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宴饮词略论宋代宴饮文化

2020-12-20赫广霖张钟匀

关键词:歌妓宴饮文化

赫广霖,张钟匀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不论在国家财力、城市发展、还是在文学创作上,都达到了巅峰状态。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宋词作为宋代文化的结晶,不但是了解宋人生活的窗口,也是宋代整体文化面貌的缩影。宋人频繁参与宴饮活动,热衷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娱宾遣兴;在这种享乐至上的社会氛围中,文人士大夫借助于宴饮这一形式,以词为工具,互相唱和,各逞其才,不仅促进了词的迅速发展与全面繁荣,也塑造了宋代独一无二、色彩斑斓的宴饮文化。探索这一特色文化的成因与构造,分析其对宋代社会带来的诸多影响,并据此展开对这一文化形态的反思,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而言,无疑是一件颇有裨益的工作。

一、宋代宴饮文化繁荣的原因

立足于宋代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等现实条件,考察宋代宴饮文化的繁荣因缘,不啻是一种切中肯綮、扎实有效的探索之道。

首先,就王朝的外部环境而言,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分裂、纷争不休的局面,国家呈现出稳定的“大一统”格局;而在内部制度上,宋代的政治格局也为宴饮文化的兴盛提供了保障。为了保证权利阶层的稳定,宋代长期实行严格的监察制度。一方面,监察制度保证了国家内部的相对安定,稳定的政治环境为闲暇时间的游乐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大量的监察机构直接导致出现大量的“冗官”,每一名官员都身兼数职,政务轻松但待遇优厚,使得官员们能够有能力、有时间去组织宴会、享受生活。

其次,国家的政治稳定,直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人赵师侠在为《东京梦华录》所做跋中提到:“祖宗仁厚之德,函养生灵几二百年,至宣、政间,太平极矣。”[2]宋朝的市民经济高度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酒楼、集市还有诸多娱乐场所屡见不鲜。“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政治的稳定加上经济的繁荣,使得宋朝的社会面貌日益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这也为宴饮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另外,文人阶层社会地位的急遽提升也是宋代宴饮文化发展兴盛的必要条件。由于“黄袍加身”的缘故,宋太祖在登基后始终对武将保持戒心。他本人以“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3]的说法为借口,夺取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并且不反对官员们“厚自娱乐”,这使整个统治阶级都弥漫着奢靡享乐的气氛。宋代统治者对“宴饮”的积极态度,加上“重文轻武”“以文治国”的大政方略的竭力实施,士人阶层的崛起以及享乐之风的盛行,便无可阻挡地扑面而来。

综上可知,宴饮文化的蓬勃发展与日益兴盛,正是宋代政治、经济、思想与意识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宴饮文化的日趋繁盛,也涵育并引导着宋代的宴饮词遍地开花。宴饮文化与宴饮词,二者相辅相成,彼此成就。宴饮词是宴饮文化的集中、突出表现,宴饮文化则是宴饮词的繁荣根源。

二、宴饮文化的构成

揆诸宋代宴饮文化的内涵,虽然处处时时皆能看到宴饮词的影子,但具体到其文化构件,则主要包括歌妓制度、劝酒与饮酒、奉茶与送汤等要素。

(一)歌妓制度

歌妓制度主要来源于唐代,宋代在其基础上更增添了社会化、商业化的特点。在宋代,歌妓可分为官妓、家妓和市井妓三类。官妓主要包括朝廷教坊、军中歌妓和地方郡歌妓;家妓则由士大夫在家蓄养,用于私人宴会上的应歌助兴;市井妓人数最多,随着市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市井妓开始逐渐出现在酒家、歌馆、茶楼、瓦肆之类的地方,为文人、商人、普通市民等各个阶层提供服务。

