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融合 互利共生

2020-12-21张艳芳

教师·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综合实践活动

张艳芳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体现生活化本质,贯彻协同育人的理念,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和体系,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虽然现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相比,依然存在很多亟待完善之处,如活动组织管理松散、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有效活動资源匮乏、纵向活动占据多数等,这严重阻碍了活动的有效实施和育人目标的达成。基于此,文章从协同育人视角出发,利用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五个整合”,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班级管理活动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活动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家庭教育活动的整合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教育活动的整合。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协同育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0-0078-0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综合”和“实践”两个要素,以促进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的协调发展为目标。课程内容涵盖实践学习、生活体验、知识运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感知和探索整个活动过程的学习途径,评价依据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理应是一门计划翔实、组织有序、内容丰富的必修课程。

与目标驱动的传统活动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主题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和方法综合化,强调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整合,这种整合依赖学生自身对活动主题的深入认识、活动参与和过程体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实践的活动模式,是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以学生生活经验、社会感知为基础而展开的实践过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体现生活化本质,深入贯彻协同育人理念,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和体系,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一、协同育人视角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立足点是将封闭式教育变为开放式教育,需要把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栖身于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筑的教育网络。这门实践性课程融合“生活、体验、整合”三个基本理念,始终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体验、社会生活体验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毫无疑问,这门课程的教育理念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施必须建立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基础之上;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社会经验与生活体验;教学实施必须强化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它突破了传统课程的限制,努力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拥有“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学习生活”的切身体验。把这种对生活的参与、实践、体验和感悟以课程形态组织起来,恰恰就是“回归生活”。由此可见,“回归生活”是本课程的重要理念,培养具有完善个性、乐于并善于积极参与社会的“生活化”个人,是本课程的重要目标。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两翼,两者既对学生产生决定性影响,又彼此相互影响。两者只有高度协同,并且利用这种协同实现积极沟通、协调,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生活,走近学生生活,进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针对如何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问题,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解答”尚存在差异,必须通过协谈达成共识,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效能。

除此之外,综合实践活动呈现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过程多变、结果多彩的形态,活动能否顺利、有效实施,取决学校、家庭、社会组织或团体能否积极配合、认真协调。在目前教育环境下,社会对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和接受度参差不齐,这种差异,需要通过协调、沟通来消除。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课程性质、课程要求、教学理念、教学实施等内在要求出发,还是从当前的社会背景、生活现状等外在环境出发,协同育人视角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均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与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多种形态的有趣的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将学校“小课堂”拓展至社会“大课堂”,突破传统的课堂边界,更深入地走近生活,融入社会。对生活阅历尚浅,生活经验不足,同时又满怀好奇心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活动要求既蕴含机遇又充满挑战。目前,从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等来看,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组织管理松散,效果差异显著

根据调研结果,杭州大部分中小学都正在积极探索、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参与这类课程的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开展经常性综合实践活动。但是,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存在“散和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活动时间比较分散、活动组织管理比较松散、活动计划缺乏系统性、活动指导落实不到位、评估考核缺乏客观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能够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也有很强的意愿开展这类活动。但是,绝大部分教师还没有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经历,实践经验整体比较匮乏,加之教师培训和校内外支持严重不足,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观意愿、客观能力不足,在设计活动主题和实际操作方面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因此,活动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个人素质,其结果是活动组织管理松散、效果差异显著,违背活动实施的初衷。

(二)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创新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实现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过程多变、结果多彩,但是由于系统性运行机制的缺乏、师资培训和能力提升不足等,活动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缺乏全局性、创新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导致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创新不足。其中还涉及一个重要因素,即虽然新课改下的考试评价制度有所改变,但家庭、社会“唯成绩论”的思想依然盛行,面对考试评价制度与课程改革之间的矛盾,处于两难境地的学校和教师不得不把重点放在考试上, 致使活动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校内支持”“家长参与”“社会关心”是提高活动实效性的基本要求。

(三)有效活动资源匮乏,实效亟待提升

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依赖丰富的活动资源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相比较而言,学校为活动提供的资源毕竟有限,因而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挖掘各类资源。位于高教园区等蕴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学校的家长多为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让家长认识活动的必要性、价值相对比较容易,邀請、鼓励他们充分挖掘自身社会资源也有先天的优势,但是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如何挖掘活动资源,优化活动资源配置缺乏统一协调,导致有效活动资源匮乏,进而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

(四)纵向活动占据多数,横向联系较少

由于课程的特殊属性,综合实践活动有指南,却没有固定教材和统一的评价标准,现阶段优秀的教学案例、成功的教学模式和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均比较匮乏。对教师来说,课程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一种挑战。学校和教师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实践活动时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纵向思维,同时本应是引导者、参与者、旁观者的教师不自觉地变为设计者、主导者、控制者。为了控制活动风险、保证活动安全,自然减少了与家长、社会组织和团体的沟通、互动和联系,形成纵向活动占据多数、横向联系较少的局面,违背了活动的本质要求。

上述问题的根源是现阶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思维,尚未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有效机制,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协同育人达成了很好的共识,绝大部分家长、教师、社会人士能够积极落实协同育人的理念。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理念的良好基础。

三、协同育人视角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基于上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需要从协同育人视角出发,利用系统思维,采用要素、内容、过程整合的方法,推动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班级管理活动、学校德育活动、家庭教育活动以及与社会教育活动的有效整合。如图1所示。

(一)“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

考虑到现阶段的教育现状和社会舆论现状,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应该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双翼,互为支撑。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决定其与学科教学活动有显著差异,但是两者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因而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相反的,学校教育理应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科教学的有力支撑,而学科教学应该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学科领域知识。两者的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和生产,还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依托各学科领域的教学得以拓展。

