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贝马斯视域下的网络交往合理性构建
——从“谣言”说起

2020-12-23李红梅

文化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谣言言论

李红梅

关于“谣言”,人们多集中于对其“真假”这一方面进行探讨,从词源角度分析它时,却看到它的另一个含义。通过对“谣”这一词源的探究可以发现,“谣言”在古时实质上指的是民间言论,今天语境下使用“谣言”时却多指虚假的、不实的言论。所以,细辨起来,“谣言”其实有两重意思:一是古意的民间言论,一是今意的不实之言。而这两种含义中,第一种占绝大多数。所以,人们在网络上面对这类“谣言”时,可以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出发,运用对话有效性四原则理性交往、有效沟通,包容他者,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网络“骂战”,减少矛盾与冲突,使得主体间的对话能达到一种相互理解的和谐状态。

一、“谣”的本义

在古代历史中,古人常用流言、讹言、妖言等指今意谣言的不实之意,这些言论多以或尖锐或含糊的语言在群体中广泛传播某些难以在官方渠道求证的信息[3]200。而由于谣言是来自民间或个人的言论,也会存在某些不实的成分,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并未将谣言与流言、讹言等进行详细区分,渐渐地,谣言便成为今意所讲的不实之言。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将网络上的很多信息打上“谣言”的标签,有的信息经过事实或官方证明后确为虚假的、不实的信息,但那些未被证实的呢?在网络时代,人们每天面对的信息浩如烟海,个体的认知水平也有所不同,人们又怎能仅凭个人经验或个人所掌握的有限信息就去判定别人所讲述的是虚假信息?归根究底,那也只是个体对某些事物所表达的一种观点看法。也就是说,对于那些绝大部分被称之为“谣言”,但却未被证实为虚假信息的言论,实质上就是民间言论。

通过上面的梳理可以知道,“谣”最初意为“无伴奏的清唱”,此时的“谣”可以视为一个动词,意为“唱,发声”,表示把个人内心情感通过唱的方式表达出来。“谣”只是“言”的一种形式或载体,而这里的“言”又是来自个人或民间的言论。到秦汉时,“谣言”便多指一种代表个人的、来自民间的言论。后来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它也有今天语境下所指虚假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言论,此时的“谣”更多带有形容词色彩,指“虚假的”,但仍修饰的是“言”。可见,不论把“谣”看作动词或是形容词,它的重点其实都在于“言”。所以,“谣言”既有古代所指的民间言论这一含义,也有今天语境下所指的不实之言。这两种含义中,民间言论实际上占绝大多数。

因而,就占绝大多数情况的民间言论而言,它可能是个人经历或看见的事或现象,也可能是个人对某事的评议或感情抒发。生活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21世纪,人们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分享个人的观点看法,这是当代科技带来的福利,与此同时,也让网络上的价值和信息更加多元。因此,在网络上面对纷繁复杂的“谣言”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是以个人喜好为标准,对自己喜欢的就大加赞扬,对自己不爱的就各种诋毁,在网络上进行各种“骂战”,还是尊重彼此的意见,有效沟通,理性地交流?在这方面,或许可以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找到一个视角。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著名的当代德国哲学家。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背景下,他看到工具理性正在不断壮大,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主体的人却成为工具或手段,甚至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被看作一种工具性的生产行为,这种人与人之间“被扭曲的沟通”导致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难以达成。同时,受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影响,哈贝马斯希望可以利用对话来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伽达默尔的理解观、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以及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的影响,他探索出了自己的交往行为理论,希望通过交往理性来构建一个合理社会。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交往理性占据了关键位置。因为这既是其思想主线,也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哈贝马斯认为,“理性”就意味着“合理性”[4]。他认为,合理性更多指向的是主体对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占有。“理性”在哈贝马斯这里也并不是指传统的“先验理性”,而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一种能力。在这样的实践理性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性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要为主体间的交往行为提供合理依据。

简而言之,交往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行为和语言能力的主体,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交往活动,而日常语言是这种交往活动的媒介和基础。因此,在交往过程中,主体间若想要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并达成理解,就必然要使用规范的话语进行交流,这也是主体间交往合理性的关键。那么,主体间为了顺利地进行交流并达成理解,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话语进行对话。对此,哈贝马斯提出了有效沟通需要具备的四个原则,即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当性。他希望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受破坏的基础上达到交往理性,试图建立一种能被普遍接受和遵循的语言规范来指导实践活动。

