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战后经济腾飞原因及启示

2020-12-21林为欢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24期

林为欢

[提要]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之后,日本的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陷入困境。然而,通过战后短短20年时间的经济改革,日本迅速走上经济复苏与腾飞之路,国民生产总值(GNP)更在1969年超越联邦德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排名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与崛起带给我们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本文就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原因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日本战后;经济腾飞;原因

中图分类号:F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9月8日

一、日本战后的经济困境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国内百废待兴。根据推断,仅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就有将近300万的军民死亡或失踪,战争经费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高达1/4的国有资产遭到毁坏;国民净资产大幅减少,几乎退回到1935年的战前水平。在工業方面,虽然钢铁工业、工程机械工业和部分化学工业仍能保存较高水平的生产能力,但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丝绸工业、棉纺织工业和纺织机械工业等均受到严重破坏。加上1945年末由于低温冷害频发和劳动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粮食歉收、煤矿机械设备老旧及参与生产的中韩劳工被解放造成煤炭工业大幅减产等原因,都给日本的战后经济复苏带来严峻挑战。

(一)日本经济腾飞的前因——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革。日本从1945年战败到1951年与参战各国签订《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为止,处于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eneral Herd Quarters for SCAP,GHQ)的军事占领之下,其政策受到美国的直接影响。在政治上,颁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规定了国民主权原则和战争放弃原则,在民法和教育层面也做出了符合时代进步的改革;而在经济领域方面,则在美国的指导下,实行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和劳动改革三大政策。

战前,由于日本国内以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为代表的财阀势力过于庞大,不断通过对上下游相关企业并购和持股等方式,形成半垄断式的经营模式。同时,受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盘剥和政府的高压管控,日本城市工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收入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准,造成中产阶级的力量得不到壮大,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受到压制等局面。另外,早期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所造成的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又只能通过向外出口才能得到缓解,打开国际市场变得尤为重要,因而助长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势力的不断抬头。战后,解散财阀,重建日本的经济结构,消除财阀势力对日本经济发展的损害,将日本对外侵略的经济萌芽彻底扼杀,是GHQ重建日本的首要工作之一。1945年11月开始,在GHQ的要求下,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四大财阀的本社(公司总部)宣告解体,财阀丧失了对旗下中小企业的控制权,财阀家族成员的管理职务被解除,所持有的股份被没收拍卖,部分兼任公职的财阀家族成员也被免职;其他中小财阀在随后也被解散。为了进一步从法律层面确立反私人垄断反不当竞争的原则,日本在1947年相继公布《独占禁止法》(禁止垄断法)和《过度经济力集中排除法》,对指定大企业进行分割。通过对财阀势力的一系列整治处理,战后日本企业之间“相互持股”的比例不断上升,出现了股权的多元化和分散化、持股法人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现象,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竞争性市场得以恢复,宏观调控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恢复活力。

在农业领域,由于战前以小农制和地主制为特征的日本农业生产模式存在已久,拥有大片农田的地主将土地租借给佃农,获取高额地租,成为寄生地主,同时也造成了农村阶级矛盾尖锐,贫富差距过大等现象。战后,在GHQ的指示下,农地改革被提上日程。1947年颁布实行的《农地调整法修订》和《自耕农创设特别措施法》规定,在规定日期前拥有完全所有权的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土地和在村地主超过1町步(约9,917m2)的土地都将被政府收买并转售给佃农,由于付给地主的补偿仅为政府发行的“交付公债”(国债的一种),随着战后日本物价飙涨,补偿金额实际上已经微乎其微。通过改革,让近九成的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地主土地所有制自此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在解散财阀和农地改革政策持续推行的同时,以《劳动组合法》《劳动关系调整法》以及《劳动基准法》为代表的劳动三法相继出台,保障了工人的合法权利,提高了工人的社会地位。在此背景下,以企业为单位的工会组织不断涌现,两大全国性工会相继成立。

