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思维结构评价 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2020-12-21刘旭池丽芳
刘旭 池丽芳
摘 要: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可以评价学习结果的工具,它可以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处于哪一个层次。文章介绍了在今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教师于线上授课期间运用SOLO分类理论这一工具评价学生对高二地理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了线上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思维结构评价;线上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0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0-0064-02
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对优化线上教学设计,提高线上教学质量非常关键。笔者在线上教学期间运用SOLO分类理论对学生的线上测试开展思维结构评价,了解学生对线上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思维结构评价的工具SOLO分类理论
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意思是“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学生学业水平分类方法。SOLO分类理论根据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质量,将思维结构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见表1)
二、线上教学中开展思维结构评价
(一)命制开放性试题
笔者所在学校高二年级在线上教学开展一个月后组织了一次线上测试,笔者在命制地理学科测试卷时设计了一道开放性试题,并根据SOLO分类理论制订了这道题的评分标准,来实现对学生的思维结构评价。试题如下:
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下图,回答下面问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8分)
(二)制订学生思维结构评价方案
在命制试题后,根据这道题的答案并结合SOLO分类理论制订出详细的综合等级评分表,如表2所示。
(三)对学生的答题进行思维结构评价
学生线上考试结束后,笔者通过网络阅卷,用综合等级评分法(表2)对所教的三个班级共160位学生这道题的答案进行等级评定并赋分。评价结果如下:
1.前结构:2人
“河流多,水源豐富,容易水土流失;土质疏松,容易倒塌;水源丰富,洪涝多发。”这个学生能从问题情境中抓住该区域河流多、水源丰富的特征,但不知道地质灾害的概念和类型,答成水土流失和洪涝的成因。
“洪涝:雨季降水多,地势低平不易排水;上游地势高,支流多,水流大。干旱:非雨季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供水不足。”这个学生能从问题情境中认识到该区域河流多,有旱、雨两季,但与前一个学生一样,不知道地质灾害的概念和类型,答成洪涝和干旱的成因。
2.单点结构:62人
“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从而导致地震频发。”这类学生只对板块交界这个地质因素进行成因分析,而忽视了这是地质、地形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多点结构:47人
“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降水丰富,易引发泥石流、滑坡、洪涝灾害。”这类学生根据问题情境仅对地质(板块)、气候两个因素进行成因分析,忽视了其他因素,且误把洪涝当作地质灾害。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易引发火山、地震;该地多山地、丘陵,地震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这类学生仅对地质(板块)、地形两个因素进行成因分析,忽视了其他因素。
“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集中,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这类学生能对地质(板块)、气候、地形三个要素进行成因分析,但是不知道该区域多滑坡、泥石流与多个自然要素有关联。
4.不完整的关联结构:38人
“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降水多,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这类学生大多能根据问题情境对地质、气候、地形三个要素进行成因分析,且知道该区域多滑坡、泥石流与气候、地形都有关联。
5. 完整的关联结构或接近拓展抽象结构:8人
“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岩体破碎,土层疏松,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降水量丰富,多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
“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碎石,岩石分裂;多山地,降水量丰富,多暴雨,易发生泥石流和滑坡。”
这些学生能根据情境从地质(板块、岩石)、气候、地形、土壤等多个自然要素分析该区域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原因,并认识到该区域多滑坡、泥石流是地质(板块、岩石)、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多个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依据评价结果,优化线上教学
(一)加强地理基本概念的教学
地质灾害的概念在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材中就有介绍,但是从这次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不少学生把“洪涝、干旱”当作地质灾害。因此教师在线上教学中讲解新的地理概念时,语言要科学、措辞要严谨,运用地理图表等直观教具,恰当地运用比较法、综合分析法辅助讲解,通过线上提问或线上作业来了解学生对学过的地理概念的掌握情况。
(二)加强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有的学生没有从题目区域图和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中认识到该区域没有直接濒海,无海啸灾害;有的学生不能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认识到该区域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这一地形特征是该区域多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原因;还有的学生不能根据气候统计图认识到该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且集中于夏半年,这也是该区域多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原因。
(三)重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本次线上测试是在学生线上复习了世界地理分区之后进行的,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有的学生误认为该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或亚欧板块交界处或环太平洋地震带,有的学生误认为该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这说明学生对线上所学的区域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区域特征还不熟悉,因此教师在线上教学中要督促学生重视区域图的识记和空白区域图的填图,同时教会学生区域认知的一般方法。
(四)加强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
从本题学生的思维结构评价结果来看,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只能用板块交界这一单一的要素来阐释,三分之一的学生只能用两个自然要素来阐释,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能用多个要素来阐释且找到该区域多滑坡、泥石流与多个要素之间的关联,大多数学生不会综合各要素来分析区域地质灾害。因此在线上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问题情境设计,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重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约翰 B.彼格斯,凯文F.科利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M].高凌飚,张洪岩,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