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价值比较

2020-12-23章林丽杨艳婷任明磊杨增娣吕永艳童清平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胰管胰腺炎胰腺

施 娜,章林丽,杨艳婷,毛 萍,任明磊,杨增娣,吕永艳,童清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超声诊断科,安徽 合肥 230031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起病急且并发症多,一般认为是由于胰腺内胰酶的异常激活,引发胰腺及其周围组织出现弥漫性出血甚至坏死,按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症、中症和重症胰腺炎[1-3]。急性胰腺炎的诱因众多,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仅凭借实验室检查及症状判断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4]。急性胰腺炎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水肿、出血坏死两种类型,出血坏死性患者病情更急,常伴随重要脏器损伤,预后差[5-6]。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及CT常被用于胰腺炎的诊断之中,目前相关研究较多[7-8],但尚未有研究将两种检测手段影像学特征及其对水肿型、坏死型胰腺炎的鉴别价值进行联合分析。本研究对比了CDFI、CT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8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32例,年龄12~71岁(42.34±10.28岁)。分型:水肿型66例,出血坏死15例。纳入标准:参考《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9]:(1)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可向背部放射;(2)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活性至少高于正常上限值3倍;(3)增强CT/磁共振成像呈典型影像学改变(胰腺水肿或胰周渗出积液),具有以上3项标准中的2项即可确诊;有完整的临床病历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合并智力和精神障碍的患者;合并肝肾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合并造血系统疾病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CDFI检查:采用国产迈瑞DC-7,频率2~2.5 MHz,及HITACHI HIVISION(日立公司),频率1~5 MHz,将探头置于腹部表面,以胰腺中心的放射状扫查与纵横扫查相结合的复合式扫查方式,仔细观察胰腺位置、大小、边界、边缘、内部回声,及周围胸、腹、盆腔的积液情况,对胆囊、胆道系统同步进行扫查。记录影像指标包括:胰腺是否出现增大;胰腺的形态是否规则;胰腺的边缘是否清晰;胰腺及其周围是否存在积液。

CT检查:受试者空腹进行检查,扫描范围从膈面至第三腰椎,64层多排螺旋CT(西门子),采集条件:电压80~130 kV,电流30~240 mA,层厚5 mm,层距2 mm,扫描完成后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必要时以3 mL/s的速度静脉注射碘海醇100 mL,进行对比增强扫描。记录影像指标包括:胰腺是否出现增大;胰腺是否均匀强化;胰腺是否存在密度增高影;胰腺内是否有片状低密度灶。

1.3 评估标准

记录CDFI、CT图像中出现胰外脓肿、胰内小灶液化、实质不均、胰管扩张、胰外片状高密度、胆总管结石、脂肪层模糊的例数。对CDFI、CT检查结果按照以下标准判断:(1)当胰头厚径>3 cm、胰体及尾部厚径>2 cm即可诊断为胰腺增大;(2)水肿型急性胰腺炎在CDFI图像中可见胰腺呈弥漫性增大,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呈低回声,出现少量腹腔积液;在CT图像上可见胰腺呈均匀性强化,可观察到肿大、边缘出现毛刺;(3)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在CDFI图像中可见胰腺体积严重增大、呈不规则形态、边缘模糊,内部呈低、强回声或混合回声,腹腔积液多;在CT图像中可以观察到胰腺轮廓不清晰、增大明显,内部出现低密度灶。由2位医师协商给出最终结论,判断患者是否为急性胰腺炎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胰腺炎患者CT、CDF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8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均CDFI及CT检查。水肿型胰腺炎CDFI及CT图可观察到患者胰腺呈弥漫性增大、边缘清晰、形态较规则,综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水肿型胰腺炎(图1A、B);出血坏死型胰腺炎CDFI及CT图可观察到患者胰周有渗出液、胰腺形态不规则、边缘欠清晰、内部呈强回声,综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出血坏死型(图1C、D)。同时,对急性胰腺炎患者CT、CDF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发现CDFI检查检出胰管扩张率25.93%高于CT检查的12.35%,CDFI检出胰内小灶液化、胰外片状高密度率均为12.35%,分别低于CT检查的30.86%、2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胰外脓肿、胆总管结石、脂肪层模糊、实质不均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急性胰腺炎患者CT、CDFI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

