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组馆藏藏式铜佛造像研究初探

2019-03-10杨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期
关键词:明清藏传佛教

杨郦

摘 要:陇西县博物馆馆藏铜佛造像有佛陀、菩萨、罗汉、护法、供养人等题材。文章论述其中一组藏式佛造像的细节特征,兼及部分造像的定名探讨。造像特征呈现鲜明的藏传佛教特色,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陇西的兴盛和影响力。

关键词:铜造像;藏传佛教;明清;陇西

佛教有“像教”之称。在佛教流传中,教徒信众以造像方式积功德、建福田的行为留下了许多金铜佛像,这些佛教造像大致可分藏式和汉式两大类。

陇西县地处甘肃省中部,为定西市文物大县之一。陇西县博物馆内旧藏的藏式铜佛造像有三级文物7件,一般文物2件,皆为金铜佛单体像,体量普遍偏小,是当时民间大众信仰藏传佛教的重要实物见证。

元代鎏金骑马护法神铜造像高8厘米,通体鎏金。护法头戴圆檐帽,帽顶有珠带,耳著圆环,着右衽系带长袍,立目张口,左手抱钵,右手高举金刚杵,身体向左侧扭转,双足踩马镫,骑在马背上。马是行进状态,其辔头、鞍鞯、毛发刻画清晰。藏传佛教中的护法像体系庞大,千奇百怪,面相有善恶之分,但以龇牙咧嘴、张口吐舌的愤怒像居多。这尊鎏金骑马护法神像呈现的是一种温和的愤怒相。

清宗喀巴铜造像:高17厘米。戴桃形高帽,微低头,细眉慈目,面庞和善,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双手牵莲花蔓做说法印,臂膀两侧饰长条形莲花,左边莲蕊上置一卷佛经,右边莲蕊插一柄宝剑。内着僧衣,外着袒右肩式袈裟,领口、袖口、下摆处饰卷草、莲花纹。

清鎏金宗喀巴铜造像:高11.5厘米,整体造型特征与的宗喀巴类似,唯通体鎏金。

藏密认为宗喀巴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文殊菩萨的常见形象是左边经卷、右边宝剑、跏趺坐。这两尊宗喀巴铜造像的部分特点和文殊菩萨很相似,也是左经右剑、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清鎏金药师佛铜造像:高28厘米。造像绀青色螺发,高肉髻,顶有摩尼珠,头戴五方宝冠,两眉间有白毫相,面庞丰润,细眉凤眼,眼神柔和,红唇含笑,笑容明澈,大耳垂轮,耳著长环。斜裹袈裟,臂戴钏环,胸、肩、背部缀饰璎珞,左手执托药钵,右手下垂做降魔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药师佛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常见形象多为佛装。陇西县博物馆的这尊却是不多见的菩萨装药师佛,衣服冠饰华美,完全不同于佛装药师佛的朴素,形象气质甚至具有女性的柔美特征,整体造型加上鎏金的效果,显得华丽夺目、气度不凡,是一件难得的铜佛造像珍品。

清鎏金金刚持铜造像:高12.5厘米,菩萨装。头戴宝冠,冠翅沿两耳垂至肩部又向上卷起,头向左微侧,双眉间有白毫相,面部五官有异域之风。双手交叉于胸前做金刚迦罗印,项间、胸腹臂部、小腿饰璎珞(料珠多脱落),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座两侧向上伸出一株莲花直至肩部,左侧花顶置金刚铃,右侧置金刚杵。

清鎏金金刚持铜造像:高9.6厘米。造像身体略向后仰,造型大致同。区别是前者的法器金刚铃、杵在左右莲枝上,后者持于手中。此尊金刚持形象简练概括,如宝缯和莲座的刻画较粗糙,鎏金、料珠几脱落殆尽。

