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歌妓与唐诗传播的联系
2017-06-01乔晓宇
乔晓宇
摘要:唐诗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唐诗是如何延续及传播的呢?据史料分析,唐代歌妓直接参与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活动,这种行为不仅提高了文人的诗歌境界,还大大拓宽了唐诗传播的范围,因此,唐代歌妓为唐诗的发展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唐代 歌妓 诗歌 传播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7-0172-03
传播是文化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唐代这个中国文学的极盛时代,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绝唱的佳作,从唐代诗歌发展的情况看,唐代歌妓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因为那时唐代的诗与乐是相配的,有了好诗可以配乐演唱,有了好乐曲可以写新词供演唱;文人能够独创,也能按要求写,歌妓能演唱演奏,还能翻新曲。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是当时文学艺术传播和发展的最佳方式,而与诗相配的乐就是由歌妓演唱的。本文主要阐述唐代歌妓与唐诗传播之间的联系。
一、古代民间和宫廷歌妓的由来和存在的形式
一提到歌妓,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打扮妖艳的青楼女子,再者才是宫廷中为皇帝妃子表演歌舞的宫女。那么咱们就先说一说这“青楼女子”,青楼最初始的意思是“用青漆粉饰之楼”。它原本所指的并非妓院,而是比较华丽的屋宇,有时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晋书·麹允传》这首诗中说到:“南开朱门,北望青楼”和曹植的《美女篇》中的名句:“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等许多诗词都曾这样使用“青楼”一词。但由于大多数人认为华丽的屋宇与艳丽奢华的生活有关,不知不觉间,青楼的意思发生了偏指。唐代以后,青楼成了烟花之地的专指,然而本文所谈的是唐代充满文学艺术色彩的青楼。
青楼文化兴于魏晋,鼎盛于唐宋。唐代的青楼文化的代表主要是诗词,作者是文人和青楼女子,题材不仅限于情爱,还包括广泛社会生活和理想抱负。古代的青楼不仅是最重要的消费场所,还是文化艺术之乡。古代诗人们大多将青楼当作自己的精神避难所,而且文人们也发现青楼里歌妓比大家闺秀的情感更加丰富开放,是能够增加情趣,激发创作灵感的。而且,如果文人的诗能被歌妓传唱并在社会流传,那么他在科考中会更容易引起朝廷的关注并很有可能因此顺利进入仕途。
歌妓不仅仅在民间的青楼中存在,在唐代,皇宫之中也生活着大量优秀的妓人。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倡,乐也”。此处用的是倡而非娼,就说明古时的妓女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是不同的。从语源上讲,妓并非指以卖淫为业的女子,而是指从事音乐歌舞的人。唐朝时设置了许多政府性音乐机构,目的是领导和组织乐舞活动。同时,唐代音乐广泛吸收了少数民族音乐和中原民间音乐,并与传统的“清乐”相融合,促进了唐代音乐的改造与创新。另外,《唐聲诗》这部唐诗研究的重要依据中提到:“歌唱之效,足使诗篇之传播久而且远。歌唱之人,除歌童外,则多为妓女。”而《开元天宝遗事》也有著名诗句:“宫伎永新者善歌,最受明皇宠爱。每对御奏歌,则丝竹之声莫能遏。帝常谓左右曰:‘此女歌值千金。”《乐府录·歌》著名的民歌录中提到:“又一日,赐大酷于勤政楼,观者数千万,众喧哗聚语,奠得鱼龙百戏之音,上怒,欲罢宴。中官高力士奏请命永新出楼歌一曲,必可止喧,上从之。永新乃撩鬓举袂,直奏曼声,至是广场寂寂,若无一人。”虽文献记载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可见永新超凡的歌唱才能也是十分卓越的。毋庸置疑,宫伎的水平最高,但有幸观者不多,非朝官不可。
二、唐诗的传播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赖于君主的提倡
唐诗传播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是题壁,即将自己或他人的好诗题于墙壁上,让过往的行人看到。第二是传抄。第三是通过艺伎弹奏演唱传唱。第一条途径看的人很有限,第二种途径费时费力,唯有第三种途径是在娱乐中进行的,参加传播的艺伎队伍又庞大,所以传得快,传得广。朗朗上口的词和曲,既易上口又易记忆,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文学和语言文学。又有《文心雕龙》这本书中《乐府》这一章中谈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因此在唐代,诗与乐是相配的,有了好诗可以配乐演唱,有了好乐曲可以写新词供演唱;文人能够独创,也能按要求写,歌妓能演唱演奏,还能翻新曲。所以,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是当时文学艺术传播和发展的最佳方式。
