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

2020-12-20朱飞云林乐拉李晓娟

空军航空医学 2020年6期

朱飞云,周 平,林乐拉,李晓娟,方 怡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CL),较为罕见,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1],主要侵犯皮下脂肪组织。笔者报道1例SPTCL,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病例资料

女,11岁,主因“间断发热1个月余伴全身散在皮下结节10余天”于2019年6月3日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入院治疗。患者于4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7.5 ℃,可自行退热,伴左膝关节疼痛,在北京市儿童医院住院2周,诊断“反应性关节炎”,予以“洛索洛芬钠片”等对症治疗后,体温正常,疼痛完全缓解。期间发现转氨酶升高,出院后口服“肝泰乐片”保肝。5月16日发现右侧臀部无痛性结节,直径约2.5 cm,质韧,活动度差,表面皮肤发红,期间未监测体温,当地医院超声示,皮下脂肪层内高回声结节(考虑脂肪瘤),未予特殊处理,局部皮色转为暗红色。继而左侧腰背部、四肢、腹壁均散在皮下结节,以双下肢为重,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仍偏高,口服“双环醇片”保肝治疗。28日始无诱因再次发热,最高体温39 ℃,伴乏力,无其他不适症状,抗生素治疗无效,6月3日就诊于感染内科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可,体力正常,饮食及睡眠均正常,体质量无变化,大小便正常。入院查体:体温37.1 ℃,心率10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6/74 mmHg,身高143 cm,体质量30 Kg。神志清楚,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肿大,左侧腰背部、右侧臀部、四肢、腹壁散在数个大小不等皮下结节,直径最大约3 cm,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表面皮肤发红,部分可触及波动感,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心肺均未及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及家族史。入院诊断:发热待查,结节性脂膜炎。肝功能异常。入院后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1×109g/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8%、淋巴细胞百分比51.3%、血红蛋白120 g/L;肝功示:ALT 94μ/L、AST 102 μ/L、Y- GGT 59 μ/L;EBVDNA 5.141×102copy/ml偏高,EBV核抗原IgG抗体、EBV衣壳抗原IgG抗体均阳性,EBV衣壳抗原IgM抗体、CMVDNA、CMVIgM+CMVIgG、ANA+ENA谱、抗肝抗原抗体组合、ANCA、Ig+C3+C4、Y-干扰素释放试验、ESR、ASO+CRP+RF、血培养、凝血四项、手感八项、尿常规、便常规+潜血等均未见异常;腹部超声示:肝胆胰脾双肾未见异常,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胸片未见异常。住院期间患者持续高热,经保肝、退热等对症治疗后,肝功恢复正常,但仍发热,曾临时小壶入地塞米松2 mg行诊断性治疗,体温降至正常水平并维持3 d。诊断考虑结节性脂膜炎的可能,立即行右侧臀部皮肤结节活检,皮肤科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见有角栓,表皮水肿,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血管及附属器周围兼有炎细胞浸润,真皮及脂肪层见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免疫荧光:IgG、IgA、IgM、C3均阴性,提示:血管炎;脂膜炎;不除外狼疮性脂膜炎,建议查CD3、CD4、CD8、CD20、CD56、Pax-5、ki-67进一步明确诊断。免疫组化:CD20少量细胞+,CD3多量细胞+,Pax-5散在细胞+,CD8多量细胞+,CD4少量细胞+(CD8>CD4),CD56-,ki-67阳性率约40%。综合患者临床特点及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考虑T细胞淋巴瘤。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淋巴瘤诊断研究中心病理会诊意见:(臀部)皮肤皮下脂肪小叶间见大量异形淋巴细胞浸润,细胞大至中等大小,形状不规则,混杂部分组织细胞,可见肿瘤细胞围绕单个脂肪细胞,皮肤表皮及真皮未见累及。免疫组化:CD5散在细胞+,GrB+,TIA-1+,CD3+,CD2+,EBER原位杂交(-)。病理诊断:(臀部)皮肤,非霍奇金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前往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住院,(臀部)皮肤结节分子检测结论:TCR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结果显示,仅TCRG TubeB可见较明确的克隆性峰,提示送检组织中可能存在克隆性增生的T细胞群。骨髓涂片阴性,骨髓活检(髂骨):送检小块软骨、骨及骨髓组织,骨髓内造血细胞增生减少,三系比例正常,巨核细胞可见,未见淋巴瘤浸润;免疫组化结果:CD20(偶见+),CD3(偶见+),CD68(组织细胞+),ki-67(95%+),MPO(+),TdT(散在+,)CD4(散在+),CD8(散在+);EBER原位杂交(-)。PET/CT示:四肢、躯干皮下脂肪层内多发散在索条、斑片影,轻度代谢增高,考虑多发淋巴瘤浸润病变。综合患者症状、病史、体征及病理等辅助检查,诊断考虑为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受累部位:四肢、腰背部、臀部、腹壁多发皮下脂肪层,1期:无淋巴结、内脏侵犯。予SMILE方案(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门冬酰胺酶、依托泊苷等)化疗,期间有发热伴咳嗽,口腔黏膜多发溃疡白膜覆盖,暂停1次门冬酰胺酶,积极控制感染,体温正常后,给予培门冬酶继续完成化疗方案,过程顺利。入院第26天,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躯干及四肢皮下结节红肿明显减轻,大部分结节已消退,肝功能正常,病情稳定出院。间隔1周后,再行SMILE方案化疗1个疗程,全身结节均已消退,病情平稳,目前患者随访中。