这两尊清鎏金金刚持铜造像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按原名登记为“清菩萨铜造像”,但其两手交叉于胸前的金刚迦罗印式和左金刚铃右金刚杵的法器样式是金刚持造像的特有特征,加之在面相、姿势、莲座等方面的细节,故应判定为金刚持造像。金刚持是藏传佛教中代表性的密修本尊之一,是藏传噶举派尊崇的本初佛,属报身佛。密宗认为他是释迦牟尼的秘密化身,又称“秘密主”。

清金刚萨埵菩萨铜造像:高14厘米。头戴五佛冠,梳高髻,宝缯下垂至肩部,双眉间有白毫相,面相端庄,眉目低垂。颈部饰项圈、璎珞,臂戴钏,腕戴镯。右手持金刚杵,置于胸前,表示能破除一切烦恼;左手握金刚铃,表示以清净法音警醒一切有情。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此造像在可移动文物普查时亦按原名登记为“清观音菩萨铜造像”,但按其形象及右手金刚杵左手握金刚铃的特征,应是藏式菩萨造像金刚萨埵。

明菩萨铜造像:高11.8厘米。菩萨戴宝冠,上身袒露,细腰丰臀,佩戴璎珞料珠(料珠已脱落),下身著裙,低头,左手说法印,右手与愿印,左腿单盘,赤足,右腿下垂,腿残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从此姿态特征看,她应是藏传佛教二十一度母之首的绿度母,故可定名为“明绿度母铜造像”。

清降魔尊下半部铜造像:长12.6厘米,高5.8厘米。文物上半部缺失,现仅存下半部分。一只象征阎罗的水牛背系连珠式璎珞,张嘴嘶吼,骑压在一个披发仰卧的外道作恶者身上。作恶者闭眼伸腿,张臂拥抱水牛,底下有单层覆莲座承托。降阎魔尊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又称“地狱主”,有多种变相,常见的是牛头人身的造型,是文殊菩萨为降伏阎罗而变化的。这个铜造像体现了降阎魔尊大威猛、大忿怒的宗教特征。

唐朝初年,佛教传入西藏。8世纪后形成藏传佛教。15世纪,宗喀巴创立的黄教成为藏传佛教主流,并流传到青海、内蒙等地。元、明、清三代,由于统治者的推崇,藏传佛教盛行全国。明代是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走向成熟繁荣的阶段,清代藏传佛教造像仍为主流,但造像在重视量度、仪轨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佛像的创新发展。

陇西县博物馆的这组铜佛造像是研究陇西地区藏传佛教流行和演变的珍贵资料,是当时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的反映。它是吐蕃文化对陇中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最直接的反映,是西藏佛教之光在隴中大地的映射。

陇西自古佛寺遍地,据清乾隆《陇西县志》记载:“陇人好佛而好施,故寺多于观。”创建于北宋的寺庙有万寿禅寺、宝庆寺、广严寺、兴国寺等,现存最早的著名佛教鼎兴实物是今威远楼上的北宋崇宁铜钟,它铸造于崇宁元年(1102),是当时通远军(陇西)地界汉蕃僧俗信徒为“寿圣院”捐铸。金元时期,本地统治者汪氏家族礼敬佛道,元代佛寺有灿如天宫的仁寿山十方佛殿、天竺寺、广泉寺、东林寺等;明清时期,佛教兴盛如旧,藏传佛教大寺——天竺寺声名远播甘肃之外。寺庙信仰与民间信仰互相影响,直接反映在藏式铜佛造像的风格特征上。

今天,著名的佛寺已不复存在,但馆内众多佛造像揭示了当时人们的佛教信仰、心灵世界和精神寄托。对比馆内这一时期固化、世俗化的汉式铜造像,可以发现藏式造像更显灵活多样、精细华丽,远比汉传造像丰富,艺术题材广泛,这的确给本地佛造像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隋璐.中国古代佛教文物[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梵华.佛像[M].合肥:黄山书社,2016.

[3]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4]白化文.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史树青.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第四卷:杂项(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明清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青海404名藏传佛教僧人参加学衔考试
明清如何疏解北京人口
明清皇帝如何施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