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20-12-21陈顺敏
摘要:诗歌阅读鉴赏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读懂并学会鉴赏诗歌,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让其掌握基本的读诗方法,进而提高鉴赏水平。
关键词:诗歌;阅读;方法
编者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2019年6月,教育部组织“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项目,派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到全国最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教育帮扶。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礼旺自愿报名到凉山州宁南县宁南中学支教。自2019年10月底,宁南县陈礼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成立后,多方面开展教研与交流活动,此期刊载的两篇论文即是其中的帮扶成果。
新课标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实,这些素养要求归根结底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中学生虽已学了多年语文,但其理解和鉴赏水平仍有待提高。朱光潜先生认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因为一切纯文学的本质都是诗,学生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笔者拟就指导高一学生开展诗歌阅读提出几点建议。
一、激之以趣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读小说、散文、戏剧的兴趣远远大于读诗,究其原因,很多学生认为诗歌没有动人的人物形象,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通俗易懂的语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诗歌是优秀文化的载体,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学生必须阅读、学习。怎样使学生克服读诗的畏难心理、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运用如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其发现诗歌中的“趣”与“美”,触发其情感共鸣,激发其读诗的兴趣。根据高一教材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笔者先上了一节准备课。以杜牧的《清明》为例,让学生先概括其内容,即诗人清明节遇雨,继而问路避雨之事,至于向谁问、结果如何,自然也是一目了然。然后询问学生生活中是否有问路的经历,再提出问题“为何此诗能成为清明诗的千古绝唱?” 学生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这首诗虽是叙事诗,但通过人物语言“借问”、人物动作“遥指”等增强了画面感;有的学生说“雨纷纷”写出了清明那天细雨飘洒的景象,给人以凄冷之感;有的学生说行人为何会“断魂”,让人深思;还有的学生说牧童遥指的酒家让人生出无限的遐想,顺着牧童所指处望去,必有半隐在树林中的酒旗,而杏花村的村落名字也让人觉得其酒必定香醇。此时,教师再让学生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客至》、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引导学生去发现诗中的“趣”与“美”。如此,学生对诗歌的认知会更进一层。
其次,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吟唱、朗诵、创作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其对诗歌的热爱。诗是可以歌唱的,虽其原有曲调已失传,但很多诗歌已谱上现代曲调被广为传唱,如《诗经·关雎》《明日歌》《送元二使安西》《山居秋暝》《将进酒》《墨梅》等。还有些歌曲把诗句化用在其歌词中,如为抗击疫情而创作的歌曲《岁岁平安》中有“慈母手中线”“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诗句。当学生唱这些歌曲时,很容易在优美的旋律中逐渐喜欢上诗歌。另外,无论古诗还是现代诗都讲究押韵,学生在学习语文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诵中去感知形象、体会情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写诗。学生学习《雨巷》后,可以让学生写一首关于雨的诗;学习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可以让学生给亲人写一首诗;学习了《再别康桥》后,可以让学生给曾经的母校写首诗。虽然学生写的是现代诗,但其与古诗是有相通之处的,二者都是通过意象、意境传情达意。教师可选取优秀的学生习作在课上展示,以此激励学生带着诗意的心境去感受生活,并引导其意识到诗歌就是对生活的诗意表达。
二、授之以法
学生消除学诗的畏难心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总结一些阅读诗歌的有效方法。
1.看诗题,捕捉信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文标题也似人的眉眼,为诗歌打开了一扇窗。透过标题学生能获得一些重要信息,或是写作对象,或是作者感情,或是文章线索等。
2.读注释,解决疑难。注释是对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介绍、对疑难字词的解释、对典故的解说等。通过掌握这些信息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歌。
3.找出直接抒情的词句,体会情感。诗言志,诗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显而易见,通过这些词句能迅速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常见的词语有“愁”“泪”“思”“悲”“独”等。
4.把握诗歌押韵、语序调换、律诗对仗等特点,推断诗意。诗歌的语言不像小说、散文、戏剧一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为了押韵诗句有时会调换语序。如“故都遥想草萋萋”,显然“故都”不会有“遥想”这一行为,这里是作者在遥想以前的都城现已满目荒草、破败不堪之景。格律诗中间两联讲究对仗,学生掌握这一特点可以对诗意进行推断。
5.多读诗歌鉴赏文章,学习诗歌评鉴方法。优秀的赏析文章不仅有对诗歌内容的解读,其独特的分析角度也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学生读得多了,自然有一定积累。阅读这类鉴赏文章可充分利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的每个单元第一篇的“赏析指导”,还有与教材配套的读本,也可阅读《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等。
6.品味语言,提高鉴赏水平。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歌语言是最为精炼的,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谢冕先生认为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其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所以在诗歌阅读中,联想和想象好似一双翅膀,有了这双翅膀才能带领学生遨游于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获得审美体验。在这一思维活动中需要学生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紧扣诗歌内容,联想和想象要有理有据。诗人在诗中有未直说的隐含信息,要通过已写出的去联想那些未说出的事物、未言明的情感。如广为流传的汉乐府民歌《江南》,前两句只是描写江南采莲之事、莲叶“田田”之貌,后面四句每句只变换一字来写鱼戏莲叶的情景,诗中没有直接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情态等,但整首诗读来就给人一种景美、人美、情美的享受。这种美感就是根据诗歌语言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到的。二是展开由此及彼的相似联想,领会诗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诗歌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呈现出来的字与字的奇妙组合,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味也有异同。如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让人想到雨后天晴,风拂水面,漾起圈圈水波,层层荷叶间婷婷荷花袅娜之貌;荷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在风中摇曳的娇美;空气中的淡淡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圆”一词也出现在周邦彦“午阴嘉树清圆”句中,由此,“ 清圆”不只写出了荷叶的圆润、雨后的清爽,也让人感受到满眼的绿意仿佛带给人树荫一般的清凉。阅读过程中这种相似的联想可以使学生与作者所写产生共鸣,加深了其对诗歌的理解,带给学生更多的审美体验与享受。
综上所述,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读诗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诗歌鉴赏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陈顺敏(1981—),女,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語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