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育人实践与思考

2020-12-21杨亚西詹浩澜潘晓慧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工科院校会计专业

杨亚西 詹浩澜 潘晓慧

[提要] 重庆邮电大学作为一所工科院校,近年来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自身信息技术特色、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校企协同育人。但是,关于校企协同育人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存在学生质量达不到企业要求,企业参与高校教育动力和意愿不强,学生对协同育人项目缺乏了解和积极性,落地实施困难以及经费不足等问题。因此,应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形式、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双向发展;激发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宣传和考核,丰富合作企业的类型;加大政府和企业的经费投入。

关键词:工科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

本文系重庆邮电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智能化财务背景下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及实践”(编号:XJG19220)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8月26日

一、重庆邮电大学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

(一)订单班。订单班通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人才培养,让学生们能够更快地适应行业环境的日新月异,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首先,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在高校进行宣讲,吸引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然后高校接受企业委托开设指定专业,培养特定人才。在“大智移云物区”等信息技术和会计行业融合的背景下,为适应会计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作为工科院校的重庆邮电大学依托其信息通信技术背景和优势,与综合实力强大的大型IT企业——浪潮集团旗下的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在2018级会计专业开设了信息化会计人才实验班。该订单班以培养“会计+信息技术”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强调会计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强信息处理技术能力的培养,开设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与技术》等计算机课程。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重视大数据背景下会计相关业务处理和财务分析能力,设置了如《云会计平台实训》《财务共享中心模拟实践》等实验课,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行业、企业的实践发展同步。

(二)校外导师计划。重庆邮电大学会计专业推行了无偿的校外导师团服务计划。导师团成员由浪潮集团产业链上39家企业的负责人、高管和前期已聘企业导师共44人组成,对接会计专业中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以“结对辅导+集中辅导+导师讲堂+走进导师单位实习”等模式来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院辅导员与校外导师进行结对辅导。学院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宏观指导和集体指导。校外导师则从做人、做事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以及个别指导;比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塑造职业人格特质,传授职场经验和做事方法等。同时,学校和企业共同设立了校外导师理事会,以保障校外导师项目的日常运作。

(三)举办讲座或报告。重庆邮电大学会计专业还邀请了多位优秀企业家或者校友莅临本校举办讲座或报告,旨在拓宽学生视野。讲座或报告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会计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学术领域的研究或前沿动态等,特别是强调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会计行业的重要性。比如,在举办的“总裁论坛”系列讲座中,浪潮集团重庆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宏波先生就进行了“大数据驱动企业管理创新”的主题演讲,阐述了大数据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企业应具有的互联网思维和创新商业模式。在举办的“大数據时代的投融资管理”学术沙龙中,重庆邮电大学余杰教授以“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创新”为题,介绍了在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人员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分析了教育资源配置和重庆市直辖以来整个教育经费的投入,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工科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2020年3月,为了解重庆邮电大学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效果,在听取老师、学生、行政人员等多方意见,多次修改问卷内容后形成了“重庆邮电大学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效果调查问卷”。共包括学院版、学生版和企业版三类问卷。我们利用问卷星对会计专业所在的经济管理学院领导、会计专业学生和参与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重庆邮电大学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企业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0%的企业没有留用学生,而留用学生的数量占毕业人数的比例也很低,不到5%。企业认为只有16.67%的学生在技能方面有显著的提高,66.67%的学生为部分提升,企业对83.33%的学生实习满意度为仅“一般”。同时,学生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6.82%的学生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满意程度为“一般”。这说明无论企业还是学生,对校企协同育人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满意度都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面较窄、形式较单一、层次比较浅,主要是企业参与修订学院培养方案,举办讲座,提供招聘信息等。企业表面上走进了学校,但并没有真正走近学生,这样的校企协同育人对于提高学生的产出质量作用效果并不显著。

(二)企业参与高校教育动力和意愿不强。学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希望通过企业提供的实践大平台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水平低于企业要求的学生有机会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而优质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企业作为盈利组织,会权衡成本收益来决定是否参与校企协同育人以及参与的程度。企业希望通过校企协同育人项目为公司发现和挖掘校园优质生源、提前锁定和培养优秀人才,同时剔除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以降低公司未来的员工培训成本。双方对学生的期望不同导致学校提供和沟通的相关信息有所保留,影响了企业对未来员工的选拔。另外,企业也希望通过校企之间的科研合作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变革和管理创新。工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具有较好的工科背景,相比商科院校,理工类的基础学科更加完善,但其他学科则偏弱。因此,工科院校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有限。从企业版问卷可知,企业普遍认为从校企协同育人中获益较小,因此严重削弱了企业参与高校育人的动力和意愿。

(三)学生对协同育人项目缺乏了解和积极性。根据学生版调查问卷发现,27.2%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校企协同育人项目。说明学校对于校企育人的宣传力度低,宣传方式存在问题。并且学校以增加综合素质素养测评分、学分要求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活动,并未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将学生走进企业这一计划当作强制性的目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参与实习,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并未认真对待实习。同时,学校工科院校的背景局限了校企合作的企业,学生的就业目标企业类型与实际合作企业类型的不一致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实习效果差强人意。

