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新生入学习惯养成评价设计和实践

2020-12-21刘羽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实践

刘羽

【摘要】小学一年级,是幼儿时期向小学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最为重要,而打牢基础的关键,就是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人在特定环境下重复作用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它是人在后天所养成并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去进行某些动作的特殊倾向,是由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本文通过行动研究,设计新生入学习惯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标准督促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关键词】小学新生;行为习惯;评价设计;实践

面对一年级的新生,应该重点养成哪些习惯,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开展养成教育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班主任老师、学生家长和高年级学生中做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开展了座谈交流会。

一、调研分析,探究习惯养成内容和路径

调查结果发现,家长调查中,80%的家长都意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良好习惯;有36%的家长对于习惯养成的内容和方式有比较明晰的认识;还有15%的家长反省到自己对孩子习惯培养的关注度不够,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出现一些坏毛病,家庭教育纠正效果不好。家长整体反馈出对于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高于生活习惯。

从对班主任的调查中发现,老师们很重视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规则意识的培养,重点落脚也在于学习习惯的培养。部分老师反映新生家长们对于孩子期望值不同,家庭教育不能和学校教育取得一致。六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还特别谈到,他从教六年级转为教一年级,来接新生的时候,对于新生的习惯养成目标还有些茫然,需要一个过渡适应期。

在高年级学生调查中,学生认为重要的习惯有很多,比如:整理物品的习惯,听课习惯,作业完成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

从这三方面的调查来看,大家对于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都认同;对于学习习惯的内容相对明确,对于生活习惯的养成比较模糊;有培养习惯的意识,但培养习惯的措施不得力。

其中的一年级新生,从幼儿到小学生,生活空间和个人身份、学习任务都发生变化,学习的形式由游戏体验为主,变化为知识学习为主,每天的授课时间长,学习内容和难度增大,他们刚开始很难适应。很多新生注意力集中不够,自我控制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也差,有的不能独立吃饭,不会整理书包,对家长和老师过度依赖。由此可见,小学新生入学后,应尤其重视习惯养成。

对于一年级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两方面入手,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力量合起来,齐抓共管,不使教育出现空白地带。

二、整体架构,设置习惯养成的内容体系

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将习惯培养分成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通过在校表现和在家表现两部分实施完成。习惯养成方向一致,还需要行动一致。为此,笔者拟定了《一年级新生入学习惯养成评价标准》,帮助老师、学生、家长落实“养成”过程:

在校表现具体评价:

在家表现具体评价:

在《评价标准》中,对每一种习惯的养成要求都进行了具体化,将空洞的习惯目标落实在具体行为中,用明确的标准和实施方式,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是达到标准。特别是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让家长明了学校在进行怎样的习惯要求;在家庭中,如何落实和配合;在家庭教育中,初步要养成什么习惯;怎样提出习惯的具体要求才有效。

三、细化评价,促进习惯培养效果

“养成教育”始于“养”,终于“成”,以“养”为手段,以“成”为目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反复训练、强化,最后能“习惯成自然”。人的行为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心理学中有一个种正强化的调节方式,是指刺激某种行为,并在这种行为习惯的后面提供愉快的结果,那么这种行为习惯就得到了正强化,该行为习惯就可能反复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肯定,受到表彰或奖励,增加他们的胜利感、喜悦感体验,而且这种体验会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主观要求。因此,新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必须要有力的反复训练和不断正强化。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新生入学习惯养成评价量表》,对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项评价。具体内容为:1.班级老师负责学生在学校的习惯养成评价,孩子父母负责在家的习惯养成评价。根据《评价标准》综合孩子各项表现进行评比。2.全部标准达到,可以评为优秀,获得红星;未达到1—2项,评为良好,获得黄星;不达标不得星。3.获得60颗星星及以上的孩子,认定通过入学教育课程,可以颁发“小学生证书”。4.如有未通过入学课程的学生,请班级和家长进行两周以上的强化训练。

行为习惯养成评价是对新生行为习惯养成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引导和强化,对于新生行为习惯养成不仅达成管理的作用,还通过评价鉴定习惯养成的程度,激励或导向、诊断新生良好行为养成。

四、入学活动,展示习惯养成风采

新生经过一个月的习惯养成教育训练,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了良好开端。在效果初显时期,可以举行一个有意义的仪式,促进学生不断自我鼓励和主动发展。

笔者组织开展了德育展示活动“新生入学仪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这一个月的成长,让家长看见孩子的表现,同时,也让学校在活动中检验养成效果。活动按照中国古礼开笔礼的形式进行: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启蒙描红—感恩谢礼。入学仪式的开展,标志着学生通过了入学习惯的养成教育,正式踏入小学。家长在这一个月的习惯养成教育中,用文字和照片的方式记录学生一月的成长点滴,制作成《宝贝入学成长集》,并在入学仪式上分享和回顾《成长集》,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收获和进步。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习惯养成教育系统化、课程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不仅为新生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校良好育人环境的形成,为学生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孫云晓.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张晓春,盖美松.同伴融合活动和家校协同指导手册的应用[J].中国德育,2010(10).

[4]盖丽丽.小学入学新生活动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实践
关于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