比如,现行语文课本在每个单元后均设置综合性学习模块,它是一个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良好载体,其中的名人故事荟萃、节庆习俗展播等内容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实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与之类似的是,数学类综合实践活动课同样可以同学科教学相结合。生活中的数学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小调查、数学小课题把家庭生活、社区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小组互动、个人活动中出现的各类数学问题挖掘出来,并且进行探索和研究,形成成果报告。教师还可以组织成果报告会、展示会,邀请专业人士参与活动,形成“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激励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积极进行数学再学习和再实践,勇敢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进而实现个性和特长的全面发展。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同样可以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穿插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

为了更好地阐述如何实施“综合实践+学科教学”,下面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身边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将这一学习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活动设置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学生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自己身边有关春节的传统文化,把活动体验、搜集整理、创意表达整合到综合性学习之中。

(二)“综合实践活动+班级管理活动”让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强

班级管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综合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而两者耦合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需要树立综合实践活动与班级管理活动的整合意识,将其与班级管理活动的内容、形式、过程有效契合,甚至将前期准备、中期实施以及后期评价贯穿于班级管理活动的始终,形成综合实践活动与班级管理活动互为依靠、互相促进、互相转换的良好氛围。

例如,将平时的值日工作与“小值日,大学问”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自己制订计划,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教室的布置,同样可以开展“我的教室我做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将教室这一片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天地交由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实施,相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年级的学生一般都会参与十岁成长礼活动,活动策划大部分都由学校或班主任包办了,其实,教师可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他们策划的活动效果会超乎我们的想象。以下为一个班级学生为十岁成长礼活动想出来的金点子:

活动一:和爸妈共读一本书,策划一堂读书汇报课;

活动二:搜集小时候的照片,做一本成长册;

活动三:给爸妈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活动四:给爸妈亲手做一顿饭,感恩十年的养育之恩;

活动五:亲手制作一个小礼品,表达自己的对父母的爱;

活动六:策划一台演出,将最好的自己呈现在父母面前;

…………

通过这一次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小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并且团队意识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德育活动”让活动育人效果更好

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德育活动都兼具“实践性”和“开放性”,两者结合的客观因素相对更加充分。把综合实践活动同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让具体而丰富的德育内容在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中得以拓展,既可拓宽德育的渠道,又能将学生生活实际融入社会大课堂,叠加的育人效果能够大幅提高德育目标的达成度。

比如,学校开展读书节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种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不同类型的子课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使活动多样化。如图2所示。

再比如,我们在学校的安全教育月,开展一期以“安全伴我快乐成长”和“文明与我同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利用上述路径,引领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总结,形成第一手的成果报告和教育素材。在此过程中,学校和教师无形中让知识在学生心中得以内化。

除此之外,“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的整合,还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统筹联结,两者整体规划,协调组织,共享资源,互为支撑,同步研究,联动共进。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够显著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综合实践活动+家庭教育活动”让育人的生活化更实

全人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重要前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又是孩子生活的一面镜子。因此,家庭教育是全人教育的支柱之一,家长的素质则决定着全人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众所周知,家长的知识、品德、情趣、修养、仪态、举止、言谈和习惯等深刻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长身上展现的这些素养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思想、人格尊严、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产生深刻影响。家委会等组织的存在以及家校通等便捷的联系方式使得家庭教育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家委会聚集了家长们的智慧,在规划、设计、组织和控制活动内容、形式、过程和结果方面具有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

为此,提升家长的参与意识,邀请家长策划活动、组织活动、评价活动以及将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纳入家庭教育内容,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比如,每学期一次的亲子活动,从让学生参与到放手让学生自己策划亲子活动方案,动手搜集资料,完成整个项目的统筹安排,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契机,或者让学生制订家庭假期旅游、春节出行方案等,只要是适合学生参与和实践的项目,都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制订特色方案。在此过程中,家长只是扮演一个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将综合实践活动悄无声息地贯彻学生的生活中。

(五)“综合实践活动+社会教育活动”让育人的社会化更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复杂化、生活的多样化、知识的多元化、资源的海量化、学生的个性化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单纯依靠学校这一个渠道来传授知识和组织教学活动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知识获取、人格塑造的需求。

丰富的社会资源使得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教育活动的整合成为可能。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在吸引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方面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和促进。综合性实践活动前邀请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校外教育机构参与活动策划、活动组织、活动评价以及将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纳入社会教育内容,也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比如,教师围绕社会热点主题,先后组织“环保考察”“为公共自行车美容”“五水共治”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发清扫杂物,清理非法张贴物。学生发现自己能够为城市的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后,普遍把自己的心得和想法告诉教师和家长,甚至成为家长参与城市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通过直接参与和亲身经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发展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得以增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项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系统工程,需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的整合、与班级管理活动的整合、与家庭教育活动的整合以及与社会教育活动的整合,以此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宋乃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案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廖先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杜 钢.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评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6):59-63.

[4]王慧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想说爱你不容易[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1):33,58.

[5]徐玲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年级整体设计策略初探[J].文理导航(下旬刊),2010(11):57.

[6]翟少斌.综合实践课:让学生动起来[J].师道,2006(2):40.

[7]高启山.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几种“课堂教学”类型[J].河北教育,2005(11):31-32.

[8]李 芒.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师的教学能力[J].教育研究,2002(3):63-67.

[9]馬英娟.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J].吉林教育,2008(Z2):41-42.

[10]王先佳.综合实践活动+互联网——新时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研究[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8(12):7-10.

[11]丛  宏.隐性课程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开发与利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11):24-26.

[12]李小妹.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发课间活动[J].新课程·小学,2018(12):55.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综合实践活动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