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12-21吴心瑜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于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产出导向法”是基于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全新教学方法。文章以“产出导向法”为框架,以教学实践为案例,具体探讨“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产出导向法;课程思政;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6-0134-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improving talent-cultivation quality.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is a new teaching method, which derives from China'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taking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as the framework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as a case study, explores the path and method of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ar reform; practice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大学英语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如何找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更好地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如何更好地兼顾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肩负起实践“课程思政”理念的重任。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课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大学英语作为中国高校受众最广泛的主干通识课程之一,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版)指出,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大学英语既要讲授英语语言文化,传授语言应用技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该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政治内容,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3]。
大学英语启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有效解决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合问题。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大学生需要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要明白科技并不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如果说最初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青年学子了解世界,那么,如今大学英语教学负有更大的使命担当,即提升青年学子的人文素养,使其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学好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大学英语启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有效解决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的融合问题。大学英语教师要引导青年学子批判地学习西方文化,即认清哪些是西方文化中有利于我们发展和进步的东西,哪些是阻止我们前进甚至把我们引入歧途的东西,吸收西方文明中的精华,使其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助力我们的发展和壮大,培养青年学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体系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在中国外语教学土壤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该体系由3个部分组成:1. 教学理念;2. 教学假设;3. 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4]。本文着重探讨教学流程部分:“驱动”“促成”和“评价”。
(一)驱动
“产出导向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流程以热身(warm-up)或导入(lead-in)开始,而将产出的“驱动”置于新单元的开头,激发产出的欲望。首先,教师呈现交际场景和讨论的话题,场景具有交际性,话题具有认知挑战性。接下来,学生尝试完成交际活动。学生在尝试完成与本单元相关的交际任务和话题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困难、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这就是教师有意为学生制造的“饥饿状态”[5]。最后,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教学目标分为交际目标和语言目标,语言目标一定要为交际目标服务。
(二)促成
“产出导向法”将传统的“输入”环节后置,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产生学习“饥饿”后,更清楚自己需要哪些知识和材料。输入“促成”要涵盖内容(ideas)、语言形式(language)和话语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教师首先要完成的是交际话题所需的内容的输入,如果没有足够的材料输入作为帮助,学生很可能说不清楚要表达的ideas。然后,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语言上,哪些单词、短语和句型是对完成交际活动有帮助的。最后,从输入中提取产出任务所需要的话语结构。“驱动”是“促成”的有效准备,“促成”是“驱动”的真正目的。
(三)评价
在输出“驱动”和输入“促成”相继完成后,教师该进行评价环节了。“产出导向法”强调评价的标准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制定,不同的产出任务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标准要表述清楚,便于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完成情况。学生对照标准提交完产出任务后,教师就开始组织师生评价了,教师可先让学生评价,然后给出自己的修改方案,同时与学生讨论修改的理由。师生合作评价的方式要比教师单独评价或学生单独评价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于2017年9月启动了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2018年开始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进而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为:运用“产出导向法”,深入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政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语言知识体系的有效统一。以为期两年的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期间,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师和2018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现从中选取一个案例,展示“产出导向法”+“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本案例是2020年春季疫情防控期间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英美文化概况》一次直播课,教材为《英语国家概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授课单元为第五单元Government of Great Britain,授课对象为2018级城市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数学科学学院部分学生。
(一)教学目标与方法
教学目标:1. 语言目标:能用英语介绍英国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的职能;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并用英语就某个话题表达观点,做到思路清晰、表达顺畅。2. 育人目标:结合全球抗击COVID-19疫情,对比中国和英国两种社会制度下政府的职能,能意识到当今世界各国合作的重要性,理解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
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在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和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同时,采用了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输出“驱动”,输入“促成”。
(二)教学设计与过程
教学设计:以线上教学环境下体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并应用“产出导向法”进行设计。本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全球抗击COVID-19事件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心时事,通过分析英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合作”是英国长期稳定繁荣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意识到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战胜一切困难的最有力的武器。
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流程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组成(见图1)。
