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减压窗下积液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0-12-23石代乐高继英杨李鹏王鹏飞史新乐乔建新虞剑刘熙鹏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张家口07500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石代乐,高继英,杨李鹏,王鹏飞,史新乐,乔建新,虞剑,刘熙鹏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目前,脑出血治疗以去骨瓣减压术(DC)为主。大量研究已表明,其能显著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拯救患者生命[1,2]。但近年研究发现,DC术后可并发减压窗下积液、感染、脑积水等,其中减压窗下积液发生率最高,若未及时救治,易产生新的占位效应,加重脑组织压迫,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3,4]。因此,了解影响DC术后出现减压窗下积液的影响因素,对确定合理治疗方案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分析了脑出血DC术后并发减压窗下积液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做出早期预防性干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3例,其中男92例、女31例,年龄20~75岁。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中脑出血诊断标准[5],并经颅脑CT确诊,具备明确手术指征,患者及家属知晓并签署同意书;排除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近期接受重大手术治疗、凝血功能异常、其他出血性疾病史、临床资料不完整、严重精神疾病、濒临死亡患者。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行DC手术:全麻,仰卧位,垫高肩部。自颧弓中点的颞部作一约5 cm切口,颅骨钻孔,根据患者病情作适当大小骨窗。十字形剪开硬脑膜,探针穿刺定位血肿深度及方向;缓慢抽吸,注意避开血管;双极电凝止血,确定无活动性出血后,于血肿腔留置明胶海绵及引流管;逐层闭合切口,术后给予抗感染、止痛、补液、吸氧等常规对症治疗。
1.3 减压窗下积液判断方法 CT检查判定减压侧硬膜下积液,积液表现为脑外新月形或弧形低密度影,与脑组织边界清晰。
1.4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收集患者的性别(男/女)、年龄(≥60岁/<60岁)、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发病至入院时间(≥6 h/<6 h)、术前血肿量(≥60 mL/<60 mL)、术前GCS(≥8分/<8分)、中线移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次数(首次/再次)、手术日期(择期/急诊)、骨窗设计方法(黄金分割法/简易计算法)、骨窗大小(6 cm×8 cm~8 cm×10 cm为小骨窗/10 cm×12 cm~12 cm×15 cm为大骨窗)、手术时间(≥3 h/<3 h)、引流管放置时间(≥48 h/<48 h)。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并发与未并发减压窗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比表示,数据比较行χ2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资料,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DC术后并发减压窗下积液的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C术后并发减压窗下积液情况 123例脑出血患者中,71例发生减压窗下积液,发生率57.72%(71/123)。
2.2 DC术后不同因素患者并发减压窗下积液情况比较 DC术后并发与未并发减压窗下积液患者术前血肿量、术前GCS、中线移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次数、骨窗大小、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DC术后不同因素患者并发减压窗下积液情况比较[例(%)]
2.3 DC术后并发减压窗下积液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肿量、术前GCS、中线移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次数、骨窗大小、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是脑出血DC术后减压窗下积液的相关因素(P均<0.05)。见表2。
3 讨论
减压窗下积液是脑出血DC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在不同研究报道中存在一定差异[6]。国内数据显示其发生率为11.2%~62.0%[7],国外学者发现其发生率为23%~56%[8]。而本研究发现,132例脑出血患者DC术后减压窗下积液发生率为57.72%,与上述研究报道数据具有相似性。这提示临床医生需高度重视DC术后减压窗下积液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制定针对性诊治措施,从而降低其发生率,加快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
脑出血DC术后减压窗下积液发生机制复杂,普遍认为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以骨窗设计的研究备受关注。本研究结果显示,小骨窗患者术后减压窗下积液发生率低于大骨窗患者,与于云龙[9]研究观点相似。进一步研究发现,骨窗大小是DC术后减压窗下积液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这充分佐证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骨窗大小可影响DC术后减压窗下积液发生发展。其原因为大骨窗虽然能使术区充分减压,但减压速度过快,术后脑组织凹陷或脑膨出较小骨窗范围更大,脑组织移位更加明显,随时间不断推移可引起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导致同侧或对侧减压窗下积液。还需注意的是,大骨窗术区压力较小且窗位低,蛛网膜绒毛开放所需压力不足,造成脑脊液重吸收障碍,进而形成减压窗下积液。故我们建议在施行DC手术时,发现脑组织膨出或脑组织移位明显患者,需早期行减压区弹力绷带及棉垫加压包扎,形成相对密闭颅腔空间,保持正常脑脊液吸收所需压力,加快脑脊液重吸收,以减少减压窗下积液发生风险。亦有学者发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效果与骨窗大小设计方法有关[10]。骨窗大小设计方法主要有黄金分割法及简易计算法:前者优化骨窗长度约为头颅CT所示血肿最大层长径的1/2,直接采用上述对应关系计算开颅骨窗,最大程度简化了骨窗设计过程;而简易计算法直接通过公式计算,具有使用方便、便于记忆等优点。目前,关于选取何种方法界定骨窗大小尚无统一定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不同骨窗设计方法的患者术后减压窗下积液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与纳入样本不同、研究者研究方法及经验不同有关,尚需临床进一步研究证实。
表2 DC术后并发减压窗下积液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另外,本研究还显示,术前GCS、中线移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前血肿量、手术次数、引流管放置时间、手术时间是脑出血患者DC术后减压窗下积液发生的相关因素。既往研究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越大,对脑脊液循环影响越大,减压窗下积液发生风险越高[11]。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凝块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第四脑室、中脑导水管);加之大量红细胞在蛛网膜下腔分解代谢,促进蛛网膜细胞增生反应,抑制蛛网膜绒毛颗粒吸收脑脊液,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致使脑脊液积聚形成积液;同时蛛网膜下腔出血会引起脑血管痉挛,造成脑细胞缺氧缺血,影响脑灌注及脑脊液吸收[12,13]。有资料显示,术前GCS越低,患者意识障碍越重,脑损伤越严重,术后减压窗下积液发生可能性越大[14]。进一步研究发现,入院时GCS<8分是DC术后并发硬脑膜积液的危险因素,支持本研究结论[15]。其原因为GCS越低的患者,昏迷时间越长,更易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及误吸,引起肺部感染,降低体内血氧含量,造成脑组织缺氧肿胀及脑脊液循环障碍,最终出现减压窗下积液。郭振宇等[16]研究发现,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发生硬膜下积液时间早于无血肿者,且积液CT值高于无血肿者,提示血肿与硬膜下积液有关。本研究显示,术前血肿量≥60 mL是脑出血患者DC术后减压窗下积液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建议临床工作者高度警惕术前血肿量≥60 mL患者,及时进行CT或MRI诊断,积极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另外,手术时间及引流管留置时间越长,术后并发症越多,加以部分患者并非首次接受DC手术,导致并发症发生风险进一步增加。
综上所述,DC术后减压窗下积液的相关因素有术前血肿量、术前GCS、中线移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次数、骨窗大小、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建议临床加强上述指标监测,规范治疗,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