(四)落地实施困难。企业版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33%的企业认为校企协同育人的落地实施非常困难。在校企协同育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有多种原因导致校企协同育人项目流于形式。比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与在企业的实习时间有冲突;地域的限制使得学生不能去到外地实习;学生的实习状况难以得到有效监测;校企双方沟通效率低等问题。这不仅会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事倍功半,还将打击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校企协同育人的良性发展。

(五)校企协同育人经费不足。通过对学院的问卷调查发现,重庆邮电大学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项目来自企业的教学经费为零,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也仅占10%,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出资较少。而根据国外成熟的校企协同育人经验,校企协同育人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与企业出资。企业在问卷中反映,其在校企协同育人中获得的收益很小,培养学生的成本较高,风险也随之增高。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工科院校具有以工为主、其他学科协同发展的特点。这就注定了会计学专业在工科院校的地位较低,得到的重视不够,由学校划分到学院的政府拨款经费非常有限。因此,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工科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经费不足,进而影响校企双方的可持续合作。

三、对策建议

(一)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形式,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双向发展。工科院校应借鉴国内外校企协同育人的成功做法,不断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形式,使企业真正参与高校育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学生的产出质量达到企业要求。比如,对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挑选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企业。在校园内对合作企业进行积极广泛的宣传,增加学生对合作企业的认识和兴趣。与合作企业建立一套固定的、系统的协同育人机制,即低年级参观学习、高年级实训实践,让会计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每个阶段都能在特定的企业参加相应的学习和培训,从而对特定企业的经营运作和特定岗位的职业环境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校企协同育人还可以采取训练营形式,在寒暑期开放训练营,举办职场技能大比拼,或挑选优秀的企业高管进行职业规划和求职面试的指导等。通过上述举措让企业真正走进校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最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双向发展。

(二)激发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要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必须本着“校企互利共赢”的原则,学校的“赢利”体现为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的“赢利”则是经济效益。而“校企互利共赢”就需要在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前所述,优秀的实习生流失会使企业员工的实际培训成本高于预期培训成本,给企业造成损失,且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对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作用不大。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挑选在会计、财务管理或审计等理论方面研究有一定造诣的教师到企业挂职,或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与培训员工,以及利用科研平台为企业提炼总结与财会相关的管理经验,与企业共同进行管理创新的理论研究等一系列举措,增加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中获得的经济效益。对于高校而言,让教师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及其研究,有助于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拓展眼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融合,了解企业对学生的新要求,从而促进教师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最终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宣传和考核,丰富合作企业的类型。首先,利用在校园内粘贴海报、公众号分享推文等方式,積极在校内宣传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其次,完善实习考核机制。将考核机制分为企业对学生和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将二者的考核结果与学生的综合成绩挂钩。为了提升实习效果,可以仿照德国“双元制”,依靠“高校、企业”这双元来提升自身职业技能,通过学生在校的学习“实习”化,教师增强实务操作的技能指导,学校课程增加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与企业进行沟通,形成完善的在校考核、点评、打成绩流程。同时,将达到既定考核成绩的学生输出进入企业,学生在企业进行真正的实习。鉴于工科院校的背景使得合作企业多为理工科,单一的企业类型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对多元化就业企业的认知。因此,学院在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带动会计专业发展的同时,应该丰富合作企业的行业类型,选择能够在校企育人方面发挥最大作用的企业,而不是最好的企业,满足学生对就业对象的多元化需求。

(四)完善校企协同育人规章制度。完善校企协同育人规章制度有助于解决校企协同育人落实困难的问题。校企协同育人规章制度涉及校企协同育人的管理与实施、评估考核和信息反馈等多方面。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针对每一个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以明确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流程、校企双方的责权利,规范校企双方的行为。对于学习时间和实习时间冲突等现实问题,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协商解决。在校企协同育人整个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指定专职人员负责校企协同育人的沟通、管理和评估,使得校企双方能密切保持联系并全程进行监督和考核,进而保证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落地实施。

(五)加大政府和企业的经费投入。根据国外校企协同育人的经验,政府拨款与企业出资是校企协同育人经费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增加对校企协同育人的经费投入。对于实施校企协同育人的高校,政府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参与的学生人数和校企协同育人质量的评价结果给予相应的补贴或奖励。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中投入较少,政府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来鼓励企业出资,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经费中来自企业的比例。比如,在教育费附加税中划出专门经费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落实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项目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政策以及为企业提供免息信贷支持等。这样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良好的声誉,还可以保障校企协同育人拥有足够的经费,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乃荣,臧贵营,万红方,张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3).

[2]叶璐,吴江.非师范类大学生集中实习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04).

[3]张月玲,王晓莉,李芳.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2).

[4]梁好翠,吴志远,黄雪燕.地方高校协同育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钦州学院学报,2018.33(05).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工科院校会计专业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校企协同背景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