在宴饮文化高度发达的宋代,歌妓是宴席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场宴饮的参与者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主人、宾客和歌妓。主人作为宴会的组织者,要对整个宴饮的人员和内容进行安排,以保证达到宾主尽欢的目的;客人则是宴会的参与者,通常是主人的朋友、师长或者同僚,他们配合主人,酬唱宴饮,而这些人也是歌妓的主要取悦对象;而在这二者之间,歌妓充当的是媒介的作用。作为联系主宾感情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歌妓主要负责取悦宾客、营造气氛,从而达到主人举办宴会的目的。在宋词中,写歌妓的作品为数不少,如欧阳修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又如晏几道《鹧鸪天》云:“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再如谢过《江神子》云:“舞罢歌余,花困不胜春。”还有袁去华《思佳客》云:“纤腰曼舞萦回雪,皓齿清歌遏住云。”等等。这些词作或写歌妓歌唱时动作从容,声音时而嘹亮时而轻柔,唇如樱桃齿如白玉,众人无不痴醉;或写在不同宴饮场合,歌妓的莺歌燕舞、曼妙多姿、顾盼生春;不论笔触有何差异,皆极尽描摹赞叹之能事。可以说,歌妓促进了词人的创作,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而一首首写于宴席中的词,也正是由于歌妓的传唱才能为人所熟知。

事实上,歌妓往往自小就受到严格的艺术训练,大多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她们自身也能够创作歌词,这些词亦成为宴饮词的组成部分。名妓严蕊、李师师、盼盼等都堪称才华横溢的歌妓词人。黄庭坚曾在酒宴中写了一首《浣溪沙》赠与歌妓盼盼,并请盼盼唱词侑觞,盼盼即席写了一首《惜花容》相酬,词云:

少年看花花鬓绿,走马章台管弦逐。而今老更惜花深,终日看花看不足。坐中美女颜如玉,为我一歌金缕曲。归时压得帽檐攲。头上春风红蔌蔌。[4]539

严蕊作为宋代著名官妓,色艺冠绝一时,浙江天台太守唐与正命严蕊侍酒,作红白桃花诗以歌之,严蕊旋即作词《如梦令》互和,词云: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4]2169

由此可见,歌妓不但为宋词传播做出了贡献,也以自己的才华为宴饮词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综上可见,歌妓制度无疑是宋代宴饮文化中极具浪漫情怀的成分。

(二)劝酒与饮酒

“酒”从诞生开始就与宴会息息相关,它也经常出现在各类宴饮词中。唐人在前代的酒令游戏的基础上发展了多姿多彩的酒令艺术,同时也推出了“曲子词”,而这种浅斟低唱之风在宋代更为盛行。

在宋代宴饮中,“劝酒”是宴会的主体部分。一般情况下,主宾双方落座行酒后,歌妓会在一边斟酒劝酒。在《全宋词》中,有很多劝酒词,例如陈师道《西江月·席上劝彭舍人饮》:

楼上风生白羽,尊前笑出青春。破红展翠恰如今。把酒如何不饮。绣幕灯深绿暗,画帘人语黄昏。晚云将雨不成阴。竹月风窗弄影。[4]753

宋代文人在劝酒时,也时常会作一组词来反复进行劝酒,例如沈瀛的《减字木兰花·竹斋侑酒词》共有十首,从“头劝”到“十劝”,首首皆是殷勤之意,体现了宋代劝酒的流行风尚。

宋人饮酒填词,无外两种原因:一是纵情享乐,二是人生失意。前者受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繁荣的商品经济使得娱乐行业的发展也风生水起,众文人兴致盎然,在宴会上互唱互和成为流行风尚;后者则是由于宋朝长期的积贫积弱导致国库空虚,社会动荡不安,文人们即使能够凭借才能谋得一官半职,但伴君如伴虎,很多人都免不了被贬谪的命运;而战场上的节节失利、南宋的偏安一隅更是打击着爱国文人的心。此时,朋友间饮酒互慰,用词抒发心志成了他们常用的排遣方式。

所谓酒后吐真言,在宴饮过后,人们总想更方便地表达心中所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5]词是可以抒写胸臆的体裁,填词更能迎合他们的需要,这也就是词总与宴饮酒会密不可分的原因了。