唐代音乐与诗歌的发展,既是其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赖于君主的提倡。也许很少人了解,其实唐玄宗李隆基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还是唐代音乐的设计者和缔造者,他具有多方面的音乐才能,乐器演奏和作曲亦相当出色,“上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旧唐书·音乐志》)。当时唐朝社会开放,文化交流丰富,胡乐盛行,玄宗尤其擅长演奏羯鼓和玉笛。他作曲时才思敏捷,“若制作曲调,随音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皆应散声,皆中点拍”(《旧唐书·音乐志》)。他创作的《霓裳羽衣曲》《紫云迥》《龙池乐》《凌波仙》等都是唐代的名曲。除此外,他还是一位排练大型音乐舞蹈杰出的导演与指挥者。据史料记载,玄宗在排练时,常“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旧唐书·音乐志》),几百人同时演奏,在声音如此嘈杂的情况下,竟能够准确的听出演奏错误的声部,并指出何处有误。当时梨园的歌妓唱的最多的就是文人们写的诗,配上出色的乐曲,以供玄宗及妃子欣赏。由此可见,唐玄宗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颇深,从唐代音乐和诗歌发展的盛况来看,统治者对音乐的喜爱、精通与提倡是起推动作用的。
三、歌妓的传唱让诗人互相比着写好诗从而促进唐诗的传播
宫廷里的歌妓表演的形式以器乐弹唱和歌舞为主,根据有关文献可知,当时演唱词曲大多采用唐代诗人的诗歌。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中诸伶所演奏的诗歌,就有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等盛唐重要诗人的著名诗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便源于此。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条及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王之涣”条中均记载此事。
而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之所以要以画壁的形式进行比赛,就是要比谁的诗歌在梨园传唱最多,以此体现出自己诗歌被当时社会认同的程度。又有孟简《酬施先辈》诗中云:“襄阳才子得声多,四海皆传古镜歌。乐府正声三百首,梨园新入教青娥。”这也向我们证明了梨园弟子经常采用当时诗人的诗作入乐演唱。大诗人李白的许多诗词都颇得歌妓喜欢,《清平调》三首也都是由宫廷歌妓配乐演唱的。梨园弟子选择的歌词竟然都是当时颇富盛名的诗人的著名诗作,可见选诗之精。以上几条材料可以说明,歌妓将诗词引入乐曲的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诗人的诗歌创作,对唐代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歌妓对诗歌的二次创作有利于唐诗的传播
唐代歌妓在当时的存在价值主要是满足仕宦贵族和文人市民的文化娱乐需求,因而她们需要具备各种文化艺术才能。人们普遍认为文人对歌妓的评价会左右她们的声誉和收入,但从唐代歌妓“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的流行风气来看,歌妓对文人诗作的评价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文人的能否扬名。歌妓对诗歌进行二次创作,在原有的诗中加入自己的多愁善感,这使得诗歌演唱出来更深入人心。除了将诗献给朝廷,还有一些诗人写好诗后则主动邀民间歌妓传唱。歌妓刘采春善唱《望夫曲》,元稹在《赠刘采春》中称她为“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可见歌妓有着挑选品评诗作的眼光和能力。刘采春之女周德华也善唱《杨柳词》,《唐声诗》云:“晚唐歌女周德华歌《杨柳枝》最工,精选名流所咏,不過七八篇而已。虽温庭筠、裴諴之作尚未入选。”宋代王灼《碧鸡漫志》曰:“以此知李唐伶伎,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白居易在《与元稹书》中说:“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娱乐,他宾诸伎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白居易诗歌流行的主要原因一是通俗易懂,易于颂记;二是他常和百姓,歌妓打交道;三是他的诗思想性好,很能说出众人想说之话语,而这恰好投合了歌妓的口味。不可否认歌妓的传唱起着巨大的传播推广作用,而白居易也为自己诗歌被歌妓演唱而感到自豪。
放在现在的社会,大家可能觉得是夸大其词,然在唐代是十分正常的。大家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当时的歌妓可以不被封建礼教所约束,思想上自由开放,为了生计在诗书歌舞上受到了长期的训练,这不是大家闺秀所能比的。诗词经过歌妓们的二度创作,将诗与乐融合在一起,使表意更加典雅富有情韵,从而提高了其艺术品位。
五、结语
通过以上举例分析,笔者认为唐代歌妓与唐诗的传播关系密切,这极大地影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变化。她们在跟文人交往的过程中或直接参与诗歌的创作和演唱,将自己激奋的情感或多或少的传递给诗人,从而给文人的诗歌增加了感情深度,提高了文人的诗歌境界,大大拓宽了唐诗传播的范围,为唐代诗坛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王开洋.唐诗百科[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4.
[3]杜道明.盛世风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5]张兵.中国古代梨园百态[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6]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与诗歌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9]吴相洲.唐诗创作与诗歌传唱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