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陇西县为例

2020-12-21牟敏璐牛岸华史永强

甘肃农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陇西县陇西贫困人口

牟敏璐,牛岸华,史永强

中共陇西县委党校,甘肃 陇西 748100

为了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个目标,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脱贫攻坚工作,并取得瞩目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陇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阵地之一。2019年陇西脱贫摘帽,30多年的扶贫开发,这块贫瘠的土地取得了哪些成就、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总结出哪些经验?

一、陇西县扶贫开发的历程

1983年,陇西县拉开了扶贫的序幕,从救济式扶贫、综合开发式扶贫到精准扶贫,通过“治山水、强基础、兴科技、调结构”,使“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一)“可生存”阶段(1983—1993年)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村的缺粮、缺水、缺衣、缺房的生产生活问题异常突出,陇西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精神走“三水之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生产生活条件得以不断改善。通过节水灌溉、中小型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小流域治理,贫困乡、村道路和桥梁建设、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梯田、种草种树,逐步解决农田“三跑”“三料”俱缺、“三难”俱全的问题,不断创造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从1982年到1993年底,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6.98万人下降到9.05万人,绝对贫困面由 44.68%下降到 20.6%。

(二)“有饭吃”阶段(1994—1999年)

1994年,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陇西县扶贫被列为国家扶持计划。陇西改变“就粮抓粮,以粮为主”的发展思路,着力于发展旱作农业,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将扶贫资金重点投向旱作农业、梯田建设、生态修复、集雨补灌“四大工程”,形成了以中药材产业为主的“四大产业”,到1999年底解决了温饱,从此进入到开发式扶贫的新阶段。

(三)“可生存”阶段(2000—2010年)

2001年,国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开始实施,陇西将参与式整村推进作为这一阶段扶贫开发的突破口,围绕中医药产业为核心,打造中国药都,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改善基本条件,使重点乡村的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得以全面发展,加大力度解决贫困人口的增收问题,扶贫开发进一步加快。到2010年底,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3.69万人下降到5.47万人,贫困面下降到12.48%,改变了“可生存”的困境。

(四)“可发展”阶段(2011年—现在)

2011年陇西被列为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后,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针,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建立动态管理系统,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统筹兼顾解决突出问题,发展适宜地方的“牛羊菜果薯药”六个特色产业和劳务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落实“六个精准”和落实“七个一批”,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二、陇西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陇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县,经过30多年的扶贫开发,2019年已脱贫摘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陇西拉开了扶贫开发的历史性序幕,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到1999年全县解决温饱问题。陇西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19.71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4 137人,贫困发生率由44.96%降至0.96%,2019年陇西县实现脱贫摘帽,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二)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陇西从“我在困境你扶我”实现了“我贫我要甩脱贫”的转变,逐步解决了“靠天吃饭”的困局,把饭碗端在了自己手上,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贫困群众收入不断提高。2013年陇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 430元增加到2019年的9 115元,年均增长12.8%。三类贫困群众不稳固、不确定因素不断得以解决。

(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群众的“路电水房网”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与贫困群众密切相关的“三保障”政策普遍实施,村卫生室和村医的配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解决了“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超过50%,村通班车超过95%。易地扶贫搬迁使部分贫困人口摆脱了“可生存”的问题。

(四)产业发展明显加快

陇西依据本地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扶贫产业,形成了一条“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产业扶贫、光伏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村生产生活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设置农村公益性岗位等政策,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验启示

(一)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

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党委政府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履职尽责、必须完成的首要政治任务,立下军令状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政策、帮扶、监管”的“四不摘”机制,挂牌督战抓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责任落实倒逼工作落实,形成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的工作格局。

(二)发展产业,固强补弱抓提升

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稳定持续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陇西在推进农业产业扶贫进程中,把农业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多元化培育促农增收产业,以产业扶贫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规范提升合作社发展运营,组织引导贫困群众抱团发展,壮大种养殖规模。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培训和应用,为扶贫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加快中药材、马铃薯、畜草、菌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和剩余劳动力培训输转等工作,探索一条以产业推动脱贫致富、以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以产业巩固扶贫成效的扶贫道路。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紧盯短板抓平茬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基本的民生保障,也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基础。在扶贫攻坚中,陇西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陇西从种草种树、121雨水集流、“引洮工程”到“3+1”冲刺清零和“5+1”专项提升行动,逐步告别贫困并有效防止脱贫后的返贫风险。从村组道路“畅返不畅”整治到村内生产生活垃圾“脏、乱、差”现象,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出行难的问题,不断改变群众的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尽快补齐“三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不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和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改善,有效防止脱贫后的返贫风险。

(四)加大资金支持,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缺资金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因素之一,也是防止已脱贫户、预测户、检测户返贫的重要因素。在扶贫攻坚中,党委政府把资金支持作为扶贫开发、巩固脱贫成效的手段。从1982开始的专项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到扶贫专项贷款; 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到企业社会和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从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到行业扶贫,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逐步实现全面小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增强内生动力,提高脱贫成效

激发内生动力是实现长久脱贫的关键。在扶贫攻坚和提高脱贫成效中,陇西把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作为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环节来抓。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在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更新。通过四级帮带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业务培训。运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国家各项扶贫政策,加大养殖、种植、农机、农技等相关内容培训,为贫困户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场地、技术支持。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吸纳贫困户、脱贫户通过入扶贫车间、合作社、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稳定提高收入。

近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陇西人民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实现了从可生存、有饭吃向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成功之路。

猜你喜欢

陇西县陇西贫困人口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施策略——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
陇西县节水灌溉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共享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以陇西县巩昌幼儿园实施集团化办园探索为例
隐形贫困人口
一组馆藏藏式铜佛造像研究初探
2017年7月26—27日陇西县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关于陇西县退耕还林现状的调查报告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唐朝皇室祖籍问题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