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景抒情散文教学路径择要

2020-12-21王俊杰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初中语文

王俊杰

【关键词】写景抒情散文;教学路径;初中语文

写景抒情散文往往表达精美、意味隽永,如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课文《昆明的雨》便是一篇值得一读再读的优美散文,它彰显了汪曾祺先生语淡情浓、韵味悠长的语言特点。现以此课为例,对写景抒情散文的部分典型教学路径进行一些梳理,以待方家补正。

一、语用为根基,引导学生由内容理解走向情味深处

语文课姓“语”,无论怎么教,怎么学,都不能失了“语用”这个根。对一篇韵味十足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师不仅自己要深入文本挖掘语用素材,更要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素材,以促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淡而有味”,教师需带领学生从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挖掘耐人寻味的用词、句式及标点,继而在这些彰显文趣的语用训练中品悟出“汪氏语体”的独特风格。

比如,品读《昆明的雨》中写牛肝菌好吃的一句“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教师可抓住“色如牛肝”的用语古雅与“滑,嫩,鲜,香”的一字一顿,让学生对牛肝菌的色味、口感等特征和句子短促有力的语言节奏留下深刻印象。不仅如此,教师亦可相机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古文《三峡》中“清荣峻茂”的句式特点,让学生在“古今融通”“前后勾连”中达到“知能合一”。

例如,作者写雨季缅桂花时说,“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缅桂花何以让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那又是什么?教师抓住这些关键词来不断追问,从而使文句“说一半,留一半”的未尽之意逐渐彰显——使作者思之心软的绝不仅是寻常的思乡怀人之情,更多的则是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1]。

可见,语言是作者情感的文学外化,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细节,才能带着学生剥开语言的外壳,发掘出其中的深沉情思,继而走进作者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于是,散文阅读由语言内容的表层自然走向了情味主旨的深处。

二、审美为路径,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

《昆明的雨》这篇情景交融的美文,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视角,如所见所闻的物象之美、所念所想的情思之美、所言所语的表达之美。借此三美,笔者构建起执教写景抒情散文需遵循的三维美学坐标。

1.还原客观物象之美。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赠友人的画作起笔,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诸多景与物一一牵引而出,并作了极为生动的富有画意的文字展现。既然作者由索画而起追忆,由赠画而成美文,教学时教师不妨领着学生循着这些图文相应的“路标”,先在文本浏览中定格雨中物象,再于文本细读中加以审美凝视,继而实现从文字到图画的审美还原。例如写雨中卖杨梅的一段,“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之美让作者经年难忘;“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体大色深的杨梅之美也让读者不禁神往。诸如此类的描写文中还有不少,不宜走马观花,而应带着学生细读慢品,逐一观照,于是那些平和文字中的物象之美被清晰还原——多而肥大的仙人掌,种类繁多的菌子,个大味佳的火炭杨梅……雨季的景物之美,让人向往;雨季的滋味之美,令人垂涎。

2.提炼主观情思之美。

文章描写昆明的雨季之美,除了美在景物与滋味,还美在人情与氛围。在充分感知了物象之美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再读文本,找出文中描写昆明人雨季活动的内容来赏读。于是在清新纯美的自然风情之外,学生又看到了另一幅风情浓郁的社会民俗画卷——挂仙人掌辟邪或以之筑篱的淳朴农家,跳下火车而速拾鸡枞的有趣乘客,娇羞叫卖杨梅的苗族女孩,赠人缅桂而慧心护花的房东母女……顿时原先那些景物仿佛从零碎而汇成一个整体。景物为表,人情为里,初看“形散”,细读“神聚”——“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这条主观情线,将零散的客观物象聚合成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3.品鉴构思表达之美。

散文之美,不仅美在写作内容,也美在写作技法。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审美的主观能动性,找出喜欢的语段自由圈点批注,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句标点,凡有表现力的佳妙之处,都可不吝笔墨、不拘束缚地发表创见。如文章开头写昆明雨季给人的总体印象:“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教师带着学生由草木的“浓绿”“饱和”之态而想象出“过分”“近于夸张”的雨季旺盛之感,于是既看到了这里的明朗描写,也读懂了作者的深情评述,对作者暗含其中的欣喜、赞叹之情便也心领神会。

当然,《昆明的雨》一文构思表达的美点相当丰富,值得充分挖掘,比如舒缓有致的语言节奏,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富有画感的描写手法等,都使得这篇散文在表达上增添了独特的韵致与魅力。散文的审美,也是一个从“知其然”(写了什么:写作内容的审美)而走向“知其所以然”(怎么写的、为何这么写:写作形式的审美)的过程,这是散文阅读的认知规律,也是以读促写的重要基础。

三、朗读为抓手,引导学生从语感琢磨走向情境体悟

散文与诗歌一样,是一种非常适合读也非常需要读的文体。特别是像汪曾祺这种将万千生活风雨化成“语淡情浓”风格的散文大家的作品,不在文字中穿梭上十几个来回,是读不出文本中蕴含的内敛的丰富情味的。教师在教学时当带领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在朗读中感悟生活。

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刘大櫆认为:“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2]比如,写昆明雨季特点一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其中顿号与逗号的停顿得宜,可使语意节奏更有韵味:“明亮的、丰满的”宜一气呵成而读得畅快,以显示作者对昆明雨季的直觉印象;而此后的逗号处,可稍事停顿,若有所思,以便更好地把“使人动情的”读得深沉有味。

而文章结尾四句诗,充满四十年前昆明雨天的独有的复杂“情味”:“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在文本解读渐入佳境,主旨情味水到渠成之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再好好读读此处诗句,品品这首结束诗寂然寥落的画境与感慨深微的况味,对于深化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增强对作者情感的体悟,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背景为辅翼,引导学生从清晰还原走向深度拓展

为了深入解读文本,我们有时需要进行背景链接,以与课文形成交互参照,继而挖掘出文本固有的深层意义,或建立起新的意义生长点。[3]背景运用,贵在适切,比如出示哪些材料、什么时机出示、出示多少为宜、出示频率如何等,均要力求与教材文本及学生认知达到自然熨帖,合乎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情内需,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深刻感悟。

以出示“西南联大”的背景资料为例。有教师认为这个背景资料多余,其实不然——阅读这篇文章,西南联大的背景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的,舍此必然失去文章的时代灵魂。这场“昆明的雨”是下在西南联大的历史天空的,内蕴着属于那个时空的独特情味。此背景何时出示,各据所需,亦各有其用:课初呈现,有利于学生进入文本叙述的历史语境;课中呈现,有利于学生深入品味昔日昆明的风土人情;课尾呈现,有利于“曲终奏雅”时让学生水到渠成地体会出蕴蓄深沉的家国情思。到底何时、何种方式加以呈现,要根据教者对全文整体设计的需要细加揣摩。

文本是一个无限开放的语意空间,而课堂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对话空间,当文本的时代背景被作者淡化而不是淡去,读者的阅读审美就需要细细还原——巧取背景,撬开缝隙,让学生的思维与情感之光照进来,还原出一个逼真丰满的文学世界。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激发小学生语文教学主动提问的课堂教学路径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基于能力本位、探索汽车检测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