(三)奉茶与送汤

宋代的完整宴饮包括“前筵”“后筵”以及尾声三部分。前两部分主要活动是饮酒劝酒,而尾声部分则是奉茶送汤。

汤又称“熟水”,主要是用丁香、豆蔻、甘草、香橙等材料碾压而成的醒酒之物,可以使人头脑清醒、身体轻松好离席回家,这一点在黄庭坚的《满庭芳·北苑龙团》、陈师道《满庭芳·咏茶》以及谢逸《武陵春·茶》等词中均有提及,兹不赘举。

奉茶虽然属于宴会尾声部分,但依然有“嘉客为留连”之意,歌妓奉茶时依旧要以歌词献茶。与酒词不同的是,茶词多表现兴尽的慵懒、茶汤之味和惜别的情绪,如晏殊《雨中花》云:“减翠妆红欲就,折得清香满袖。一对鸳鸯眠未足,叶下长相守。莫傍细条寻嫩藕,怕绿刺,罥衣伤手。可惜许、月明风露好,恰在人归后。”[4]130就表达了深深的惜别感伤情绪。

此外,宋代还有“茶礼”,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以茶留客、送客,如程垓《朝中措·茶词》:

华筵饮散撤芳尊。人影乱纷纷。且约玉骢留住,细将团凤平分。 一瓯看取,招回酒兴,爽彻诗魂。歌罢清风两腋,归来明月千门。[4]2577

二是以茶代酒,如李曾伯《贺新凉·巧夕雨,不饮,啜茶而散》:

可恨经年别。正安排、剖瓜植竹,报酬佳节。……休懊恼、云生巫峡。底用乞灵求太巧,看世人、弄巧多成拙。姑止酒,命茶啜。[4]3575

三是以词送茶,如杨无咎《朝中措》:

杯盘狼藉烛参差。欲去未容辞。春雪看飞金碾,香云旋涌花瓷。雍容四座,矜夸一品,重听新词。归路清风生腋,不妨轻捻吟髭。[4]1539

由此可见,茶在宋代有着极高的地位,在宴饮文化中,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一旦与词结合,奉茶便平添了几多诗情画意,成为宴饮文化的重要点缀。

三、宋代宴饮文化的内在影响

宴饮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衍进而留下的产物,宋代更是在形式上、创作上使宴饮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宴饮词,我们能一窥宋代宴饮文化的发达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同时,透过宋代宴饮文化纸醉金迷的面纱,我们也能够探究到宋代社会从表面的经济繁荣逐步走向积贫积弱的历史因缘。

宋代繁荣发展的宴饮词表明,文学来源于生活,口腹之欲并不能和作品创作割裂开来。丰富的宴饮文化在影响了社会审美特点的同时,也推动了文人们的创作。这些在宴饮中写下的酬赠助兴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注定是宋词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社会生活方面,宋代宴饮之风的兴盛,一方面来自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诉求。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推动了享乐主义的盛行,活跃的宴饮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民经济的发展,《东京梦华录》中所描绘的汴京城里鳞次栉比的酒肆歌馆也是宋代宴饮文化与市民经济相互促进、并肩繁荣的重要体现。

与此同时,宋代喜好奢靡的社会风气在其宴饮词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推杯换盏间,社会风气在温柔乡中逐渐趋于安逸享乐,世风日益萎靡不振:朝堂之上,文不思政、武不思战,文恬武嬉,令有志之士忧心忡忡;江湖之中,民生艰困,富豪奢靡,贫富对立,让爱国文人夙夜忧叹。这些都为宋朝日后的衰颓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加之宋朝统治者自身存在的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等根深蒂固、冥顽不化的意识观念,导致宋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新旧党争等诸多弊病日趋激化,使得宋王朝在经历过短暂的繁荣之后,很快走向风雨飘摇的不归之路。在境内农民起义不断,境外异族频繁侵扰的背景下,宋王朝对内残酷镇压,绝不手软,对外则卑躬屈膝、赔款纳贡,汉唐雄风一扫而尽,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最为软弱的王朝之一。这种情形,对于一个以经济、文化盛世著称的王朝而言,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总而言之,宋代宴饮文化为宋词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也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但是,由其滋生酝酿的诸多社会问题却不能不引起世人的深刻反思。

