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谒诗群文阅读的议题生成研讨
2020-12-21石杰
摘要:作为古代诗歌创作中独特的题材,干谒诗并没有在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知识分类体系中予以明确,但是却在中小学教材和高考题中频频出现,呈现出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状态。拟将干谒诗放置在群文阅读视野下,从追本溯源、例举归纳以及参悟实质这几个议题生成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学习干谒诗作者勇于推销自己的勇气,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优化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
关键词:干谒诗;群文阅读;议题生成;求职价值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诗歌鉴赏题选材很独特,将目光聚焦于大部分师生高考备考复习的盲点:干谒诗。这首《投长沙裴侍郎》的作者杜荀鹤虽然才华出众,但出身寒微,屡试不第。他有感于当时科举的腐败现象,强调自己的投赠和干谒是心怀道义,自己是饱学之士,并非酒囊饭袋:“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诗句流露的情感不狂傲、不谄媚,既表达了其对裴侍郎的崇敬之情,又树立了自己品高志远的形象。
作为古代诗歌创作中独特的类型,干谒诗并没有在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知识分类体系中得到明确,其呈现出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状态。为了进一步了解、欣赏这类诗歌,教师可以从群文阅读议题生成的角度对干谒诗汇总整理,开发形成显性课程,进而补充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知识分类体系的不足。群文阅读议题生成最重要的策略是知识议题,教师可以通过追本溯源和归纳整理来确定干谒诗群文阅读的议题生成策略,进一步落实干谒诗的求职价值。
议题一:干谒诗是什么样的诗歌
干谒,干,求取;谒,拜见。干谒,意为谋求对方接见或进一步获得推荐。干谒诗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种独特的题材,是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这类诗歌往往写得十分含蓄,目的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获得引荐。
说到干谒,就得说一下科举制度。唐代的进士考试,考卷上的考生姓名不被密封,这使得考官阅卷时可以看到考生信息。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唐代的进士录取不仅仅取决于考生成绩,还要考虑考生平日的文学名声,以及社会名流的推荐。因此,应试的举子为了加深主考官对自己的印象,在应考前纷纷将自己的得意作品写成卷轴,献给当时的达官名流,请求他们为自己宣传,进而向主考官推荐。这种流传在考生和达官贵人手头的诗歌卷轴当时称为“行卷”。行卷制度得以久兴不衰,并延至唐末,彰显了唐代统治者对唐代社会诚信的高度自信。
议题二: 中学教材中有哪些干谒诗
为行卷做准备的干谒诗创作在初唐、盛唐时期比较兴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隐居鹿门山的唐代诗人孟浩然心血来潮给当朝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以期求得到援引推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歌借洞庭湖的浩瀚氣势表达对盛唐气象的由衷赞美,又借羡慕垂钓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只可惜,张九龄没过多久就被罢相,孟浩然的这番热心肠只好收回,他又回到了昔日隐居的鹿门山。
与孟浩然意气相投的李白也不想通过科举求得仕进,他初到长安游历就给秘书监贺知章进献了他的代表作《蜀道难》。《蜀道难》其实也是一首干谒诗。在《蜀道难》中,李白描绘的不通人烟的蜀道,其实是李白初到长安对于仕途艰难的感受,当然山水奇绝的景象也是李白对盛唐气象的由衷赞美,更重要的是李白不失时机的对社会时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告诫当局者一定要防备蜀川地区的叛乱者可能会据险叛乱。诗歌写得天马行空,令贺知章老先生直呼遇到了下凡的仙人,也为李白待奉翰林提供了重要的筹码。
晚唐诗人朱庆余,在京城赶考后心里没底,就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奇绝的干谒诗《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中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籍比喻成公婆,可谓比喻贴切,煞费苦心。张籍大为赞赏,当即写一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用了越女的微妙心理打比方,以宽慰朱庆余那颗焦急等待的心。果然不出所料,凭借张籍与主考官韩愈的师生之谊,他应该是宣传和引荐了朱庆余。朱庆余凭着才学和勇气一举考取了进士。
