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我教育成为品德内生的“第一影响源”
2020-12-21李丽
李丽
【摘要】面对目前凸显的久治不绝、突破公序良俗底线的社会问题,道德教育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面对道德失范现象,让我们认识到品德养成极其重要,是服务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素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促进学生品德内生为目标,应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角,给学生提供学习和参与的机会,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鼓励学生求真﹑崇善﹑尚美,成为道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品德内生 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促使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近年来,高铁“霸座”,高空抛物,遛犬不牵引,公共场所大声接打电话、违规吸烟……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引发人们关于道德教育的关注和讨论。多位专家指出,进入新时代,道德不应停留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而应终身相伴并付诸行动。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针对这些久治不绝、突破公序良俗底线的社会问题,让我们认识到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德育工作主要体现在课程和活动中,通过课程和活动的实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什么是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
人的品德是如何形成的呢?影响青少年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四项,分别是:家庭教育与影响、学校教育与影响、同伴影响、社会影响。这四大因素的影响源对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性、深刻性、持久性的作用。然而,从品德形成发展的本质上来说,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其实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自我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目标
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自身道德发展的过程。自我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种方法,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把教育的目的,变为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鼓励学生求真﹑崇善﹑尚美,反对虚假﹑丑恶。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德育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肯定自己正确的言行和思想,在感悟中敢于质疑和反思自己的错误言行。因此,自我教育在青少年品德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发展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即作为道德认知主体的青少年自身对各种教育影响因素进行整合的结果。所以,自我教育是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第五因素,这才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影响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目的是促使个体品德社会化,个体品德社会化必须通过品德内化的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教育才是积极的、自觉的、真正的和持续的促进品德内生的力量之源,也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自我认识是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基础
人生的根本,是如何与自己相处。学会认识全面、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讲述了我与他人、社会、集体、国家、世界的联系,但归根溯源是要回归到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实现品德内生的基础。只有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才是人生的根本,才能接纳自己、完善自己。
自我认知是心理学的内容,指的是对自我的认知,评价的能力。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做更好的自己》的教学中,通过预习、讨论、实践,完成自我认识的过程。第一步,导学案预习。预习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查找、分析、总结”。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已去动脑筋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知识的印象,在预习中通过反思,进行自我认知和了解,进行自我评价。第二步,进行讨论。通过课内同伴的讨论和评价,针对自身特点进行他人评价、集体评价,对自身不足的的地方,记录下来,通过讨论得到老师、同伴的帮助和解答。在课堂中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步,实践历练。通过自我认知和他人评价、集体评价,正确和全面的认识自己,制定自我完善行动计划,在学习生活中反复练习,养成优秀的品格,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活动后,学生可依据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制定自我成长计划。例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分析自己目前的学习或者生活现状是什么;未来可能会面对的困难有哪些;用一张纸如实记录和描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清楚自己的优劣,扬长补短;针对自己的不足,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利用“鱼骨图”分析法,解决自身的问题,个个突破,克服劣势,发挥自身长处。通过以上活动环节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以体验感悟为中介,以促进品德自我构建为目的,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创造机会提供自我教育的成长机会
自我教育是品德内生的“第一影响源”。这就要求在德育活动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来强调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以满足学生需要。教师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和灌输,而是正确、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自我内化、自主发展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一起分享、探讨、成长。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角。道德与法治课的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实现品德内生。因此,我们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师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能把教师的要求,變为自己努力的目标,突出德育的主体性,培养自我教育的意识。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不住,做过的就理解了。”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课堂上,让学生来做报告和讨论,老师只是指导和纠正。我经常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进行“课前5分钟时政讲评”,哪怕是毕业班也不例外。每个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为了讲好新闻,学生每次都会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挑选、点评新闻。为了能讲好新闻,利用课间时间来询问我,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上台点评新闻的过程,其实就是关注国内外大事、自主学习、自身成长的过程。在点评的同时,学生对身边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辨别和分析,有利于明辨是非,通过新闻环节的体验和认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调动学生积极性,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以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促进道德的内生。
在教学活动中,以自我教育为起点,以品德内生为目标,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充分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在德育活动中,为学生创造机会,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为自我教育提供成长契机。通过自我教育有效引导和促进青少年品德自我生成和发展,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引领心灵、感化心灵,让自我教育成为品德内生的“第一影响源”。
参考文献:
[1]周凤林.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实践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
[3]郑航.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