四、宋代宴饮文化的启示

往事越千年。宋朝的觥筹交错、舞影词声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似乎与当代社会生活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历史既是一面镜子,可以鉴照后世,同时也是一个回声筒,把过去的点点滴滴通过宋词这样的媒介,真真切切地传达给今天的人们,从而引发今人的思索,进而得到某些弥足珍贵的启示与教益。

毋庸置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热情好客著称,以血缘与土地联结在一起的华夏子民,特别注重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情感,用酒席招待亲友或是客人通常是人们表达友好与尊敬的重要途径。因此,适度的宴饮不但能够帮助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也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所充分验证了的一个事实。应该澄清的是,人们不应将宴饮活动与奢靡浪费等过度的物欲追求想当然地画上等号,故而忽略了它对人在精神生活与情感交流方面的有益影响。

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历来也是一个崇尚节俭、推崇朴素的社会群体。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6]唐代诗人李绅《悯农》诗亦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以说,克勤克俭,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中国建立之后,勤俭节约的风气得到弘扬,这当然也与当时的物质条件贫瘠密切相关。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物质产品也变得极其丰富。在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提升的同时,浪费现象也日益突出、严重。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新时期的少年儿童没有经历过贫困生活,吃穿用度不用发愁,根本体会不到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因此,在社会上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是势在必行、必不可少的。10月31日是世界勤俭日,它的确立,可以体现出全世界各个国家对于勤俭的呼唤,其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应抓住这一契机,有针对性地在群众中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事实上,比在群众之中开展勤俭节约教育更为紧迫的,是在领导干部之中开展这种教育。众所周知,“三公”消费在前些年一度成为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其消费额度之巨,已经严重侵害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其中的公务招待,更是吃伤了领导干部的身体,吃伤了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成为备受群众诟病的官场腐败现象。诚然,宴饮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一环,但我们依然反对过度宴饮,尤其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更是要刹住这股大肆浪费国家财富的歪风邪气。值得欣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中央实施了“八项规定”来严格治理三公消费,对追求奢侈浪费的官场宴饮之风给予了沉重的打击。通过近几年的铁腕治理,如今的官场宴饮之风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善,领导干部在群众之中的形象也得以大为改观。

唐太宗曾对大臣魏征讲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7]从宋代宴饮文化中,我们也可以一窥整治领导干部宴饮风气的深层原因。宋代的宴饮享乐之风虽然只是社会文化的表现之一,但是见微知著,其中反映出来的国家财力出现浪费、社会风气追求安逸不思进取、统治阶级与百姓间矛盾尖锐等问题,在当下依然具有警示意义。第一,过度的饮酒取乐会降低政府官员的工作效率,同时,长期饮酒也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与精神状态;第二,公款吃喝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不仅会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更会损伤人民群众的感情,使党和政府廉洁奉公的形象出现损毁;第三,带有利益性质的宴饮会滋生腐败,“请客送礼”的“酒桌文化”会使部分干部丧失原则、贪赃枉法,出现行贿受贿;第四,宴饮享乐之风会消磨人的意志,造成贪图享乐、办事全靠宴饮“走后门”的不良社会风气,尤其会影响下一代的价值观和身心健康。

五、结语

宴饮本身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宋代繁荣的宴饮文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为宴饮词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是在当下,宴会依旧是一种沟通情感、体验美好生活的渠道。但是,宴饮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宴饮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了解宋代宴饮文化的利弊得失,有利于我们居安思危,及时做出政策与管理方面的调整,例如可以通过严格接待标准避免造成浪费和贪腐、通过加强宣传来提高领导干部的觉悟、通过阳光公示来发挥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通过加大惩戒力度来提高政府官员的敬畏意识等,这些方法都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规范当下的宴饮文化。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8]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我们都应从这一历史之鉴中获得启示,汲取教益,惟其如此,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歌妓宴饮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谁远谁近?
浅谈柳永词中的新女性形象
唐代歌妓与唐诗传播的联系
酒中日月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佛·尘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