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与患者CT、CDF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发现CDFI检查分型准确65例、漏诊16例,CT检查分型准确72例、漏诊9例,CDFI、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25%(65/81)、88.89%(7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FI对水肿型胰腺炎、坏死出血型胰腺炎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79%、86.67%与CT检查87.88%、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炎中病情进展最快的一种,在细菌、炎症的刺激下,患者体内巨噬细胞、T细胞被激活,通过“扳机样作用”触发炎症介质瀑布样级联反应,对细胞和器官造成毒性损害。目前,临床对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一般会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并发症、血清酶学、影像学指标,而胰腺CT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可以正确评估胰腺坏死、渗出范围情况[10-12]。但CT检测会受到腹部切面层厚的影响,在早期微小病变、胰腺组织坏死和出血不典型的患者的应用存在局限性;而增强CT检查中应用的造影剂有可能会诱发胰腺的出血坏死。所以,寻找一种可以对胰腺微小病变情况进行检查的影像学手段,可以降低漏诊、误诊的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图1 水肿型、坏死出血型胰腺炎患者的CT、CDFI图像Fig.1 CT and CDFI images of patients with oedematous and necrotic hemorrhagic pancreatitis

表1 急性胰腺炎患者CT、CDF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n=81,n(%)]Tab.1 Imaging features of CT and CDFI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表2 急性胰腺炎患者CT、CDFI检查诊断符合率比较[n=81,n(%)]Tab.2 Comparison on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s of CT and CDFI in patients with acutepancreatitis

有学者通过分析7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多层螺旋CT、超声检查结果,发现CT对急性胰腺炎的检出率更高,超声对胰管扩张、胆管结石的显示度更好,二者互为补充[8]。CDFI是一种简单、无创、经济的影像学检测方式,不受扫描区域的限制,也有研究证明了CDFI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对重症和轻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为83.64%、74.74%[13]。但CDFI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检查过程中比较依赖检测人员的技术,同时容易受到脂肪和气体的干扰[14-17]。本研究中,CDFI检查检出胰管扩张率25.93%高于CT检查的12.35%,CDFI检出胰内小灶液化、胰外片状高密度率均为12.35%,分别低于CT检查的30.86%、27.16%,以上结果说明CDFI和CT检查互为补充,对不同的征象诊断价值各异。因为CT通过密度可以对胰腺实质均匀性、液区、脂肪层、脓肿进行判断;而CDFI是通过观察胰腺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积液情况来判断,所以二者对于胰外脓肿、脂肪层模糊、实质不均的判断无差异;CT在胰内小灶液化、胰外片状高密度的判断有优势,CDFI受限于分辨率低和气体影响,在胰管扩张、胆总管结石的判断上具有天然优势。但本研究二者胆总管结石检出率比较无差异,可能与纳入病例较少有关[18-19]。本研究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发现CDFI检查漏诊16例,CT检查漏诊9例,两种方法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部分研究结论[20]不一致,可能与纳入样本数量、判断标准、医师经验不同有关。有研究认为CDFI对急性胰腺炎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1];也有研究提示,CT结合超声和血淀粉酶共同检查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最高[22]。

综上所述,CDFI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对胰管扩张的判断上具有天然优势,对于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可以选择CDFI检查,临床诊断中可以灵活运用或综合二者结果进行判断,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准确性。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纳入病例较少,且集中于同一区域,有待研究范围及样本容量,进一步探究CDFI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

猜你喜欢

胰管胰腺炎胰腺
CT影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从胰管改变谈胰腺疾病的诊断
胰管扩张的临床原因及影像学特征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急性胰腺炎恢复进食时间的探讨
《中华胰腺病杂志》稿约
CT,MRI诊断急性胰腺炎胰腺内外病变价值比较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断裂鼻胰管一例
胰腺超声检查
Reporting and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systematic reviews or meta-analyses in nasogastric and nasojejunal enteral nutrition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