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医案2则
2020-12-20李容
李 容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根据大便性状分为4种亚型[1-2],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多见,该病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有胃肠动力学、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障碍、肠道菌群失调等。根据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主要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泄泻”范畴。脾胃虚弱、肝失疏泄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重要环节,肝郁脾虚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3]。肠易激综合征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虚为主,标实有湿浊、湿热、湿滞、血瘀等[4]。导师游绍伟教授告诫我们,本病初期,多为脾虚肝郁,肝气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继而进一步导致脾失健运,湿从中生,此病以湿为中心,脾虚湿盛贯穿始终。
1 肝郁脾虚夹湿
王某某,女,71岁,2019年1月4日初诊。因“腹痛、大便溏1+年”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隐痛、大便溏,约4~5次/日,总量约400 mL,电子结肠镜、大便培养、全腹CT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多次就诊于外院予中药内服治疗,症状未见好转,每因进食生冷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反复发作。症见:少腹隐痛,腹痛即泻,大便稀溏,约4~5次/日,总量约400 mL,无发热、头晕、腹胀、恶心、呕吐、黑便、黏液脓血便等症,精神欠佳,睡眠不调,饮食欠佳,小便可,舌质红,苔黄少,脉细数。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泄泻 湿热中阻,治以清热除湿,方选三仁汤加减:杏仁12 g、薏苡仁30 g、法夏10 g、茯苓20 g、滑石30 g(先煎)、淡竹叶10 g、甘草6 g、藿香6 g、炒扁豆15 g、神曲10 g、芦根20 g、石菖蒲10 g、郁金15 g,6剂,水煎内服,3次/日,每次200 ml,每日一剂。2019年1月11日复诊,腹痛减轻,仍大便稀溏,约3~4次/日,总量约350 mL,情绪较差,精神改善,饮食欠佳,睡眠不调,小便可,舌质嫩红,苔黄少,脉细弦。辨证:泄泻 肝郁脾虚夹湿,治以疏肝健脾除湿,方选七味白术散加减:藿香9 g、木香6 g、葛根15 g、黄连6 g、泡参20 g、白术12 g、茯苓20 g、陈皮10 g、大腹皮15 g、白芍15 g、苏叶10 g、甘草6 g、佛手15 g、神曲10 g,6剂,水煎内服,3次/日,每次200 mL,每日一剂。2019年1月18日三诊,腹痛明显减轻,大便稀溏改善,约2~3次/日,总量约350 mL,精神可,睡眠可,饮食可,小便可,舌质暗红,苔黄,脉细弦。辨证:泄泻 肝脾不和,治以调和肝脾,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夏10 g、炮姜6 g、黄连6 g、黄芩9 g、甘草6 g、党参15 g、吴茱萸4 g、白芍15 g、防风12 g、陈皮10 g、苏叶9 g、竹茹12 g,6剂,水煎内服,3次/日,每次200 mL,每日一剂。2018年03月05日患者因睡眠不调就诊时告知大便情况可,未再复发。
2 大肠瘀热
任某某,男,60岁,2018年12月18日初诊,因“大便溏、腹胀8+月”就诊,8+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溏稀,腹胀,餐后打嗝,感肛门灼热,大便常规、大便培养、电子结肠镜等检查均未见异常,多次就诊于外院内服中药及口服氟哌酸胶囊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症见:大便溏稀,约5-6次/日,总量约400 ml,腹胀,多矢气,肛门坠胀、梗阻感、排便不畅,无发热、恶心、呕吐、黄疸、腹痛、粘液脓血便等症,精神欠佳,睡眠不调,饮食欠佳,小便可,舌质暗红,苔黄,脉细滑。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泄泻 大肠瘀热,治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选方当归大贝苦参汤加减:当归20 g、大贝母15 g、苦参15 g、薏苡仁30 g、赤小豆30 g、茯苓20 g、芦根20 g、冬瓜仁30 g、桃仁12 g、甘草9 g,6剂,水煎内服,3次/日,每次200 mL,每日一剂。2018年12月25日复诊,大便溏稀,约3-4次/日,总量约350 mL,腹胀稍减轻,肛门梗阻感消失,多矢气,肛门坠胀、排便不畅,精神欠佳,睡眠不调,饮食欠佳,小便可,舌质红,苔黄少,脉濡细。