科举考试发展到宋代,为确保阅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科举机构开始对试卷实行密封、誊录制度。考生交卷后,先由工作人员将考生的姓名密封,再由另外的工作人员将试卷内容原样誊抄,再将誊抄的试卷交给考官评阅。考官看不到考生姓名,考生再写行卷诗就没有意义了。这样,行卷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行卷制度完结,但干谒诗依然存在。干谒题材在宋代依然是比较重要的题材,试举柳永的例子。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奉旨填词”的柳永一直不得志,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据吴熊和先生在《柳永与孙沔的交游及柳永卒年新证》一文中考证孙何当为杭州赠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孙沔)主政杭州,便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门禁极严,凭柳永一介书生很难见到孙何。柳永就根据初到杭州的感受写下了《望海潮》,并让歌女楚楚在青楼传唱。这首《望海潮》的中心目的就是赞扬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何长官:“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所以《望海潮》火了,《望海潮》的作者也火了,因此柳永顺理成章地见到了孙何。但是孙何只是和柳永交游了一些时日,也没有怎么推荐他。由此可见,在干谒和举荐这个事情上,说你“行”的人在说“你行”之前,自己一定要“行”。一首《望海潮》没有让柳永平步青云,却把杭州乃至江南的富丽堂皇描绘得淋漓尽致,更加激发了金国完颜亮入侵江南的野心。当然这不是完颜亮入侵大宋的主要因素,却足见《望海潮》的艺术感染力。
议题三:干谒诗有怎样的特点?在赏析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其一,干谒诗具有艺术性,要注意揣摩诗人的感情,其手法可以是隐喻、可以是双关,或者是侧面烘托,既含蓄委婉,不着痕迹,又让被干谒者一眼就能看出写诗的目的。同时,这种艺术创作方式会帮助创作者掩盖干谒不果的尴尬,而善于识才的干谒者往往也会被诗歌独特的艺术性折服,从而欣然推荐。唐朝朱庆余给张籍写的干谒诗《近试上张水部》便是讲求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典范之作。
其二,干谒诗具有社交性,其创作的目的为展示才华,推荐自己,以期获得达官贵人的引荐。这充分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度自信和以身许国的高度责任感。当然那些一味钻营、投机取巧者不在其中。李白有名的《上李邕》就是青年人在大人物面前彰显高度自信的典范诗作:“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年轻的李白谒见名士李邕时,不拘俗礼,放言高论。李邕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以示回敬。这首诗言辞颇为自负,诗人自比大鹏,字里行间豪气激荡,乍一看犯了干谒诗之忌,却通过“时人”和“丈夫”“宣父”和“丈夫”两两对照,巧妙地恭维李邕超越“时人”,有“宣父”之雅量。这样既无碍于干谒之体,也保持了李白自信不羁的个性。
其三,干谒诗的创作,一定是建立在有真才实学的基础上。唐朝章碣写过这样一首诗《东都望幸》:“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大意是说东都的宫女日夜盼望君王临幸洛阳,自己有机会承恩得宠,但转念一想又陷入绝望:纵使君王东巡,也会从长安带来他宠爱的美人,自己仍旧没有机会,以致于整日懒于梳妆,双眉紧锁,再也不上高台眺望了。表面上,这是一首宫怨诗,而实际上是针对干謁行为写的讽刺诗。据《唐摭言》记载,高湘回长安途径连江时,邵安石将自己写的诗文呈献给他。后来高湘以礼部侍郎身份主持进士考试,邵安石就高中进士了。章碣在诗中以望幸的宫女比作包括自己在内的落第举子,以美人比邵安石,语含怨愤和酸苦,显然认为邵安石的干谒行为不甚光彩,高湘的任人唯亲不甚磊落。千载已过,邵安石不知写了什么样的干谒诗,批判邵安石的《东都望幸》倒是流传百世。之前所说的选入高考题的《投长沙裴侍郎》的作者杜荀鹤,当世口碑一直不错。但晚年的杜荀鹤却没有保持自己的高尚品节,他以《颂德诗》干谒朱温,遂了平生夙愿,得举晚唐的进士,被授翰林学士,却终被后世士大夫所不齿。
其四,对于干谒诗的欣赏和学习要善于借鉴其积极意义和求职价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诗歌作者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度自信和以身许国的高度责任感,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诗歌作者勇于推销自己的勇气,以及善于推销自己的技巧,使得学生步入社会或进入高校后,能够进一步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优化人际交往技巧。当然,对于已经步入社会,打算求职找工作的年轻人,在写简历、写求职信时认真琢磨干谒诗的创作实质和表达技巧,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罗大经.鹤林玉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有效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下的高中古典诗词群文阅读议题生成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S[2019]GHB09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石杰(1979—),男,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