课前: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大学慕课《英美文化概况》(吴心瑜)在线课程第五单元的学习,然后完成在线测试,最后撰写学习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和反思的情況,组织教学活动。
课中:根据学生的在线测试情况和撰写的教学反思,设置不同的课堂教学任务。1. “驱动”:通过对线上学习分析发现学生对英国君主的角色、英国首相的权力以及英国政府不同部门之间如何合作等存在困惑,是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口头输出活动:假如你是英国女王或英国首相,你要对如何应对新冠疫情发表一个全国演讲,你会说些什么?该任务以学生身边发生的热点时事为切入点,使学生有话可说,通过分析学生演讲的内容,可以了解学生对英国女王的权力、英国首相权力的不同的掌握情况。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发言、互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探究的能力。2. “促成”:根据“驱动”活动中学生的欠缺之处,教师提供一组视频,内容为英国女王、首相、政府官员在新冠疫情发生后的公开讲话和中国政府领导下的中国抗疫故事。视频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素材输入,可以作为口语表达的范本。教师根据视频,设计3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和回答,内容涵盖内容(ideas)、语言形式(language)和话语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学生在接受输入后,对输出活动进行改进。通过学习和讨论英国政府组织形式和各部门的职责,教育引导学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国家内部的团结合作是国泰民安的保障,国与国之间的团结合作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最有力武器,进而认识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另外,结合全球抗疫形势,和中国人民在中国政府领导下的抗疫故事,让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3. 评价:此环节是“促成”环节的“延伸”和“检查”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即时评价。评价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流畅、准确的英语描述英国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各部门的职责;能用英语表达对“团结合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思路清晰,表达顺畅。先让学生之间互评,然后教师给出修改意见,最后根据课前和课堂学生掌握的情况,布置课后任务。
课后:1. 完成中国大学慕课《英美文化概况》(吴心瑜)在线章节测试,通过客观题和主观题,整体考查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2. 准备一个2分钟的口语表达,题目为“How to respond to future catastrophe”,要求从个人、国家和国际组织等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明确,表达流畅。3. 段落翻译练习:The initiative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is inspire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that sees the world as one big family. It reflects profound thinking on the future of mankind and embodies a spirit of humanity; it points the way forward for global governance and represents the ultimate goal of multilateralism.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
以英国政府组织结构和功能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全球抗击疫情形式,引导学生看到面对全球性灾难各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体现本单元的思政主题:团结与合作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英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合作是英国保持长期稳定繁荣的法宝,各国间的团结、合作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最有利的武器,因为人类共享一个地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课后,学生在中国大学慕课论坛上,发表了此次直播课的收获和评价,如:
学生1:英国三权分立的同时又团结合作,这是英国保持强大的重要原因。老师播放的一组反映国内外抗击疫情的视频,让我们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國内外正在发生的事情,认识到我们中国在此次抗击疫情中的不俗表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2:老师播放的一段反映中国抗击疫情的视频,让我再次感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被无数次实践证明的不争事实。我们的国家在日益强大,作为国家的一分子,我有责任学好本领,建设好、守护好我们的家园。我们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战胜困难,世界各国应该通力合作、分享经验,因为人类共享一个地球,人类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建议
(一)发掘教材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
发掘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语言知识体系的有效统一,达到育人目标。当前高校所使用的大部分大学英语教材都体现了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在教会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传递了包括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唯物辩证等德育资源。尤其要注重教材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与中国社会文化、中国大政方针等内容的融合问题,精准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一词一句总关情”,思政教育资源本身就存在于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发掘和提炼,让思政教育“如盐入水、润物无声”。
(二)凝练课程体现的思政教育元素
凝练显性蕴含和隐性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教材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归纳、提升至思政教育元素,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相统一,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资源是现象、是实践,而思政元素则是本质、是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奋斗不止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情怀,与西方文化中的“真、善、美”,都是大写英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除了精心做好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任务之外,还应该花力气去研究、凝练大学英语课程体现的思政元素,丰富学识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
加强教师育德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制定符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寓价值观引导于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培养之中,发挥大学英语思政育人功能。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英语课程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教师在完成教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吸收优秀的人文知识与思想精髓,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修养。
五、结束语
立德树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固有职责。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过硬的政治素质、深厚的文化素养,还要从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素材,凝练教材体现的思政元素,发挥大学英语育人功能[6]。从中国外语教学土壤中诞生的“产出导向法”,指导教师通过认真选择产出任务的话题、精心选择为产出任务服务的输入材料、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探索实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基于“产出导向法”,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让大学英语课堂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寓价值观引导于英语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培养之中,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N].人民日报,2016-12-19(001).
[2]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3]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19(30):18-19.
[4]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5]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 3-12.
[6]梅强.以点引线 以线带面——高校两类全覆盖“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9):20-22.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外语‘线上线下教学生态系统研究”(编号:20SWC-14)
作者简介:吴心瑜(1981-),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