辨证:泄泻 脾虚湿滞,治以健脾除湿,选方七味白术散加减:藿香10 g、木香6 g、葛根15 g、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15 g、枳壳10 g、当归20 g、赤小豆30 g、神曲10 g、黄连6 g、甘草6 g,6剂,水煎内服,3次/日,每次200 mL,每日一剂。2019年1月1日三诊,大便溏稀减轻,仍觉腹胀、矢气,排便不畅、肛门坠胀感改善,精神可,睡眠改善,饮食可,小便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辨证:泄泻 肝脾不和,治以调和肝脾,选方当归芍药散加减:当归20 g、白芍15 g、白术15 g、川芎15 g、茯苓30 g、泽泻15 g、枳壳10 g、赤小豆30 g、防风10 g、陈皮10 g、苏叶10 g、桔梗12 g、甘草6 g,6剂,水煎内服,3次/日,每次200 mL,每日一剂。2019年02月08日患者陪同家属前来就诊时告知大便情况可,未再复发。
3 讨 论
患者均以腹痛、腹胀、大便溏为主症,既往相关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考虑为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其中以肝郁脾虚型居多,亦可见于大肠瘀热型。以肝郁脾虚夹湿为主要表现者,常选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该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讼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方中泡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燥湿渗湿,藿香、葛根兼可解表,黄连清热,加大腹皮、佛手、木香、白芍助陈皮行气止痛,合以神曲健脾和胃。有研究表明七味白术散在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下,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繁殖,维持肠道菌群稳态。此类患者每多合并肝脾不调,故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调和肝脾,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职所致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方中合用吴茱萸寓吴茱萸汤之意,以达温胃养肝、行气止痛。导师游绍伟教授指出,胃肠为多水湿的器官,易患腹泻、便秘等症,基于本病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病机关键,游绍伟教授常常应用三泻心汤加减平调寒热来治疗本病,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以大肠瘀热为主要表现者,常选用当归大贝苦参汤加减清热利湿、化瘀通络,当归贝母苦参丸出自《金匮要略》,由当归、大贝、苦参组成,其中主要药物为苦参,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在临床应用时常将当归贝母苦参丸改为汤剂,丸者缓也,汤者荡也,并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而灵活加减,扩大使用范围,方中当归通过其养血活血作用能改善肠黏膜血供,增强肠黏膜的抵抗力,苦参清热结、利湿热,可治泻痢,大贝母开肺郁而降肺火、清热散结,在经络上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可用治肠道疾病。游绍伟教授指出,因苦参味苦,口感差,苦寒易伤胃气,故在应用苦参时常常加大甘草或生姜用量或参以白芍调和药味,方中赤小豆清热渗湿、排痈脓解蕴毒,当归活血通络,寓赤小豆当归散之意,两药合用共奏渗湿清热、活血排脓之功以改善肛门坠胀不适;茯苓、冬瓜仁、芦根利湿以利小便而实大便,桃仁活血通络。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以降为顺,肺气肃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与大肠的传导功能密切相关,故游绍伟教授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常常加入枳壳、防风、苏叶、桔梗等以宣肺降气,使气机调畅,从而改善肠道的传导功能。
游绍伟教授受程杏轩《医述》治泄泻四要点的影响,认识到“无湿不成泻”,脾虚湿盛贯穿本病始终。《景岳全书·泄泻》记载:“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脾胃、健脾除湿,时时顾护津液。针对此类患者,饮食调理亦十分重要,《黄帝内经》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其对慢性腹泻病人的治疗用药和饮食起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豆类硬食,生、冷饮食和奶制品都宜少进,这类食物不易消化,又因其经细菌发酵后产气多而加重气滞腹胀。对于胃肠疾病患者,嘱咐其需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心情愉悦、作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