三、以交往理性引导网络交往行为合理化

网络平台可以帮助人们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同时,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背景、认知水平不同,对于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看法,网络上的言论多元化是必然趋势。在网络上常常看到有的人因为别人与自己意见相左便对其破口大骂,这样的网络“骂战”常常占据着各大热点事件下方的评论区,理性的声音被情绪的发泄所淹没,这样显然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沟通对话关系,反而使对话主体间的矛盾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出发,多些包容,理性交往,有效沟通。

(一)培育“主体间性”意识

胡塞尔最早提出“主体间性”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后来极大地启发了哈贝马斯。在哈贝马斯看来,“主体间性”就是自主、平等的主体间平等的、合理的交互关系或相互作用,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5]。也就是说,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主体,没有主客之分。两个或多个主体间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在相互辩论或批评中也能相互理解,最终能形成一种共识或一种合作关系。

在信息时代,人们的交往以网络交往为主。在网络交往中,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也与他人有着紧密联系,没有人是独立的存在。同时,在交往中人们互为主体。既然互为主体,没有主次尊卑之分,那么在沟通交流中应该互相尊重。因而应该尊重每个主体,尊重别人发言的权利,不能有话语霸权的思想存在。同时,应允许质疑与分歧的存在。在交往过程中,受社会背景、生活习俗、受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交往主体对同一事件自然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质疑与分歧自然存在。面对质疑与分歧,人们需要的是合理的解释、理性的沟通,而不是毫无意义的“骂战”。这样,在主体间性思想指导下,在对话过程中人们能互相尊重,认识到彼此地位、权利的平等;交流的内容与观点也没有强制和服从,只有共享和参与,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平等健康的谈话[6]。这样的沟通才可能达到一种互相理解或形成一种共识。

(二)提高话语有效性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看到,人们面对某一社会现象时往往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评论区也是火药味十足。2020年2月27日,司法部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相当一部分网民情绪非常激动,言辞也非常激烈,“刷屏式”反对霸占了相关新闻的热评,最后司法部不得不关闭微博评论。司法部发布这个条例意在征求人民的意见,合理的、言之有理的意见自然会纳入考量范围内,但如果只是一味情绪上的发泄反对,理性的声音被淹没,征求意见的意图自然也不能达成。这也说明,在进行对话时,只有当主体的话语具有有效性要求时,主体间的对话才能进行,才有达到沟通理解的可能。

为了使话语具有有效性,哈贝马斯对言说者提出了四项要求:一要选择一种容易理解的表达或语言,方便对话的每一方都能理解;二要具有真实陈述的意向,使听者能够分享说者的知识;三要真诚地表达个人意向,以便听者能够相信;四是为了使听者能够接受,必须选择一个正确的话语,从而使言说者和听者能够在以公认的背景规范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7]。换句话说,就是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

在网络上进行沟通对话时,若想自己表达的语言或观点被他人理解认同,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倘若使用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语句,反而会增加理解难度,说者和听者难以达成沟通。二是保证话语真实性。所表达的话语、所描述的事件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随意编造的,分享信息时也应遵循其真实性原则,不应夸大其词。对于说者来说,在网络上发表的话语要具有真实性,不能胡编乱造;对于听者来说,在分享交流信息之前应衡量言说者话语的真实性,而不是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三是学会倾听与理解。在对话中,若想让双方达成一种互相理解的状态,除了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外,还应耐心倾听别人的观点看法,这就要求人们在对话中要保持真诚的态度。四是遵循社会规范。人们生活在社会中,自然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以及共同的价值规范,所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也需要遵循社会规范,遵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主体思辨能力

在当前的网络交往中,由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各类信息层出不穷,内容庞杂,让人难辨真假。同时,近年来各类自媒体平台开放,人人都可以表达自我,发布信息,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可能是记者。这为社会发现提供了大量新的资源,但缺乏新意的“信息爆炸”给人们带来了大量低水平重复的信息,特别是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人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很难获取真正有益的信息。这时,个人理性的思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对话交往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对问题提出质疑和论断,也可以支持别人的立场态度。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虚假的、不实的、经不起推敲的消息自然就会被过滤淘汰。倘若在交往过程中不思考,随波逐流,最后整个网络交往必然会处于一种信息失真、混乱无序的不健康状态。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批评怀疑能力,提高道德修养,使其在交往对话中能做到理性思考,有效沟通。

通过这种理性的方式沟通交往,人们在追求自身价值、奉行自己的原则的同时,会以包容的心态考虑别人不同的价值追求。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言论,价值文化日益多元,在面对不同的文化价值时,倘若人们能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出发,包容他者,主体同样从语言的理解性、真实性、诚实性、正当性出发,彼此有效沟通,理性思辨,相信一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网络“骂战”,减少矛盾与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谣言言论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牺牲内向化的多维度解析——基于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解读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他们的言论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