2 讨论

SPTCL是以累及皮下脂肪组织为主的α/β型T细胞淋巴瘤,临床罕见,最早由Gonzalez 等[2]于1991年报道。2001年WHO分类将其纳入外周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肿瘤中。其特点为患者多表达CD8,病变多局限于皮下组织,无表皮或真皮的累及,其病程相对较长,很少伴有结节外病变或嗜血细胞综合征。该病常表现为孤立或多发的结节或斑块,主要累及四肢或躯干,或更为广泛,皮损的直径可由1~20 cm[3],可出现发热、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肝脾大常见。SPTCL好发于中青年,无显著性别差异,病因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EB病毒感染有一定相关性。此患者为儿童期女孩,隐匿起病,臀部、腰背部、腹壁、四肢为主的全身多发皮下结节,间断发热、乏力,抗生素治疗无效,对激素敏感;白细胞计数偏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ESR、CRP 均正常,ALT及AST均偏高、EBVDNA阳性提示EBV感染;结合病理活检结果,SPTCL诊断明确。结节性脂膜炎临床特点与其相似,易误诊,行病理检查可予以鉴别。

SPTCL为皮肤淋巴瘤的少见类型,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其病变发生于皮下脂肪组织,内可见大小不一的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即肿瘤细胞)在皮肤或皮下组织中弥漫性浸润,围绕单个脂肪细胞呈花边样排列,很少累及真皮及表皮,部分病例可有核碎裂、组织坏死、血管侵犯及肉芽肿样改变等。免疫组化表达T细胞表型,B细胞相关表型阴性[4]。在组织病理诊断中,注意与结节性脂膜炎区别。此患者经过我院的病理、免疫组化检查,继而经淋巴瘤诊断研究中心病理会诊,再结合儿童医院的分子病理检测结果,才确诊为SPTCL。常规病理检查只是初步的形态学诊断,免疫组化的蛋白水平检测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分子病理更是常规病理与免疫组化的深入与扩展,是在分子层面探查肿瘤细胞的异常状态,临床上要精准快速的确诊SPTCL,具备精湛的诊断技能和丰富的诊断经验的病理医师至关重要。

SPTCL发病率低,目前无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该病侵袭性强,病情进展迅速,治疗上主张采取联合化疗、局部放疗等措施[5]。常用的化疗方案为CHOP、GDP、CHOPE等。此患者 经SMILE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未再发热,全身结节均已消退,病情平稳,近期效果满意,患者处于随访中。另有文献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在该病中的治疗效果,王书红等[6]报道采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本病,病情无复发,提示干细胞移植是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案,但其地位还需更多前瞻性研究来证实。