日本的战后民主化改革虽然存在缺陷和不足,特别是随着冷战格局的确立,美国对日政策发生转变,部分政策并没有彻底落实,就像野口悠纪雄在《战后日本经济史》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被分割的企业,大多在占领结束后又迅速恢复了原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改革的成功让日本暂时摆脱“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的困扰,垄断行为被明令禁止,战前贫富悬殊现象得到纠正,工人和农民的待遇得到明显改善,中产阶级的数量增多,民众消费能力大幅提升,为20世纪60年代日本“大众消费型社会”的到来和经济腾飞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

(二)日本经济腾飞的外因——外部市场的复兴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自1949年来日本国内因实行紧缩政策的“道奇路线”而造成国内经济萧条的局面,1950~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日本本土当作提供军需补给与后勤服务的基地。在3年半时间内,以武器生产、汽车零部件制造、棉纺织业和煤炭业等工业产品为主的军需订单源源不断,仅特需所带来的合同金额就高达13亿美元,“特需景气”开始出现。在此背景下,日本的棉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和工矿业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失业问题得到缓解,战后幸存下来的大批技术官僚和行业人才借机重回岗位,为日本的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提供了稳定的人才保障。1951年日本与多国签订《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让西方同盟国解除了对日本工业的发展限制,同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订确立了美日同盟关系。加上受1947年开始形成的美苏冷战格局影响,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开始从“非军事化与民主化”向协助日本“经济复兴”转变。日本开始在冷战格局的影响下,作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员而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

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迎来经济快速成长的“黄金期”。“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立的金汇兑本位制和固定汇率制度促进了西方国家间的外汇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发展。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成立后,积极推进取消成员国之间的数量限制、降低成员国之间的关税率等工作,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国际能源方面,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为止,海湾国家大量油田的开采使得以石油为主的国际能源价格一直处于稳定低位水平。在此背景下,英(西)德美等国家纷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加快经济发展,这同时也刺激了社会的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这20年间,美国、英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分别达到了42.1%、32.3%和75.3%,经济复兴势头迅猛的同时,各国对于进口原料和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可以说,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随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复兴让日本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市场,日本本土资源匮乏,能源资源和原料长期依赖进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高。战后,日本政府开拓以西方国家为主的国际市场。从积极配合“联合国军”生产军需物资,到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研发新产品新技术,鼓励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体现了日本政府审时度势,能灵活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1951年2月,成立日本出口银行,同年4月,成立日本开发银行,利用国家资金持续加大对企业的融资优惠和财政补贴;从1949年开始,为了保护核心产业,日本政府曾一度颁布法令实行进口限制和外资限制,但随着日本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日本也加快了向开放型经济体制转变的步伐。1955年9月,日本加入了关贸总协定(GATT),促进了贸易自由化进程;在1960年发布《日本贸易和外汇自由化计划大纲》,通过逐步解除进口限制,促进对外贸易与国际合作;1964年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逐渐放松外汇管理和外资限制。在內外因素的影响下,日本的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由1955年的8.5%增加到1970年的13.1%,出口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也由1960年的3.6%升至1970年的6.9%。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汽车、机械、电子和化学工业为主的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出口长期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日本连年实现贸易顺差,政府机构持有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增强,成为日本战后经济腾飞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三)日本经济腾飞的主因——“大众消费型社会”的到来。1945年战败后,日本便迎来了大规模的“婴儿潮”,1947~1949年间日本总和生育率高达4.54,每年出生人数达到270万左右,并在1975年之前一直维持在2.0以上,维持了人口的正常更替水平。由于战败,1945年之后大批滞留海外的军人及家属陆续回国,到1950年,日本国内的人口激增至8,320万人,但其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在早期,人口激增虽然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一定负担,但当新增人口逐步转变为劳动力时,又能带来“人口红利”,继而拉动投资、生产和消费。

单论人口快速增长是否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主因,如果参照同时期各国的出生率来看,显然是不足以成立的,它必须与人均消费水平相联系。日本的经济腾飞跟日本在战后形成的“大众消费型社会”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从1955年到1970年,日本国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消费支出从11.8万日元增至35万日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耐用消费品和文化、保健、教育等各种服务的支出占国民消费支出的比重持续增加。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均消费支出持续增加,这激发了内需市场的活力,进一步带动了设备投资和生产扩大,而生产扩大反过来又提高了就业率和国民收入,形成了消费-投资-生产-消费的经济内循环,“大众消费型社会”得以长久持续。

