为载体,使游客从虚幻到现实,从想象到真正获得体验,加深了对场所的认同。此外,每个旅游地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代表其文化的事物, 突出表现这些事物是重要的[10]。而邮轮旅游正是强化了其旅游方式的独特性,游客参与邮轮旅游时,会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生理和心理体验,与以往的旅游相似度和重合度很低,因此游客会更加认同邮轮旅游的真实性。
3.3情感认同
体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映照和机械的反应模式, 而是富于多样性、动态性和变化性的[11]。邮轮体验更是如此。从微观层面来看,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的存在与个体的人的存在密切相关,一个人的情感结构决定了一个人的存在范畴;而从宏观层面来看,情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情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更是人类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生成的承担者。相较于开阔露天的旅游地,邮轮旅游这种室内的旅游方式,将游客们联系得更为紧密,而船上参与性、互动性的活动较多,又将游客与船上工作人员联系起来。因此,游客在邮轮观光的过程中,处于同一密闭空间中的游客,喜怒哀乐更容易被周围的人、事、物影响,较日常生活也会有更多的情感变化。
英国心理学者沃尔特·米契尔(Walter Mischel)提出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一个物质上的认知可以使人的情感系统发生交互作用,并构成人格心理中的核心元素,从而决定人类的行为[12]。而邮轮旅游的生理体验,最终都要归于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人们与冷血无情的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们会思考,有快乐悲伤,有七情六欲,人们的感受有时强烈,有时又是如此微妙。看到精彩的表演时人们会拍手鼓掌、大声叫好,观赏着海上壮阔的美景时会激动欣喜,遭遇插队等糟心事时又会心生怒意等等,都是情感认同最直观的体现。旅游情感体验是旅游者对情感的体验, 体验是自己的, 所体验的情感却可以是他人的[13]。情感认同并不是转瞬即逝,而是深深烙印在游客的记忆中,影响着游客对于整个邮轮旅游过程的评价。
3.4自我认同
现代认同的起点就是内在自我的起点,现代人必须处于自觉自为的自主程度才能找到自我, 而这种自主程度归根到底需要独立的私人性[14]。旅游本质上就是体验, 即旅游体验,而邮轮旅游, 包括分析邮轮游客的体验世界和邮轮旅游体验过程,正是游客认识自我的一种形式[15]。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自我认同富于变化,和体验效果、情感认同紧密联系。 认同是一个过程,从认识到尝试理解,再到感悟,最后才是认同。旅游活动为“自我”与“他者”的接触提供了平台,在时间、空间、历史和文化的转换中,体验不同生活方式或生活环境,在与“他者”的对比和互动下,认同不断被探索、建构和强化,认同危机得以摆脱[16]。有学者认为:与大众旅游者相比, 背包旅游者具有较多个性鲜明的行为特征, 从而为自我认同的建构提供了现实保障[17]。的确,背包旅游相较于一般旅游更考验人的意志与勇气,当人们穿越重重阻碍到达最初的目标,会加深心中对自我的肯定。而对邮轮旅游来说,个性鲜明的体验平台区别“他者”和“自我”, 邮轮经营商精心开发航线、设计邮轮和选择停靠港, 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满足游客个性化要求,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注重体验的整体氛围和整体意境[15]。环境的烘托帮助游客更好地置身其中, 顺畅体验, 获得满意体验,进而加深自我认同。
4 结论
有学者认为,旅游者从日常居住地来到另一个空间,从一种生活方式转向另一种生活方式,所面对的不仅仅是适应环境变化的问题,而且潜意识中还面临着“我是谁”的问题[2]。而在邮轮体验中,通过所听、所见、所闻、所感,游客们不断强化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在过程中感受到不仅是物质欲望的满足,还有价值精神的升华,解释了“我是谁”的问题。通过前期体验的期待,旅途体验的享受和后期体验的回味,游客逐渐经历混合文化认同、场所认同、情感认同最终归于自身的自我认同,这一系列过程是流畅且一气呵成的。当然,因个体对认同理解的差异,以及个体在邮轮旅途中具体经历的不同,人们对整个旅游过程的体验感知也是不同的。但正是因为如此,大家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知、不同的描述、不同的回味,才让旅程不那么千篇一律,才让书本、影视、照片的风景与真实的自我体验如此不同,让邮轮旅游更加具有吸引力,游客也更有探求的欲望,甚至流连忘返,正是在这种差异与不确定性给予旅程别样的光彩,也让个体的体验成为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体与精神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陈咏梅,张梦娜.我国邮轮旅游市场推广策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6):95-99.
[2]陈才,卢昌崇.认同: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J].旅游学刊,2011,26(03):37-42.
[3]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763.
[4]左冰.红色旅游与政党认同——基于井冈山景区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4,29(09):60-72.
[5]郭文,王丽.文化遗产旅游地的空间生产与认同研究——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J].地理科学,2015,35(06):708-716.
[6]常睿,段妍.大学生文化认同视角下历史文化旅游核心价值塑造[J].社会科学家,2019(10):110-115.
[7]朱竑,杨梦琪.从旅游差异走向旅游认同(Tourist Identify)——中国旅游研究的本土化[J].旅游学刊,2019,34(10):4-6.
[8]尹新瑞.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赋权:文化相关性与本土化策略[J/OL].理论设:1-7[2020-02-20].https://doi.org/10.19810/j.issn.1007-4767.2020.01.016.
[9]余晓慧.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4(01):18-22.
[10]王佳俊,季佳凤.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地方认同探究——以田子坊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0):69-72+77.
[11]樊友猛,谢彦君.“体验”的内涵与旅游体验属性新探[J].旅游学刊,2017,32(11):16-25.
[12]于松梅,楊丽珠.米契尔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02):197-201.
[13]邹本涛.旅游情感体验的内容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2(09):21-27.
[14]查尔斯.泰勒,陶庆.现代认同:在自我中寻找人的本性[J].求是学刊,2005(05):13-20.
[15]兰龙耀.邮轮旅游体验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03):77-78.
[16]赵志峰,李志伟.旅游研究中的认同话题——基于CiteSpaceⅢ的知识图谱及可视化分析[J/OL].旅游论坛:1-6+12-14[2020-02-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1363.K.20191017.1533.004.html.
[17]余志远,沈晓婉.背包旅游体验中的自我认同建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5(1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