不可否认,日本“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与战后民主化改革息息相关,民主化改革提高了工人、普通白领和农民的劳动所得分配率。同时,“企业工会制”、“终身雇佣制”和“年终序列制”的实行抑制了劳工运动的发生,缓和了社会矛盾,提高了劳工的劳动积极性和企业归属感,劳工普遍拥有长久稳定的收入,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消费和投资欲望,促进了民间经济发展。日本因此不必重走战前由于贫富悬殊而无法扩大内需、必须走对外侵略来占领海外市场的老路,通过扩大民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实现了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日本经济腾飞的主因——产业政策视野下的技术革新。如何提高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日本战后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战后东亚各国工业体系的陆续建立,以棉纺织业和合成纤维纺织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日本不可能再像战前那样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实现经济腾飞。因此,日本在战后积极推行“产业合理化”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淘汰纤维和煤炭等夕阳产业,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扶持钢铁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颁布《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和《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法,积极发展机械工业、石化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同时,把积极更新机械设备、引进海外新技术和强化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作为落实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战后,依靠民间高达15%~20%的储蓄率,金融机构吸收了大量的个人储蓄存款,为政府落实产业政策提供了充足资金。政府利用资金,通过实施税收减免和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进行重点产业的设备投资。在此背景下,重点产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如钢铁工业开始对落后的滚轧设备进行技术更新、引进美国生产的能够用厚钢板制造带状薄钢板的连续轧钢机、修建新型熔炼炉实现钢材生产的连续化等措施,降低了日本钢铁工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能力,满足了日本工业发展对于钢铁的需求。汽车产业则是在丰田、本田和日产等日本车企的努力下,积极与西方车企合作,引入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同时加强自主研发能力,积极推动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经过不断努力,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汽车成为日本的主要出口产业之一,在世界汽车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则从实现晶体管国产化出发,通过发展电视机、录像机和录音机等消费类产品工业,推动了电子产品国产化进程,改变了战后日本民众的消费方式。不可否认,正是日本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加快了日本国内的固定资本形成,引领了技术革新,促进了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继而降低了失业率,提高了国民收入,带动了社会消费和出口增长,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成就了日本战后经济腾飞。

二、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启示

(一)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激活民间消费和投资。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不仅会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犯罪率升高,而且不利于扩大内需,经济无法持续稳健发展。因此,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改善基层劳工生活;严厉打击企业垄断涨价等各种垄断行为,维护社会公平;减少长期存在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将经济发展的红利惠及广大基层百姓。

(二)出台优惠政策,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和疫情爆发之后外贸市场的萎缩,传统外向型加工贸易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恶化,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面临挑战。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且将长期服务于中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因此,在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加大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是一条未来必须要走的路。针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代价高”等特点,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的方式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兴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扩大海外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可逆转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想进一步发展,不仅要努力维持与西方各国的良好关系,还必须加强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合作交流,建立深层次的贸易伙伴关系。中国要推广“中国道路”,积极利用自身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扩大国际影响力,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为开辟海外新兴市场进行全面布局。

(四)适当放宽生育限制,加大生育补贴力度。人口的适度增长对于扩大内需和补充社会劳动力有着重要贡献。回顾中日两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历程,维持了稳定的人口增长速度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雖然“开放二孩”政策已经实施,但近年来年轻人晚婚晚育趋势明显,每年新生儿出生人口呈现下降趋势。为了降低因“少子化”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国家应当适时放宽生育限制,对于符合条件的夫妇,允许“开放三孩”甚至“开放四孩”以增加社会人口,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生育补贴,以改善地区人民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1]三和良一.概说日本经济史近现代[M].日本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野口悠纪雄.战后日本经济史[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

[3]任文峰.战后民主化对日本经济体制的影响[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4]夏晓辉.论“朝鲜特需”在战后日本经济复兴中的作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